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测量标志作为测绘基准的直接承载者,是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是各项测绘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们认识测绘、了解测绘的直观媒介之一,地位与意义重大。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建设加剧、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充分、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测量标志遭受破坏现象极其严重,同时现有的保护模式针对性不强、工作量大,导致效果甚微。本文以乐清市基础控制框架网建设为例,建成了8个集实用、观赏、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景观型测量标志(框架网点),实现提升测绘基准、宣传测绘法律、普及测绘知识、传承测绘历史、弘扬测绘文化等效果,探索开启测量标志建设与保护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一五”项目之一的郑煤机老厂区更 新改造为例,结合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 引入“共轭理论”,通过对保护和开发的内在矛 盾梳理,构建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四种“共 轭模式”:历史和现代的文化共轭、生产和生活 的功能共轭、新增与旧有的空间共轭以及当地 和外来的人群共轭。根据四种共轭模式对郑煤 机老厂区进行改造,建立以文化、功能、空间和 人群的内在平衡。旨在探索一种既能保护工业 遗产,又能让其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共生模式, 为城市老工业区持续更新和有机演进提供研究 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数字景观理论、方法与技术极大地增强了景园规划 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表现力,在过去的近30年间经历了3个发 展阶段:1.0时期以AutoCAD、3DS及VR的出现及其应用 为代表,提升了景园规划设计工作的效能,将传统的手绘时代 转变为全新的机绘时代,初步实现了景观的数字化;2.0时期 3S、复杂空间建模与AR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定量、定位与定性 研究,极大提升了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适宜性评价、分级的 精准性;3.0时期数字景观领域正在取得全面的突破,以数字 孪生景观与XR等技术为引擎,实现了数字景观实时、动态、 精准映射人居环境的生态与形态。由此,数字景观经历了伴 生、共生与虚实相生的3个阶段。未来已来,随着万物互联、 人工智能、多方案比选与优化技术的应用,数字景观理论、方 法与技术必将迈入智慧景观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规划学术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8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及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国土空间规划成为行业热点,并引起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为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以及规划学科与行业发展,本刊编辑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学者与业界专家就国土空间规划的广泛议题进行探讨。首先,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共存,刘玉亭教授认为不仅要在目标导向上做好多规合一转变、生态文明托底建设、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兑现,还要在内容编制中实现关键科学问题的落实;同时,面对更加复合、复杂的编制要求与成果体现,如何在庞杂、多层级的规划体系中实现部门、职能和制度的高效整合是关键,要充分意识到国土空间规划是颇具差异化、具体化的长期动态博弈过程,与之匹配的学科与行业的发展都要突破传统模式,充分延伸其发展内涵。围绕新时期规划的发展定位问题,袁奇峰教授通过溯源城市与规划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出现是契合当下国情的调整,相比于关注投入产出最大化和减少损益,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更应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当今的规划要从辖区整体和长远发展的立场出发,成为兼顾经济发展、生态维护、政府失灵规避的决策过程和土地开发管制的行政制度。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的转变,马向明总工程师认为问题诊断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而旧式的目标导向实际上则造成了实施层面成为短板的现实;国土空间规划所补充的结果导向原则,有利于推动部门间的协调以保证实施的连续性,但现实中依旧可能面临着目标与结果脱节、部门合作与政策整合困难的窘境。围绕行业与学科发展中变与不变的话题,邹兵总规划师指出,一方面要意识到新形势下规划范畴和内容、工作要求以及技术手段的方法等三个方面的调整,强调落实一张明确的蓝图、囊括更加广泛的编制内容和拓展学科知识覆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继续坚守规划的本质,包括规划分析与发展的基础逻辑、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发展追求以及空间方案的具体落实。针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空间价值再塑,黄慧明总规划师提出了以存量带动流量、以整备重构空间、以效率配置资源、以民生提升品质的四点主张,而“分区+分类”的划定与更新思路则能有效地对资源进行评估,也有助于规划和实施环节的衔接。面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多规合一”的要求,罗彦总规划师围绕目标与理念、方法与内容、实施与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讨论,认为“三调”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自然地理格局是空间图底上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限定;而统筹性的规划权责分配是实施的关键保障,规划要把公共设施、资源和空间效率一并囊括并视作未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儿童友好社区和老年友好社区的发展理念已在国内试点城市推进实践,但社区建设中的老幼友好规划设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探索社区生活街道如何为老幼人群提供接触他人、融入社区的良好支持,利用行为跟踪法和环境行为定点观察法,以广州的三个典型社区商业性生活街道为研究对象,对老幼群体在街道中的行为特征和互动场景模式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提出老幼人群互动的五种行为模式、典型街道生活场景模式和三种行为序列。从增进社区老幼互动、提升社区街道活力的角度,提出设施邻近和设施共享的社区生活设施复合布局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概述了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检查鉴定的背景和必要性,阐述了进行检查鉴定工作的技术依据和政策依据,介绍了进行检查鉴定的工作程序以及鉴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检查检测、结构和构造的检查检测以及设计复核和承载能力验算等。特别对硅酮结构胶的取样测试进行了实例分析,介绍了硅酮结构胶实验室测试的两种方法,给出了拉伸强度、延伸率、邵氏硬度、质量损失率等主要实验参数的测试结果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梳理了术语“风景”在西欧出现及其含义演变的过程。早期风景的含义主要是与领土整治相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认识到风景的文化艺术价值,形成了“田园生活”和“乐土”风景样板,绘画、园林等风景艺术得到发展,深刻影响了园林的布局、功能和规模。18世纪,在农庄经济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的乡村风景彻底改观,产生了“崇高的”和“如画的”新型风景样板,催生出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促进了风景旅游的兴起。最后,总结了西欧国土-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刘玉 《城市规划》2012,36(10):19-25
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实地调查,揭示了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高端经济与低端经济,扩张带动型经济、就业带动型经济与消费带动型经济等高度混和的地域。引发与加剧这种混和经济形态的要素包括复杂的劳动力、资本与土地等经济要素构成;城乡板块交界区域要素属性与功能变动带来的经济活动的频繁更替;以及街道、乡镇行政隶属管理交叉,人员管理交叉和人员管理与事务管理分离导向下的经济管理体制混乱等。解决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矛盾、加速其转型进程并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应着重解决就业安置与培训、资本重组与优化、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改造、违规经济的治理与整顿、经济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梳理分析建筑拆除和改造的概念、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绿色施工理念和关联度辨识方法,深化建筑移位技术,并通过工程实例予以验证。结合建筑旋转平移理论的运动学特征,分析移位加速度、托盘梁应变、不均匀沉降和倾斜控制等关键旋转平移技术要点。通过分析移位路径,推导出径向位移的理论计算公式,实现了对移位曲线、移位进程的定量分析,并计算出最大建筑移位距离。分析托盘梁受力状态和应变规律,结合钢筋混凝土的材料本构关系进一步推导出托盘梁容许应变值计算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移位建筑典型观测点的布置,实时监测移位加速度、托盘梁及上部结构材料应变、不均匀沉降和倾斜等数据。从整体移位技术方案、工艺方法、移位与纠偏控制等多角度,总结出上部结构荷载的应变特征、倾斜和不均匀沉降与移位进程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建筑旋转平移技术可降低环境影响,实现整体资源化,为深化可持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A.  J. F.  J. F.  J.  J. A.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9(4):417-435
The landscapes of a territory are the consequence of its history; overlapped geological, vegetable and cultural histories usually exist on a landscape. At the Mediterranean domain, however, a translucent vegetation exists, and its hist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logic and cultural histories, because low-technology agricultural uses on a different hardness rock background control vegetation. Thus, in areas like the Guadalajara province, the geologic composition 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can be considered the primary conditions for landscape configuration. Both condition the typologies,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geotic, biotic and anthropogenic components of landscapes. A complex network of interrelations among all them exists but, in the base of which lie the geology of the territory, included relief, because it has a more independent influence since man cannot modify the geologic factors; such as the colour of the rocks,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rock bodies, the palaeogeographic domains and the tectonic structure all which control landscape development and configuration. Moreover, geology influences conditions and even limit, the presence, typologi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iotic and anthropogenic elements. These factors also have a major relevance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ducational and economic policy, and, in some cas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1.
研究针对徽州传统民居的庭院空间展开空间组织模式分析,对63处传统民居庭院进行调研,提取了面积、面积比、长宽比、饱和度和边界系数五个量化指标对庭院空间进行描述,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庭院空间进行分类。总结出中小规模方整型、中小规模条型、中小规模不规则型和大规模复杂型四种庭院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庭院位置与其中要素的分布规律进行归纳。研究得出:四类庭院在位置分布与要素布置上均有所不同,中小规模方整型庭院作为空间过渡与补充,以前院和后院居多,多布置绿化、漏窗等要素;中小规模条型庭院以前院为主,组织规模较大的宅居组团的入口交通,要素上多以构筑物、拱门、字匾和二次轮廓要素结合布置;中小规模不规则型庭院往往作为宅居空间中的亮点,多位于前院和侧院,以绿化、水面、漏窗要素居多;大规模复杂型庭院多为生活化的后院,绿化、水面、石凳等要素较多。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乡镇及城郊被纳入了城市用地;然而,乡镇及城郊的许多原有建筑群面貌均较为破旧,甚至残破不堪,与其周边新建建筑既不相称,同时对城市新区的整体面貌具有较坏的影响;但由于工程量相当大及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往往无法对旧有建筑群完全推倒重建,因此,对乡镇及城郊原有建筑群风貌的整治与改造项目就很自然的将越来越多的摆在设计师的面前。本文就昙石村整治与改造的具体项目对越来越多的类似项目的思路及方法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针对当下“凝冻式”保护利用导致的传统村落活力缺失、日渐破败和空心化的严峻问题,基于环太湖传统村落的深入调研,从“三生”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其中,空间维度的多层级路径由村落整体格局、建筑单体和室内环境三个层级构成;时间维度的历时性路径由近期、中期和远期相结合的方式渐进推进,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路径相互交织作用,共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最后以环太湖地区周铁传统村示范工程建设为例阐述了上述多元路径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兼具一定的前瞻性和实操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李雁  宋雷  殷惠光 《工业建筑》2012,42(12):133-138
某煤矿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因主体结构的劣化以及选煤工艺重介技术的变更,需要对其进行可靠性鉴定,评定其安全性、正常使用性和可靠性等级。并对主厂房的结构作用、工作环境、基础承载力和变形、构件的表观质量和裂缝、构件的混凝土碳化和强度、钢筋锈蚀率、钢筋分布和保护层厚度、构件的动力性能分别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复核结构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对主厂房的可靠性鉴定评级,并提出维护、修复和加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最薄弱部位,其传热系数目前只能在实验室通过热箱法测定,在现场准确、快捷地测试该值对于建筑的节能评估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场测试门窗幕墙内外空气温度和表面温度的基础上,推导出了基于"准稳态"测试原理和"热阻法"、"表面温度法"、"传热系数法"3种传热系数现场测试方法,现场测试值与实验室检测值的较高一致性表明了该现场测试方法的准确性,连续测试数据与平均值的较小偏差表明了该测试方法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筑门窗玻璃幕墙传热系数可通过该方法在现场准确、快捷地测试得到。  相似文献   

16.
在大变局中研发风景园林学的新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风景园林学正处于大变局中。文明发展、政 治态势、生态环境、技术革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刻变革决定了研 发风景园林学新引擎的必要性。学科的机遇和危机并重,其机 遇包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性转变、气候与生物多 样性治理的主流化,以及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需求,其 危机则体现为对学科的刻板认识、研究硬核缺失、行业被边缘 化和教育的僵化。农业和工业文明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的 3项驱动力分别是中国本土风景园林知行传统、苏联和东欧风 景园林相关教育与实践,以及西方风景园林学学科思想。在生 态文明新时代,需要研发具有高站位的学科发展目标、聚焦的 学科发展关键问题、完整的学科核心竞争力结构3个基本属性 的风景园林学新引擎,其原动力是包含自然观、人文观和实践 观在内的价值观,助燃剂是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包含面 向国际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导航组件,基于风景 园林科学研究的助推组件,从科学研究到规划设计的转换组 件,基于高质量规划设计实践的示范组件,以及以地境营造为 核心的风景园林教育组件。  相似文献   

17.
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核心平台课程之一,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为了解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成效与不足,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共设置20道题目,涉及对课程的认识、学习目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以及对教材、课外作业和教学方式的意见等。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本科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足,普遍缺少良好的预习习惯且课堂参与度较低,建议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指出了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改进方向,以期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乡村要素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立足乡村发展要素和区域发展理论,根据发展要素强度、耦合格局、演变趋势,划分主导要素培育、辅助要素完善、多要素耦合等3个乡村发展阶段。通过综合解析乡村发展要素水平和耦合状态,依据村庄内部主导因素一致性和地域相似性原则,划分多种发展型、主导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不宜发展型等4种乡村发展类型,其中依据主导要素目标维度不同,主导发展型又可细分为特色提升型、产业引导型、农旅融合型、城乡协同型。按照乡村发展类型和发展需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概括分3种:①主导提升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村庄优势资源整合,识别并提升主导发展要素,促进乡村主导发展要素激活。②短板补齐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制定全域整治规划,解决乡村发展的短板问题,提升辅助要素发展水平。③优先发展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完善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乡村发展要素全面耦合。  相似文献   

19.
李少丽  王乾峰 《混凝土》2020,(3):117-118,123
为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冲磨强度,通过不同配合比对普通混凝土进行试验分析。通过试验得出:石粉、灰土和钢渣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并不显著。随着石粉比例的增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几乎无明显变化;随着灰土比例的增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会出现降低趋势;而随着钢渣比例的增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也会出现下降趋势,但影响较小;水灰比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变化具有显著性,而砂率和用水量比例则对抗压强度的影响不大。当水灰比逐渐增大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逐渐减小;砂率比例逐渐增大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无明显变化;用水量比例增多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会逐渐上升,但影响较小;石粉、灰土和钢渣对混凝土的抗冲磨强度影响并不显著。随着石粉比例的增加,混凝土抗冲磨强度增大,当石粉比例逐渐增加时,混凝土抗冲磨强度明显增大;随着灰土比例的增多,混凝土的抗冲磨强度减小,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强度减小趋势便更加明显;随着钢渣比例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冲磨强度下降,但影响不大。通过试验结果得出最佳混凝土配合比,并通过分析高性能混凝土与混凝土的微观特征得出:普通混凝土内部结构疏松并且有大量的孔洞、分布排列杂乱;而高性能混凝土内部结构较为密集,孔洞较少,高性能混凝土水化后,Ca和Si含量最多,而这两种元素能够形成稳定的结构,因此使得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冲磨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20.
王小林 《建筑科学》2012,28(5):30-33
为了查明成兰铁路沿线茂县曲谷沟小学后山崩塌地质灾害的类型、结构形态、规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对该崩塌地质灾害开展了工程地质应急勘查工作,采用地面测绘、探井、原位测试等多种勘查手段,查明该崩塌、教学楼的不稳定斜坡(陡坎)成因、类型、规模、范围、稳定状态及危害性,并分析其变形机制,表明:崩塌危岩体规模级别属中型,危害对象等级为一级,勘查地质条件类型为复杂,该灾害体治理工程等级为Ⅰ级。得到的结果可为进一步的评估防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