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汪峰 《中外建筑》2005,18(2):37-39
在追求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更应寻找新的文化增长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再造历史文化景观,改善人居环境,造福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彭氏故国人居新城--徐州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自然山水格局与历史文化古城两方面分析归纳了徐州的城市特色资源;通过考察上述资源的保存现状与所面临的危机,研究徐州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战略,其中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分别针对实存、虚存、地下潜存的历史资源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原则;而在新区城市特色方面,则提出了构建“城市紧凑低缓—地景山水相连”的新山水城市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富强  吴青 《山西建筑》2007,33(31):36-37
以西安市长安区立园村为例,介绍了该村的地理位置,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物业管理、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研究了立园村规划建设中文化品位的提升,试图从居住文化方面对新农村规划建设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4.
浅析生态型居住区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微 《山西建筑》2009,35(23):34-35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研究和探讨了生态型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以创造自然和人类健康共存的、高品质的生态住区环境,使居住区成为当代人和后代人良好的生存与发展基地。  相似文献   

5.
熊国平 《新建筑》2000,(1):69-70
介绍了IFPRA亚太地区会议在现代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旅游游憩等方面的新观念,并对生态时代,老龄社会,信息时代的人居环境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历史古镇由于过度旅游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特色文化丧失,本文从生态文化要素出发,以罗田古镇为例,按照生态文化的一般构成,从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等方面分层次地探讨了罗田古镇的生态文化要素形态和现状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规划对策,并在保护这些生态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对罗田古镇未来旅游发展提出可持续策略。  相似文献   

7.
生态建设是一种渐进、整体、低碳、协调、循环、共生、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要跨越五个阶段,即生态安全、生态整合、生态卫生、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通过对生态人居环境的内涵、特性、规划原则与方法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生态人居环境的理论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居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交通拥挤、城市文化消失已成为世界所有城市不容忽视的三大难题。  相似文献   

9.
王文洪  张焕 《建筑与文化》2016,(12):197-199
实现文化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系统的融合涉及到大量的工作。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从文化生态角度着手,解决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给人居环境带来的破坏,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笔者在结合新区所处区位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化生态以及人居环境方面的理论成果,从实用性科学角度出发,对舟山群岛城市建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分析,以提高该地域人居环境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李嘉华  史立宾 《四川建筑》2001,21(Z1):49-51
历史文化名城会理位于四川最南端,在此繁衍生息了数千年的汉、彝两个民族共同创造出了完全异于周边城镇的独具特色的聚居文化,各种会馆、寺庙、庙宇、民居星罗棋布,形成了"有街即有庙,无村不祀庙",城内"街街有庙宇,巷巷有寺现"的独特的人居文化景观.本文对古城的历史沿革与城垣迁建、建筑环境空间的文化现象和居民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邵龙  张伶伶  姜乃煊 《华中建筑》2008,26(9):194-202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经历了工业化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经历城市衰退和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的国家。该文主要侧重于从文化生态学方面对英国工业遗产的再生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在文化生态理念下的保护与再生模式,进而作为我国城市工业遗产地改造研究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地方上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保护方法欠缺的现状。论文以西安周至县为例,探讨非遗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模式,深入挖掘非遗与其文化空间的内在关联,提出建立文化空间系统的思路,从县-镇-村三个空间层级加强不同非遗之间的联系,以各级节点为基础,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和保护措施,对非遗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与利用,并以此促进当地文化建设和市政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旅游开发以及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唐晔 《重庆建筑》2007,(1):25-28
在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迁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都武侯祠—锦里巷”,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经营相结合,并准确把握保护的各个环节,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探寻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龚道德 《中国园林》2021,37(6):38-42
"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近2年新推出的一个概念,目前相关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以至于这一概念的缘起何处,与国外类似概念有何区别、联系尚未得到应有的澄清.首先对相关国家的国家公园系统概况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外并无这一概念.然后,对我国产生这一概念的原因进行了大胆的推理、分析,且在此基础上对其特质进行了大胆解读,总结出建立国家文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化地理学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文化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系统和文化生态进行了分 析。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进行了探索性思考,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化景观是基础,文化系统是核心,文 化生态是关键,并构建了名城综合保护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纲领性的国际文件中有关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从而理解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内涵,认识保护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并对发达国家相关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国外在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同时,结合当下国内关于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理论及实践现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最后,将国外先进保护理论在国内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案例中进行尝试,从而为国内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丁颖  成玉宁 《南方建筑》2006,(2):103-106
以安徽省滁州市丰乐亭文化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具有丰富历史遗存的特殊基地上展开主题鲜明的文化景观的建构,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功能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鲍志勇  何俊萍 《华中建筑》2014,(5):152-154,159
文化生态学是传统聚落有机更新的全新理念,也是生态文明必然产物。该文运用文化生态学共生互补、多样平衡、动态开放、层次结构理论观点,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次构成完整文化生态系统,以此为理论构架基础,分析传统聚落自然环境的适应、经济环境变异、社会环境整合的演化轨迹,分析并总结聚落演进中的内部、外部动力机制,最后总结传统聚落外"适"内"合"的有机更新策略,为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熊国平  郑璐琳 《风景园林》2020,27(3):113-117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三大基准层、12个指标层的价值评估模型,确定权重,加权得到综合价值,将价值分值录入空间插值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构建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的技术方法,运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和景观的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深入调研的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和平古镇公共空间的保护性整治规划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上不管是物质遗产或是非物质遗产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都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解读。对作为古镇复兴的原动力之一并具有文化遗产特性的传统历史公共空间的保护,实质上也是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战略层面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