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定位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二者地理分布呈明显耦合状态,因此研究二者在规划内容和技术手段方面的互相适应性,具有必要性和普适性。以文化空间为线索,分析总结传统村落与景区面临的协调问题,基于2类规划现行编制要求与内容分析,梳理出2类规划的互适性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是开展风景名胜区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互适实践的重要切入点。以贵州省石阡县温泉群风景名胜区楼上古村落景区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规划互适的重点问题包括:资源保护规划中的高级别景源和传统建筑的关系,景观与生态保护规划中景区科学规划与传统村落自然保护历史经验充分结合,居民点规划中在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及聚居型的基础上增加保护型,设施配套规划中结合景区地方居民和游客需求统筹考虑,建设项目整合实施的统筹关系等。 相似文献
2.
3.
自然遗产地保护分区模式探讨--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环境保护呼声的增强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已经使中国的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分析了生物圈保护区以及国外国家公园的保护分区模式的基础上,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为例,探讨了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分区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内村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风景名胜区内存在大量的村庄,它们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对风景名胜区而言重要的是资源保护,对农村来说迫切的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充分合理利用而又不破坏风景名胜区宝贵资源的前提下来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北京市风景区内3个不同状况村庄的建设,提出了几种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以期为风景区内的村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面临着景区用地锐减、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应明确景区保护范围、划分核心景区、加强景区用地规划,有针对性地对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6.
明确保护培育的对象是风景名胜
区保护管理的基础。然而目前,如何系统划
分保护对象尚无统一规范,导致风景名胜区
存在保护对象认知不全面、保护措施不深入
等诸多问题。考虑到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人
文高度融合的特征,研究从整体价值角度,
建立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对象的系统认知。基
于文献研究和综合微观分析,提出“驱动—
过程—结果”三大类保护对象,并以武夷山
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实践。研究对于促进风
景名胜区的整体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综合型风景名胜区兼具自然和人文景源,并且包含较为复杂的居民社会系统以及一定的旅游服务设施,它们是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规划研究内容来说,因其涉及面广、难度大,而更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从风景资源保护、风景游赏特色挖掘、旅游设施布局、居民社会调控等方面入手,总结了综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林虑山(红旗渠)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为例,对综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认识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找到合适位置,并确立保护框架。进而重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提出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5个方面的项目的分类方法,能更为准确地表述保护对象。提出采取硬性的控制性保护措施与弹性的引导性保护措施,两者相结合,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10.
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的相关文件颁布,是对国土空
间规划体系中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工作的重要补充。为支
撑该项工作的落实,亟须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构建风景名胜
区整合优化具体实施路径,特别对于庐山这样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交织重叠的区域尤为关
键。综合考虑政策逻辑、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形成行政事
权、特色保护、特色发展、协调治理、基础评价5个维度的评
估体系,构建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路径模型,最后通过反向思
考对相关政策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边界划定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关键问题,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风景名胜区边界在资源保护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对空间边界的形态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对国内外保护性用地边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针对风景名胜区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边界的认知.指出了风景名胜区边界的概念,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和内涵,并对边界划定进行了认知. 相似文献
12.
13.
14.
风景名胜区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公众参与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在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很少.阐述了风景名胜区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公众参与的原则、内容、主体、方法、程序、司法救济等重要方面,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风景名胜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跻身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大省行列,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从福建省风景名胜区发展现状出发,阐述风景名胜区发展取得的成效,探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深入分析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新优势、新机遇,从而提出了福建省要逐步构建资源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交通便捷的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使之形成"两带、三圈、五区、五线、七心"的空间布局,以及为实施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风景名胜遗产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它却面临着破坏性开发建设的威胁。根据遗产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立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系统,设立遗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科学体系,规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区控制性详规和景点修建性详规的规划系统并建立遗产资源管理规划体系,通过战略管理、技术管理以及管理过程的反馈控制达到预警目的,确保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无误,达到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试论地缘相临风景名胜区的特色构建--以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苏州东山景区、西山景区、光福景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地缘相临风景名胜区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风景资源归类分析、景观要素异质性分析、典型景观风貌特征提取等手段,对该类风景名胜区特色构建的途径作了尝试和探讨,并提出了地缘相临风景名胜区特色构建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