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榆树林油田开发试验区的地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比现已掌握的石油地质、钻井、试油等资料,进一步揭示了地表地球化学特征与地下油、气分布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探井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焉耆盆地油田水无机地球化学特征及与油气保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磊 《河南石油》2006,20(3):11-13
通过对大量焉耆盆地油田水无机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总结,一方面揭示了盆地各区块油田水无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运用总结出的规律与油气研究成果进行了相互印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今后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复杂油气藏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特征——以胜坨油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东营凹陷胜坨油田原油划分为4个组群。组群1是由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提供的成熟油,主要分布于宁海、坨一区西部;组群2是由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提供的成熟油,主要分布于坨二、三区及一区东部,是胜坨地区的主要原油组群;组群3为混源油,油源是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四段上亚段两套成熟烃源岩所提供,分布局限;组群4为低熟油,是由民丰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高伽马蜡烷烃源岩在低成熟阶段提供的烃类,仅分布于胜北断层北侧。利津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形成的油气沿坨94断层向上运移,分别从东、西两个充注点在坨一区西部和宁海地区聚集成藏;利津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形成的油气沿坨94断层向上运移,在坨一区东部聚集成藏。坨二、三区8砂组都源自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具有两次油气充注过程。早期成藏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末期,民丰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早期生成的油气主要在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8砂组以下(包含8砂组)储层成藏;晚期成藏发生在明化镇时期,民丰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晚期形成的油气主要在8砂组以上(包含8砂组)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储层成藏。早期油气运移的充注点位于胜北断层,晚期油气运移的充注点位于南北向断层北部。  相似文献   

4.
5.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田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咔唑类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探讨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田的油气运移与运聚特征。生物标志物的组成显示狮子沟上第三系原油均具高伽马蜡烷含量和低姥鲛烷与植烷比值,暗示其单一盐湖相源岩特征。原油样品均检出丰富的咔唑类化合物,其总浓度在油区范围内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从东南至西北依次降低;咔唑类运移参数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性的变化预示了该油田原油的运移与聚集特征,这一特征也得到了原油成熟度规律性变化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量焉耆盆地油田水无机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总结,一方面揭示了盆地各区块油田水无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运用总结出的规律与油气研究成果进行了相互印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今后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8.
应用油田水地球化学及流体势追踪油气运聚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油田水附丝有机质,三维荧光图谱及油田水碳酸盐平衡系数与地层流体相结合。论证了在含稠油流体系统、含凝析油气流体系统,含轻质油流体系统中,以及在只有油田水无机组分分析组分分析资料的含油气流体系统中,油田水有机组分或无机组分在油气运移聚集途径上的变化特点,并作了油气运移与聚集途径的追踪研究。提出了在不同油气运移聚集区或油田水分析资料拥有程度不同的地区追踪研究油气运聚途径的4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以丰富的资料系统阐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构造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成、运移和聚集。作者在分析沙雅隆起地质构造发展史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该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模式。  相似文献   

12.
13.
准噶尔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立平  王社教 《勘探家》2000,5(3):30-35
准噶尔盆地原油物性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表明,玛北、夏盐、玛东等玛湖凹陷斜坡区的原油以二叠系风城组为主要油源,其地化特征可与西北缘原油对比;该夹原油中特高含量的一三环萜烷和较高的C29甾烷0ββ/(αββ+ααα)异构化比值主要受长距离运移作用的影响。石西油田、石南油田及陆南地区的原油以盆1井西凹陷的二叠系乌尔禾组为主要油源;马桥凸起和莫北凸起的原油以盆1井西凹陷的乌尔禾组为订油源,同时  相似文献   

14.
15.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关系的研究,认为:a)油气物理性质可以宏观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b)原油轻烃、生物标记物和含氮化合物可以较好地反映油气运移方向,饱和烃生物标记化合物反映了相对轻质原油的油气运移方向,含氮化合物则主要反映了相对早期原油的运移方向;c)塔河油区存在着早期由南向北、晚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油气运移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油气地表化探在黄土梁塬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石油地质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大和理论研究的日趋深入,非构造成因隐蔽油气藏的勘探越来越被重视。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是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在陕甘宁盆地这样的黄土覆盖地区。酸解烃方法在该盆地南部姬塬地区应用效果较好,元城油田不但有异常响应,而且获得了验证实例。  相似文献   

17.
烃类垂向微运移及近地表地球化学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气化探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烃类的垂向微运移,这种运移是指深部油气藏的烃类可以通过盖层及其上部地层运移到近地表,形成用现代高精度仪器足以检测到的与背景有显著差异的化探异常。以鄂尔多斯盆地某油气开发区实测化探资料为基础,论述烃类自油气藏垂向微运移至地表的证据,探讨由烃类垂向微运移引起的近地表地球化学效应,并建立有效的判别模式,应用于研究区化探异常的含油气性预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地质效果,在化探异常范围内多口井钻获商业油流,证明深入研究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可以为油气钻探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至今未获得突破,目前已发现的少量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和顶部宝塔组致密灰岩,由于从中获得的地球化学信息有限,制约了对奥陶系油气成藏的认识与研究。近期在奥陶系岩石样品中获得了油苗样品,为奥陶系成藏条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通过对四川盆地北部毛坝河剖面奥陶系宝塔组生屑灰岩中发现的液态轻质油苗开展深入分析,综合运用饱和烃色谱、碳同位素组成、包裹体特征分析等方法,对比了川北地区河深1井,川中地区古隆起以及川东南地区东深1井等奥陶系成藏条件,初步明确了川北地区与川东南地区宝塔组油气来源于上覆的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的供烃,具有上生下储型成藏特征;川中古隆起奥陶系油气主要接受来自下伏寒武系烃源岩的供烃,为下生上储型成藏模式。研究将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大杨树盆地原油显示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杨树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阿荣旗与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大地构造上属于内蒙一兴安岭褶皱系,兴安岭皱带的示部,为一北东东向长条状展布的中新生断陷盆地,面积为15460km^2,沉积岩最大埋深为320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