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仓  程冬兵 《人民长江》2020,51(1):120-123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经过30多年治理与实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老问题和新要求的双重挑战,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为扎实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安澜、绿色、和谐、美丽长江,在系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略;同时针对老问题和新要求,提出了几条建议和展望:系统开展全流域"硬骨头"摸排工作,针对性启动专项技术攻关研究,弄清全流域及重要支流水土保持率,以及研究长江流域"减量、降级、增效"新时代水土保持目标与对策。以期为指导未来一段时间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华  韩凤翔 《人民长江》2013,44(10):105-108
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为此,在长江流域已有的水土保持分区基础上,利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功经验和最新的数据资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特点,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为9个区。探讨了不同分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为今后长江流域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在《水利水电技术》杂志上发表文章,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献计献策。文院士认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长江流域的心腹之患,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危害。针对当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文院士提出“以”长治“成果为基础,以安居乐业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路,并提出7条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河流健康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水土流失健康状况评价的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体系法。基于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体系法,并根据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分区调查资料,对流域中8个片区的水土流失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通过对这8个试验区水土流失健康指标的调查和计算,表明他们分别处于3种不同的阶段:3个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健康指数0.6~0.77);2个处于脆弱阶段;3个处于恶性循环阶段。这说明,长江流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情况是比较严峻的。  相似文献   

5.
紫色土水土流失特点及调控范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健  梁敏 《中国水利》2010,(2):41-41,43
<正>一、紫色土的非地带性特点1.岩性土特点紫色土是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为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丘陵地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水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些原因中又以其泥沙的问题最为突出,而水土保持是控制泥沙的根本,文章认为在长江流域的治理中,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是治本之法。  相似文献   

7.
黎安田 《中国水利》1998,(8):18-18,17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土壤侵蚀总量最大的流域。据80年代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56.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1.2%,年土壤侵蚀总量达2264亿吨,较黄河流域多出约6亿吨。 根治水土流失,抢救耕地资源,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关系长江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造福子孙后代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视,对治理开发长江事业十分关心。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并决定在云、贵、川、陕、甘、鄂、渝六省一市境内水土流失严重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和三  相似文献   

8.
西南紫色土区水土流失调控原理与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色土区是我国水力侵蚀的重要区域之一。坡面水土流失随坡度增大而增大,15°和25°是坡面水土流失的两个重要质变点,该结论成为坡面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小流域水土流失调控范式则与大尺度自然地理条件和小尺度空间位置关系有关。根据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实践,总结出了不同条件下坡面和小流域尺度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10.
长江流域坡耕地治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胡玉法 《人民长江》2009,40(8):72-75
坡耕地是长江上游的主要生产用地,但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和江河泥沙的主要策源地,因此,加快坡耕地治理步伐是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举措。分析了长江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特点、严重后果及其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了“长治”工程20 a实践中探索出的四川盆地紫色土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岩溶石漠化区、三峡库区、陇南陕南土石山区及南方红壤丘陵区等不同区域的坡耕地治理模式,提出了加快长江流域坡耕地治理步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特点与分区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调查分析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赤水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差异以及水土流失特点、类型、强度和空间分布规律,揭示出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及影响因素。针对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危害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河源区以生态修复为主,下游地区以预防保护措施为主,上中游地区建立生态缓冲、综合治理和自然修复三道防线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解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制定水土保持政策与规划及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系统总结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发展历程、基础理论重点与亮点及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科研平台建设等取得的成果.但总体来看,长江流域水土保...  相似文献   

13.
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影响较为突出的项目有毁林开荒、陡坡开荒、修路、开矿等。根据典型调查情况及有关资料 ,对北洛河流域的水沙基本特性及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 :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量随年代有较大的增加 ,1990~ 1996年人类活动年均增沙 1768万t,分别是 70、80年代的 2 .3和 1.7倍 ;增沙量所占比例最大的项目是毁林开荒 ,其次为陡坡开荒。  相似文献   

14.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以服务治江事业为宗旨,立足长江、面向南方,紧密围绕土壤侵蚀机理,水土流失与江湖泥沙、地质灾害、面源污染等关系,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等,积极开展基础科研与技术咨询,切实履行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职责,积极承担相关社会公益责任,为治江事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10 a的发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首创移动式坡面水土流失高精度快速测评系统、完善创新以长江上游“排水保土”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区划理论首次用于中国山洪灾害防治领域、建立泥石流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且提出并解决了以工程开挖面与堆积体水土流失测算技术和水利行业标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为代表的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根据长江流域蓄滞洪区的概况、规划范围,分析了蓄滞洪区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可能产生的危害。划分了荆江、城陵矶、武汉和湖口4个水土保持防治区,提出了具体的生态修复措施、预防监督措施,构建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重点蓄滞洪区先期治理,实施进度按近期10年规划和远期规划分期进行。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地区流域水土流失特点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土流失给鄱阳湖地区造成了严重危害。在分析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叙述了鄱阳湖地区流域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类型和空间分布,阐述了水土流失成因和影响因素。针对鄱阳湖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存在的问题,简述了水土保持要求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建立的水土流失治理率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对所选典型区域从水土流失治理角度进行健康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永顺县吊井岩、新邵县寺门前和赣县白鹭圩水土流失治理率健康诊断指数在0.60~0.70之间,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万州区土地土旁和成县黄陈健康诊断指数在0.50~0.60之间,处于脆弱阶段;元谋县金雷、黔西县牛场拔和广安区璧山庙健康诊断指数小于0.50,处于恶性循环阶段。  相似文献   

19.
从天台祥和溪等5条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出发,通过对坡改梯、水保林、经济林和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的投入和效益分析,论证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础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对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和效益费用比(EPCR)3项指标均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20.
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会对工程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带来负面影响。以独流减河左堤治理工程为例 ,分析工程建设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 ,从工程和生物两方面提出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 ,并对其投资进行了初步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