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材质载体和工艺技术的特殊性,釉下五彩瓷山水画的创作,对创意、构思、技能诸方面皆有很高要求。实现意、技、艺的完美融合,才可缔造出高雅而又独特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2.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中国最传统的陶瓷品种,它继承了唐代铜官窑、宋代磁州窑、元代景德镇窑研发的釉下彩绘技术,并突破前者只以单色或双色在瓷器上装饰纹饰的工艺局限,创造了几乎涵盖所有色系的多彩装饰新工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装饰纹饰非常全面,图案、人物、山水、花鸟皆涉,风格各异,本文主要谈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山水画风格。  相似文献   

3.
粉彩是景德镇最为著名名瓷之一,起始于康熙,鼎盛于雍乾,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因为有粉彩瓷的出现,才有日后具有浓郁国画气息的泼墨写意大气的釉上陶瓷山水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自身多年对陶瓷山水的综合装饰创作实践设计为例,试图探讨陶瓷釉上山水的发展概况。结合在釉上创作设计面临的挑战,浅谈个人的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5.
陶瓷山水画与国画山水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元代青花瓷诞生时,陶瓷艺人就将国画创作技法移植到陶瓷装饰上来。民国时期的浅绛彩名家以及珠山八友在这方面是有杰出贡献的,也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经典的陶瓷山水作品。一、山水的构图既要遵循国画的构图法则,又要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趣进行独具匠心的布局  相似文献   

6.
色彩表现是釉下五彩瓷装饰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釉下五彩瓷装饰风格大致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均十分重视色彩的表现与运用,具有强烈的形式、意象和工艺之美。  相似文献   

7.
通过40年的釉下五彩山水画艺术的创作实践,探索釉下五彩山水画艺术的瓷绘语言规律及其人文内涵特点;结合自己艺术实践的感悟和大量的文献阅读,总结出醴陵釉下五彩山水画的瓷绘语言及技法,体现在"泼绘结合的工艺技法""色彩肌理的形式创新"和"层叠渐染的画面表现"等三个特色上;同时,醴陵釉下五彩山水画在人文内涵上,表现在"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8.
中国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国山水画迄今大约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魅力,对东方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画占了重要位置,而中国画在其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对其他艺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陶瓷装饰艺术便是深受其影响而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对釉下五彩瓷的传承、工艺、山水画技法、艺德以及自己在工艺美术瓷山水画技法的艺术实践中的一点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一、釉下五彩的历史定位、开创、发展、造就辉煌及两次走向衰败的因素。我认为,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瓷之所以被誉为"东方制瓷艺术的最高峰"是因为她在中国制瓷的历史上有三点特别值得大写的地方:1、在形(器形和瓷质、釉色)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的,提出了"一次成型"的理念。在成型上改变之前所采用的多次成型方法,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要"精致"必须  相似文献   

11.
对釉下五彩瓷的传承、工艺、山水画技法、艺德以及自己在工艺美术瓷山水画技法的艺术实践中的一点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有人物、山水、花鸟三科.人物画以人为主体,所表现的是人类的社会关系;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从侧面折射人和自然生态的关系;花鸟画以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揭示自然生命的精神.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笔者二十余年釉下五彩花鸟创作经验,介绍了釉下五彩花鸟瓷的选题、立意及创作过程.着重谈论了在创作过程中如何使得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并提出了通过吸收外来艺术不断创新发展釉下五彩瓷.  相似文献   

14.
15.
16.
钟江川 《佛山陶瓷》2024,(2):130-131+134
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基于材料的特性,色彩的表现多元丰富。陶瓷材料不同的泥料与釉料的色泽和装饰不断丰富其视觉语言的同时也带给观者更多的情感感受。正是基于“土与釉”的色彩的呈现,才更好的凸显了陶艺创作的材料特性与独特魅力。通过分析“土与釉”的色彩情感的表现,注入创作者的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传递其材料独特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李华军 《陶瓷工程》2013,(10):12-13
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工艺美、彩绘美、釉色美、形态美等方面表现出与其它日用瓷品种不同的鲜明的美学特征,彰显其自然之美和现代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19.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两大类。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成的彩瓷叫釉下彩。  相似文献   

20.
《景德镇陶瓷》2012,(5):I0034-I00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