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铝合金在NaHSO_3溶液中干湿周浸腐蚀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干湿周浸实验、失重法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铝合金1060、2A12和7A04在0.02 mol/L NaHSO3溶液中的腐蚀行为与规律,用扫描电镜(SEM)观察腐蚀产物形貌,并用能谱仪(EDX)和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其组成,并测试力学性能.研究表明,随腐蚀时间的延长,铝合金表面的腐蚀产物不断增多,失重增加,力学性能下降;腐蚀产物形貌以团状为主,并不断向外延伸,呈现不均匀的凹凸形貌;腐蚀产物主要为Al2O3和Al的硫酸盐水合物;电化学阻抗谱拟合结果显示,腐蚀速率先增加后降低,腐蚀时间为360 h时腐蚀速率达到最大值;耐蚀性能由强至弱依次为1060,2A12,7A04铝合金.  相似文献   

2.
7A60铝合金点蚀行为的电化学噪声和电化学阻抗谱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电化学噪声(EN)方法研究回归再时效(RRA)热处理状态下7A60铝合金的点蚀行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观察和分析合金的组织和第二相颗粒成分。结果表明,7A60铝合金在3.5%Na Cl溶液中存在两个腐蚀阶段,并且可以用EIS出现两个电容时间常数的时间和由EN计算出的小波分形维数D的变化来表征。SEM和EDS分析结果表明,在7A60铝合金中,严重的点蚀主要是由阳极相Mg Zn2引起的,其次是Al2MgC u和Mg2Si相,Al7Cu2Fe相对7A60铝合金点蚀行为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方法研究了Al-Zn-In-Mg-Ti合金阳极在3%NaCl溶液中的腐蚀过程,观察了260h浸泡腐蚀后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合金腐蚀是点蚀引起的,腐蚀由钝化态开始,经点蚀诱导期,达到点蚀稳定期.分别采用不同等效电路拟合合金在不同腐蚀阶段的电化学阻抗谱.结果表明:当合金处于钝化态时,EIS谱为反应电阻Rt很大的容抗弧;随浸泡时间的延长,EIS谱低频出现感抗弧,合金进入点蚀诱导期,溶液电阻R5增大,反应电阻Rt减小,蚀孔内反应电阻R0减小,感抗L收缩;合金处于点蚀稳定期时,EIS谱低频感抗弧消失,出现一直线,腐蚀产物扩散成为反应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4.
刘竝 《失效分析与预防》2020,15(5):305-311, 318
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对粉末冶金制备的2A12铝合金进行表面改性,表征改性层微观结构和相组成,评价改性后2A12铝合金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发现:微弧氧化处理之后,2A12铝合金表面生成厚度约为80 μm的均匀氧化膜,其主要由α-Al2O3、γ-Al2O3及非晶组织构成;采用微弧氧化对2A12铝合金表面改性之后,改性层极大程度地抑制合金表面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的进行,自腐蚀电流密度明显下降,腐蚀速率显著降低,合金电化学腐蚀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铝合金7A04在干湿周浸条件下的腐蚀行为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X光电子能谱、失重法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铝合金7A04在0.6 mol/L NaCl溶液和0.6 mol/LNaCl+0.02mol/L NaHSO3溶液中干湿周浸后的腐蚀行为和规律,并测试了3种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试验时间的延长,铝合金腐蚀产物不断增多,腐蚀失重符合指数规律C=A tn,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呈下降趋势;表面腐蚀产物形貌呈块状,在0.6 mol/L NaCl溶液中腐蚀产物主要为氢氧化铝和氯化铝,而在0.6 mol/LNaCl+0.02 mol/LNaHSO3溶液中腐蚀产物主要为氢氧化铝、氯化铝和硫酸铝.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显示铝合金7A04在0.6 mol/L NaCI+0.02 mol/0L NaHSO3溶液中的腐蚀速率远大于在0.6 mol/L NaCl溶液的腐蚀速率,并探讨了其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6.
采用显微维氏硬度法对T4状态的 2Al2板材回归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短时间加热对 2A12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2A12板材回归热处理工艺参数为 2 5 0℃× (2 0~ 2 5 )s ,在短时加热过程中 ,随保温时间延长 ,合金组织和性能将依次表现出回归、人工时效、过时效等过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针对3A21铝合金在乙二醇冷却液中的腐蚀问题,采用浸泡实验和表面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痕量Cl-和Cu2+对3A21铝合金在50℃乙二醇-水冷却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l-引发了铝合金的点腐蚀,随着Cl-浓度增大,铝合金点蚀敏感性增大.Cu2+促进铝合金钝化膜的破裂,并与Al发生置换反应沉积在铝合金表面,电偶作用加...  相似文献   

8.
钱建才  李兵  敖辽辉  邹洪庆 《表面技术》2009,38(5):20-22,89
采用电化学共沉积技术在2Al2铝合金表面制备聚苯胺/阳极氧化膜复合层。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制备的膜层进行分析;利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技术对制备的膜层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FTIR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膜层有聚苯胺生成。Tafel曲线研究表明,制备的膜层可以明显提高2Al2铝合金的自腐蚀电位,显著减小自腐蚀电流。交流阻抗研究表明,聚苯胺主要沉积在阳极氧化膜层多孔层的微孔内,聚苯胺对复合膜层的阻挡层有很好的修复作用,通过聚苯胺的修复可以明显减少复合膜层阻挡层缺陷,增加阻挡层电阻。  相似文献   

9.
2A12铝合金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春燕  邱义伦  王斌 《热处理》2008,23(5):59-61
对2A12铝合金进行了固溶、时效和过时效工艺试验,测定了经不同工艺热处理后合金的性能,建立了2A12合金过时效工艺与硬度之间的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和自然时效后合金的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均比人工时效后的提高了36%,固溶处理并分级时效后合金的强度提高了50%。生产中,为获得100~120HB硬度的过时效工艺为270℃×2h,要进行校正的2A12合金薄板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240℃×6~8h。  相似文献   

10.
铝合金剥蚀过程的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研究了轧制态及峰时效8090铝—锂合金、拉应力作用下及无应力作用时双级过时效7075铝合金的剥蚀发展过程,测量并拟合了合金发生剥蚀后的电化学阻抗谱。结果表明:发生剥蚀后,合金电化学阻抗谱由高—中频和中—低频容抗弧组成;可从电化学阻抗谱的拟合参数(变化趋势)得到剥蚀的相关信息。如剥蚀发展速度、剥蚀形貌、剥蚀表层是否脱落等.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极性交流电源在LD10铝合金表面制备出微弧氧化膜。测量了硅酸盐电解液里微弧氧化膜的生长曲线,并分析了微弧氧化膜的结构、成分和相组成。采用浸泡腐蚀试验、醋酸加速盐雾腐蚀试验、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方法评估了微弧氧化处理前后LD10铝合金的腐蚀性能。结果表明:LD10铝合金微弧氧化膜主要由γ-Al2O3组成,膜外层还有少量非晶相。微弧氧化初期,氧化膜主要以向外层生长为主,且表面粗糙度快速增加。随后膜层向内生长速度逐渐加快,最后阶段微弧氧化膜主要以向内生长为主。微弧氧化处理后LD10铝合金的腐蚀电位提高,腐蚀电流密度下降约2个数量级。微弧氧化膜的阻抗模值|Z|比铝合金基体大幅提高,同时其容抗弧半径远远大于铝合金基体。微弧氧化表面处理显著提高了LD10铝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2.
李涛  曹阁  刘毅  赵慧颖 《表面技术》2017,46(10):29-34
目的提高7A04铝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方法采用周期浸润腐蚀试验模拟海洋大气环境,研究了不同稀土Ce含量的7A04铝合金的腐蚀行为及规律。通过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不同试样的组织和夹杂物形貌。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阻抗技术,分析了试样的腐蚀动力学规律及电化学行为特性。结果在Ce质量分数分别为0%、0.39%和0.81%的7A04铝合金中,稀土Ce的加入量为0.39%时,其晶粒最细小,第二相与夹杂最少且分布最均匀,合金的基体组织得到了改善。稀土7A04铝合金的腐蚀失重明显低于不含稀土Ce的7A04铝合金,且锈层电阻升高,其中含0.39%稀土Ce的7A04铝合金的锈层电阻最高。结论三种7A04铝合金均发生了明显的局部腐蚀,主要为点蚀。稀土Ce的加入,改变了非稀土铝合金中的T相和S相,生成了新的细小的块状金属间化合物,改善了组织的均匀性,提高了其腐蚀锈层电阻,增加了锈层对基体的保护能力,使铝合金耐海洋大气腐蚀性能提高。在三种稀土Ce含量的铝合金中,含0.39%稀土Ce的7A04铝合金的耐蚀性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在拉应力条件下微弧氧化膜对铝合金腐蚀及电化学行为的影响,采用恒载荷应力环在3.5% NaCl溶液中研究了经微弧氧化(MAO)处理后的7050铝合金(AA7050)应力腐蚀行为。用原位电化学阻抗谱(EIS)的方法评价在拉应力条件下,膜层的腐蚀破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并建立了相应的等效电路模型。结果表明,在3.5% NaCl溶液中,微弧氧化膜在有无拉应力的条件下都可以提高AA7050的耐蚀性和减少AA7050的塑性损失。在400 MPa拉应力条件下,微弧氧化膜的阻抗在应力腐蚀的过程中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规律;另外,AA7050在有拉应力的条件下,拉应力会促进基体的点蚀形核,提高腐蚀速率,微弧氧化膜的疏松层在拉应力的作用下会失去对基体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2A12铝合金不同阳极氧化膜在氯离子作用下的腐蚀电化学演变行为。方法 以2A12铝合金为基材,分别制备重铬酸盐封闭硫酸阳极氧化(DS-SAA)膜、热水封闭硫酸阳极氧化(HWS-SAA)膜和稀铬酸封闭铬酸阳极氧化(DCS-CAA)膜,采用动电位极化、电化学交流阻抗表征及拟合,并结合体视显微镜等方法,分析不同氧化膜试件的电化学参数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对膜层演变规律及机理进行讨论。结果 硫酸阳极氧化和铬酸阳极氧化膜的厚度分别约为8 μm和3 μm,后者表面缺陷更少。在NaCl溶液中浸泡1 h后,DS-SAA、HWS-SAA 和DCS-CAA试件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9.1、0.86、12.9 nA/cm2,经168 h浸泡后,分别增大为15.5、35.3、2628 nA/cm2,DS-SAA试件的自腐蚀电位升高了205 mV,DCS-CAA试件的自腐蚀电位从-604 mV降低到-930 mV。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DS-SAA试件的Rb和Rp值始终分别高于107 Ω?cm2和105 Ω?cm2。浸泡24 h后,HWS-SAA和DCS-CAA试件的阻抗谱中开始出现韦伯阻抗,Rb和Rp值迅速下降。结论 三种氧化膜在浸泡初期的耐蚀性能相当,随着时间的延长,重铬酸盐封闭硫酸阳极氧化膜具有较高的耐蚀性和耐久性,其余两种氧化膜的耐蚀性能则快速下降,168 h后多孔层几乎完全失效。氧化膜耐蚀性能的差异与膜厚和封闭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铝合金/有机硅环氧涂层电极在5%NaCl(质量分数)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提出了涂层体系在浸泡过程中的不同阻抗模型。结果表明,该涂层体系的作用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浸泡初期为涂层吸水,中期为烷氧基硅烷的水解和缩聚,后期主要为阻挡层保护。阻抗参数解析表明,涂层中硅烷的水解与缩聚增强了涂层的致密度和交联度,从而使涂层体系在浸泡过程中可实现修复和自愈(或逆损伤)。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显微观察(含能谱分析)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形变热处理制度对2A12铝合金板材的微观组织、织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A12铝合金经形变热处理后,晶粒沿轧制方向拉长,晶粒尺寸减小。随着形变热处理反复次数的增加,亚晶界比例降低,2°?15°的小角度晶界比例提高,大角度晶界比例先增后减,此时的退火过程由回复多边化主导转变为再结晶主导,再结晶程度提高。单步形变热处理样品因形变量较小,大小晶界和亚晶界比例较为接近。与退火制度相同的小变形样品相比,大形变热处理样品亚晶减少,大角度和小角度晶界增加,再结晶程度提高。形变量较大时,将存在Brass→R-Cu和m-Brass→Goss→R-Goss→Cube、T和P→Near rotated Cube和{102}<201>的织构演变路径。单步小变形退火时,路径将改变为:R-Cu和m-Brass→Goss→R-Cube。随着变形量的增加,2A12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增加,韧性和塑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针对某飞机吊挂结构用2A12铝合金开展预腐蚀后的动态腐蚀-疲劳耦合试验,很快发生断裂行为,寻找失效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方法 利用自制的卧式动态腐蚀-疲劳试验装置,开展2A12铝合金预腐蚀后的腐蚀-疲劳协同试验直至样品断裂.同时,对比开展2A12铝合金腐蚀与疲劳交替试验,分析断口腐蚀形貌、元素含量、价态变化,获得2...  相似文献   

18.
阳极氧化和硅烷化增强LY12铝合金耐腐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阳极氧化法在LY12铝合金表面获得了多孔阳极氧化膜,再采用溶胶-凝胶法在其表面制备了γ-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正硅酸乙酯(TEOS)杂化膜。极化曲线与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表明,铝合金阳极氧化膜的维钝电流密度随浸泡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但至试验结束其维钝电流密度仍低于裸铝合金约2个数量级。铝合金阳极氧化膜经硅烷杂化溶胶封闭后,其耐蚀性得到显著提高,浸泡822h后,阳极维钝电流密度仍能保持在10~(-5)A/cm~2,低频阻抗值仍达到10~6Ω数量级。扫描电镜(SEM)观察表明,铝合金阳极氧化膜为多孔结构,利于增强硅烷杂化膜与金属基体间的结合性能,显著提高阳极氧化铝合金电极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2A12铝合金表面镍磷合金镀层的性能及热处理温度对镀层硬度、耐磨性、磨损速率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