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期建设规划是应对规划体系弊端而出现的新的法定性规划类型,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然而,以用地和项目为导向的传统的近期建设规划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却存在诸多弊端,这种可操作性并未能很好落实,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入新的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在此,笔者以"活力空间"为基本切入点,认为活力空间是体现城市特色、经营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市空间中的新的增长空间,应成为近期建设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活力空间"为导向的近期建设规划新方法,并以常州武进区为例,对此进行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心的发展就是城市中心地区在某些方面的效益增长,传统概念上常指空间上量的增长.城市中心都处于城市高密地区,可用改造建设用地有限时,有时还会遇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制约,只从物质空间上寻求进一步增长显得很难.要从看似很难形成空间增长的城市中心里寻求新的增长途径,理性高密增长模式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与传统单纯物质空间高密增长模式不同,理性高密增长是立足于目标效益增长的多维发展模式,作者在福州八一七路规划中,尝试从物质空间、功能格局、活动构成与环境特色四个方面,寻求合适地区效益增长的可行发展方式,借助于逻辑矩阵比较分析,为规划混沌局面突破提供一些具有创新理念的策略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增长出现高速低效、整体结构失衡、整体容量控制失效的问题,城市增长边界作为城市增长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本文立足于城市增长边界在我国的规划实践,结合典型发达国家对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分析,试追溯城市增长边界基本内涵,对城市增长边界与我国现有空间管制工具——"三区四线"、"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边界"、"城市开发边界"的关系进行辨析。提出我国城市增长边界应具有双重内涵——基于区域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原则,体现"底线"思维和城市最终远景规模特征的"永久性"城市增长边界,和基于"分期规划"的理念,体现城市阶段性发展特征的、保证过程紧凑的"阶段性"城市增长边界。最终通过对国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需要结合切实有效的控制技术和管理政策,从而实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平衡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着力构建以“控规”为核心的地方空间增长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土地空间上的长期路径依赖,形成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城市内部差距等空间增长问题的持续累积。在此过程中,空间增长管理在地方层面上一直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设计,体系性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规划、城乡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目标错位。"十二五"期间,在增长矛盾不断汇集于土地开发控制环节的情况下,有必要着力构建以"控规"为核心的地方增长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城市增长边界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黄明华  田晓晴 《规划师》2008,24(6):13-15
2006年新版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提出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及中心城区规划中要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用以限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划定城市的建设范围.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是西方国家在对城市蔓延式发展反思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技术解决措施和空间政策响应,当前已成为美国控制城市蔓延发展最成功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之一.我国与美国在发展阶段、土地制度、政治制度方面均存在差异,为了确保城市增长边界概念引入后与现有规划体制相适应,应坚持区域统筹发展原则,选择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线的确定模式,保障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唐思风  刘管平  高彬  邹楠 《规划师》2007,23(11):54-56
城市要发展就必然有"再生"的问题,城市空间再生是在承接原有城市肌理、城市文脉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佛山市禅城区河宕贝丘遗址规划从文化保护、旅游开发、城市空间形体设计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寻求城市空间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核心任务是对城市产业发展做出布局安排,工作本质是产业与空间的对接整合,即产业发展规划与空间布局规划的协调统筹.传统产业布局规划以产业需求为出发点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组织,对于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协调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产轻城"的问题,导致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需求不匹配,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割裂,甚至相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许多城市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进入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城市质量的发展阶段.由此,传统的产业布局规划无法满足产业与城市一体发展的需要,产业布局规划从规划思路到工作内容的调整势在必行.在前一阶段编制《牙克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笔者分析研究了产业空间与城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尝试构建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二者相互促进的路径与机制,并针对牙克石发展实际,力图转变传统的"产业主导"模式,实现"产城融合"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期《土地管理法》与《城市规划法》的相继颁布,标志着我国城市空间增长管理制度的基本成型.但随着此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带来的市场化冲击,以计划经济集权管理为主导,以土地与规划双向控制为核心特征的城市空间增长管理制度运行效用不佳——城市空间扩张高速低效,政府参与度高;城市建成区"硬环境"改善,总体环境破坏严重;"物化管控"下城市建设用地总体结构均衡、整体容量控制失效等现象突出.由于制度发展依赖于不同国家特定的制度环境,因此制度设计难以直接复制或移植.根据对典型发达国家城市空间增长管理制度的分析,立足于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议行合一"的政体特征,结合目前我国城市空间增长现状,未来城市空间增长管理制度改革应重点解决制度价值观公平与效率的摇摆、权力划分纵横双向错位以及空间规划体系脱节等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发展时序是我国法定规划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存在着划定方法上的欠缺。针对小城镇规模较小、增长模式较为简单等特点,本文探索性地提出通过"建设用地敏感度"评价的方法初步确定小城镇空间发展时序,同时通过重大事件的评价修正小城镇空间发展时序,最后在小城镇发展时序图的基础上根据"生长型"规划中城市形态完整性等理论划定城市发展的若干分期。  相似文献   

10.
为提供城市人口和产业发展必要的空间及相应的设施,解决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带来的人口、交通、就业、居住环境与质量等"城市病",成都市开始规划建设东、南、西、北四大新城,以维持城市增长的持续性.现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广州珠江新城在功能定位、规划方面值得成都新城建设学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Cities》2004,21(3):225-232
Public spaces have a central role, both physically and functionally,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any urban theorists state their significant role as one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a healthy urban setting. This is in addition to their functional role, when they increase a sense of community when intensive social interaction takes place in these areas. However, recently, they have started to lose significance, when they are neglected in the urban planning process, or when existing spaces are lost. Additionally, accessi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areas decreases, since public spaces are neglected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public spaces are assessed in terms of accessibility and utilization,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rapid urban growth on their physical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This study first evalu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c spaces in an urban setting; second, determines the variables effective in terms of their accessibility and utilization; third, asses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essi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space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role of public spac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ncludes with an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重庆悦来生态城模式——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遍运用的"超大街区"的规划方式不但影响步行环境和城市品质,而且易造成交通堵塞的问题,重庆悦来生态城规划结合"五个重庆"的发展战略以及场地复杂的地形条件,形成了充分体现公共交通优先、行人步行优先、结合轨道站点开发、人性化尺度空间以及城市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规划模式。介绍了以"小街区"和"城市格网"为基础的这一规划设计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张凤  王营池 《山西建筑》2008,34(11):29-30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精明增长"理论的介绍分析,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城市规划领域和"精明增长"理论中国化的指导意义,并探讨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精明增长"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两阶段增长模型"将经济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城市经济的主要问题,将会是普遍出现的现金流缺口。如何获得足够的现金流取代如何获得资本,将会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型增长和现金流型增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增长。面对经济转型,城市规划乃至城市战略,都必须随之转变。而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对经济绩效评估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产业空间发展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概要回顾了新加坡产业发展背景及产业空间的规划发展历程,介绍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五个发展阶段: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科技密集和人才与创新密集,分析各个阶段的国家国际经济环境背景、产业发展应对策略、土地规划应对办法以及重要产业园区案例。其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加坡产业空间发展体现出的四点启示--创新的空间利用模式、混合的功能布局、强调绿化环境和适应变化的规划手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产业空间与规划手段始终是为经济需求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城市增长和城市最佳规模理论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该理论对城市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有关城市增长的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城市最佳规模理论对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并通过中国西安城市发展状况实例的分析,得出了规划部门可以根据城市增长规模理论,统筹规划城市不同功能分区的建设规模和位置、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规模、对公共与民间资本的投向进行合理的规划的结论,并根据城市增长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提出了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应用该理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传明  卢中辉 《规划师》2012,28(8):13-17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转型发展都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一种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回归了主动引导和公共政策的本性,是对传统空间规划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作为传统空间规划的城市规划存在诸多弊病,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研究通过梳理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关系,以及分析两者的不匹配性,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市规划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具体驱动机制在于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下城市规划转型的方向应是政策引导型规划、综合目标型规划、宜人特色型规划和主动引导型规划;转型的推动力在于政府,而推动政府的力量主要是绩效考核机制、公众参与和完善的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18.
胡馨文  蒙春运 《规划师》2012,28(Z1):32-38
高容积率保障性住房具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上海市保障性住房三林基地项目规划在充分研究其现状的基础上,在不改变规划面积的前提下,以"H.沪尚社区"为规划理念,采取"大社区、小组团"模式,理性配比机动车停车需求,科学适配公共服务设施,如构建"15分钟服务圈"、配套设施"保质"规划、构建居住景观环境、"精细集约"的住宅户型平面设计及"新海派"的住宅立面形态控制等,对高容积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钱凤德  吴国欣 《规划师》2012,28(5):76-80
2000年2月25日中国首个城市规划展览馆—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投入运营。此后,中国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纷纷开始建设用于展示城市规划成果和城市整体形象的专业展馆。经过十余年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的情况如何?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这些均是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现状以及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的发展,结合"城市规划展览馆布展设计通则"课题的研究,提出中国城市规划展览馆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