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苦丁茶多酚对分离自卵形鲳鲹的腐败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抑制作用,本文以报告菌株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CV026 为检测模型,测定了苦丁茶多酚对细菌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以胞外酶活性、生物被膜形成量及形态、群集与泳动性为指标,测定了苦丁茶多酚对荧光假单胞菌腐败特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苦丁茶多酚对CV026、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1、3.0 mg/mL;在亚抑菌浓度下,苦丁茶多酚可以显著降低紫色杆菌CV026 紫色菌素的产生量(P<0.05);当浓度为2.0 mg/mL 时,对紫色菌素的抑制率达68.89%,且不影响CV026 菌株的生长;苦丁茶多酚能有效抑制荧光假单胞菌胞外酶活性、生物被膜形成、群集与泳动能力等相关腐败特性,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苦丁茶多酚浓度为2.0 mg/mL时,对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生物被膜形成、群集和泳动能力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0.68%、53.50%、44.90%、79.56%和90.12%;苦丁茶多酚具有较好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可以为新型天然群体感应抑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报告菌株紫色杆菌探究草莓酸的群体感应抑制性及其对莓实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作用。方法:利用细菌凋亡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生物膜的抑制效果、胞外聚合物生成量以及观察细菌的群集和泳动等参数,来研究草莓酸对莓实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抑制效果。结果:草莓酸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 mg/mL,亚抑菌浓度下草莓酸虽然降低了菌株CV026产生紫色素的能力,但对细胞凋亡没有任何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定量检测发现莓实假单胞菌所产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是C8-HSL和C10-HSL,草莓酸对信号分子的分泌产生抑制效果。在亚抑菌浓度下草莓酸对莓实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量为21.06%,细菌的群集和泳动的抑制率分别降低34.06%和75.02%,且呈现质量浓度依赖性。结论:草莓酸具有较好的群体感应抑制性,可以作为水产保鲜中的群体感应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3,4-二溴-2(5H)-呋喃酮(3,4-dibromo-2(5H)-furanone,DF)对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通过在24孔板和硅胶片上构建生物膜模型,CFU计数法测定DF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al Concentration,MBC)以及生物膜生长曲线,在1倍MIC和5倍MIC的DF作用下的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率和细菌群集运动能力,并探讨DF对荧光假单胞菌总蛋白合成及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F对荧光假单胞菌作用的MIC和MBC值分别为12.5μg/m L和800μg/m L;在DF浓度为1 MIC和5 MIC时,作用于荧光假单胞菌24 h生物膜形成抑制率分别为20.59%±2.91%和99.54%±1.83%,并能明显抑制荧光假单胞菌的群集运动能力,干扰荧光假单胞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而影响其总蛋白合成及多糖的含量,24 h时5 MIC的DF对荧光假单胞菌总蛋白和菌多糖合成量的抑制率分别为8.04%±0.37%和51.08%±2.71%。本研究对DF影响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原因,DF对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对QS通路的干扰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首先以群体感应报告菌株紫色杆菌CV026检测模型,确定绿原酸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结合HPLC-MS/MS检测其对荧光假单胞菌释放信号分子的影响。以胞外酶活性、嗜铁素、群集与泳动为评价指标,通过添加外源信号分子分析绿原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活性及腐败特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影响荧光假单胞菌正常生长的剂量下,绿原酸可以减少其信号分子的产生,明显抑制荧光假单胞菌嗜铁素的产生、胞外蛋白酶、胞外脂肪酶活性、群集与泳动等相关腐败特性,且随着绿原酸浓度的升高,抑制效果更趋明显。因此,绿原酸具有较好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该研究为绿原酸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菌体泳动能力、生物膜内菌落总数和胞外多糖含量、生物膜的微观结构及相关基因表达量来研究香芹酚对粪肠球菌R612-Z1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和可能的抑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香芹酚对该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512μg/mL。1/4 MIC(128μg/mL)香芹酚对生物膜膜内活菌总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能够显著抑制菌体的泳动能力和生物膜内胞外多糖的合成。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香芹酚存在时生物膜结构松散、细胞之间连接不致密、膜厚度降低并有裂缝、不平整。通过荧光定量PCR发现1/4 MIC香芹酚存在时与粘附和胞外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变化明显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1/4 MIC香芹酚对粪肠球菌R612-Z1生物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菌体的初期粘附和胞外多糖的合成来完成。  相似文献   

6.
以报告菌株紫色杆菌CV026为检测模型,探究富马酸钠对荧光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现象及其腐败特性的影响。采用酶标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富马酸钠对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富马酸钠对荧光假单胞菌分泌信号分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亚抑菌浓度下,富马酸钠可以显著降低紫色杆菌CV026紫色菌素的产生量(P<0.05);当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富马酸钠对紫色菌素的抑制率达50.95%,且不影响CV026菌株的生长。富马酸钠能有效抑制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群集与泳动、胞外蛋白酶活性等相关腐败特性,且质量浓度与其抑制作用呈正相关。另外,由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结果可知,富马酸钠对荧光假单胞菌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信号分子的分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因此,富马酸钠具有较好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可作为新型群体感应抑制剂用于水产品贮藏保鲜。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辣木籽素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抑制作用,采用牛津杯法、二倍稀释法和生长曲线评价辣木籽素对L. monocytogenes的抑菌活性。通过核酸泄漏和蛋白质泄漏、胞外总糖、PI染色探究辣木籽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运用结晶紫染色、细菌表面疏水性、菌体泳动性及扫描电镜评估辣木籽素对L.monocytogenes生物被膜的影响;采用胞内Ca2+含量和细胞凋亡率分析辣木籽素对单增李斯特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木籽素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00μmol/L;经1 MIC辣木籽素处理后的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膜损伤率达50.20%,通透性显著增加(P<0.05);核酸、蛋白质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泄漏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59倍、2.38倍和1.34倍(P<0.05);与对照组相比,生物被膜形成、细菌表面疏水性、泳动性和粘附性显著降低58.10%、38.00%和68.19%(P<0.05);胞内Ca2+含量显著上升3.83倍(P<0.01),凋亡率达54.40%。辣木籽...  相似文献   

8.
荧光假单胞菌是导致冷藏食品腐败变质常见的嗜冷菌,抑制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长繁殖对延长冷藏食品货架期和提高食品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时间-抑菌曲线考察苯乳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从细胞膜电势、细胞膜渗透性和完整性、细胞超微结构、蛋白质表达和DNA结构等方面研究苯乳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苯乳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的MIC为1.25 mg/mL;苯乳酸可导致细胞膜电势消散,且消散程度呈剂量依赖性;苯乳酸可导致细胞内钾离子显著泄漏(P<0.05),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MIC苯乳酸处理菌体0.5 h后,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碘化丙啶沾染率为57.6%,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部分菌体破裂,表明苯乳酸可以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苯乳酸对蛋白质表达无明显影响;凝胶阻滞电泳与荧光光谱结果显示苯乳酸可以破坏DNA结构。结论:苯乳酸可以通过损伤细胞膜和破坏DNA发挥双靶位抑菌作用,苯乳酸对荧光假单胞菌抑菌机制的阐释结果可为冷藏食品中嗜冷菌的控制以及苯乳酸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柠檬烯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制活性及其抑菌机理,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和生长曲线的测定研究柠檬烯对荧光假单胞菌细胞生长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结构,测定胞内蛋白含量和二乙酸荧光素(Fluorescein diacetate,FDA)染色实验研究柠檬烯对荧光假单胞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测定膜电位、胞内ATP含量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ic acid dehydrogenase,SDH)活性研究其对荧光假单胞菌能量代谢和三羧酸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烯对荧光假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MIC值为20 mL/L,添加1×MIC和2×MIC浓度的柠檬烯3 h后膜电位分别下降至34.41和7.33 AU;12 h后SDH酶活性分别减小至11.12和22.69 U/mg。柠檬烯通过破坏荧光假单胞菌的细胞形态和结构,使细胞出现严重的破裂、塌陷和孔洞,从而引起细菌胞内蛋白含量降低,膜电位下降以及胞内ATP含量下降和SDH酶活性减小,从而发挥其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阳  徐晓卉  李杨  冯凤琴 《食品与机械》2018,34(7):127-131,193
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评价N~α-月桂酰-L-精氨酸乙酯盐酸盐(Nα-lauroyl-L-arginate ethylester,LAE)的抑菌活性。以果蔬腐败菌中具有代表性的指状青霉、意大利青霉、灰葡萄孢、链格孢、胡萝卜软腐病坚固杆菌为模式菌,测定LAE对5种腐败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测定LAE对霉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以及对细菌的杀菌效果。同时探究LAE和其他几种果蔬防腐剂的联合抑菌效果。结果表明:LAE对4种真菌性腐败菌灰葡萄孢、链格孢、意大利青霉、指状青霉的MIC分别为400,200,400,400μg/mL,当LAE浓度达到对各菌的MIC后,能对各霉菌保持较高的菌丝抑制率,分别为100%(16h),78.2%(48h),81.8%(48h),79.1%(48h);LAE对细菌性腐败菌胡萝卜软腐病坚固杆菌的MIC为25μg/mL,且50μg/mL的LAE能在90min内完全杀灭受试菌;LAE与尼泊金甲酯钠共同使用时对模式菌有最佳的联合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群体感应报告菌株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026鉴定乙基麦芽酚的抗群体感应活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定量检测分析乙基麦芽酚对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da)分泌信号分子的影响。添加外源信号分子,以生物被膜形成量、胞外蛋白酶活力、细菌运动性(群集和泳动迁移直径)为指标,分析乙基麦芽酚对杀鲑气单胞菌群体感应及腐败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乙基麦芽酚对紫色杆菌026以及杀鲑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1 mg/mL,在亚抑菌浓度下,乙基麦芽酚可降低紫色杆菌026产紫色杆菌素的能力;气相色谱-质谱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乙基麦芽酚对杀鲑气单胞菌所产群体感应信号分子C12-高丝氨酸内酯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0.08 mg/mL乙基麦芽酚对杀鲑气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胞外蛋白酶活力和细菌运动性(群集和泳动)的抑制率分别为71.2%、69.1%、80.4%和82.1%,且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由此可见,乙基麦芽酚对杀鲑气单胞菌具有较强的群体感应抑制效果,有望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用于水产品保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由10.0 g/L壳聚糖、3.0 g/L茶多酚与0.3 g/L溶菌酶组成的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方法:采用平板打孔法确定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对抑菌率、抑菌活力、细菌生长曲线、细胞膜完整性、碱性磷酸酶(AKP)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同时结合细菌超微结构观察,综合评价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荧光假单胞菌的作用效果。结果: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3.3 mg/m L与6.6 mg/m L,其抑菌率分别为33.49%与61.54%,抑菌活力在作用初期效果最佳。结论: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复合保鲜剂对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长有抑制效果,菌体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影响,细胞中的AKP量增多。同时,菌体内部的核酸与蛋白质外泄,影响细胞的代谢循环。细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菌体在扭曲变形的同时,还发生干瘪破裂现象,菌体外膜覆有泡状物,细胞壁发生溶解,细胞质从菌体细胞体内大量渗出,最终导致菌体死亡。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榨菜用保鲜剂,需要测试山梨酸钾(PS)和Nα-月桂酰-L-精氨酸乙酯盐酸盐(LAE)以及其复配的抑菌性和应用效果,并探索其机理。本研究从腐烂榨菜分离出致腐菌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棋盘格法体外抑菌实验测试了不同pH环境下,LAE和PS对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测试了两者联合抑菌作用,并在榨菜保鲜中验证了效果。此外以分离出的最主要致腐菌为研究对象,对LAE胁迫下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蛋白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测定。分离得到主要致腐菌:盐脱氮枝芽胞杆菌(Virgibacillus halodenitrificans),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和微紫青霉菌(Penicillium janthinellum)作为被试菌,结果显示LAE对其MIC为16~32 mg/L,PS对其MIC为256~1024 mg/L,PS表现出抑菌强度和酸度正相关,LAE则相反。PS和LAE对被试菌株表现出加合或协同联合抑菌作用。在袋装榨菜中LAE和PS复配使用能够抑制微生物增殖达1~2个数量级。在LAE胁迫下,细菌POD、CAT、SOD活性上升,DPPH自由基清除率、蛋白质和MDA含量下降。LAE和PS能够有效抑制榨菜中的致腐菌,并且拥有复配提效的潜力。此外,LAE潜在的抑菌机理可解释为其使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通过分析乙醛对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体细胞膜完整性、膜电位、总蛋白含量、Na+K+-ATP酶变化以及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探究乙醛对P. fluorescens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乙醛对P. fluorescen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0.5μL/m L,最小杀菌浓度MBC值为1μL/m L;电导率和二乙酸荧光素染色实验发现乙醛处理可引起P. fluorescens细胞膜出现破裂;添加1×MIC、2×MIC、4×MIC乙醛3 h后降低菌体膜电位,平均荧光强度从72.10 AU分别下降至35.57、15.31和7.46 AU,影响细菌的代谢活力;不同浓度乙醛处理后胞内蛋白质的含量3 h内分别下降至0.40、0.35和0.34 mg/mL,3~12 h期间呈现平缓、略有下降,表示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乙醛降低了Na+K+-ATP酶活性,导致胞内ATP代谢异常,不能正常为细胞活动供给能量,促使荧光假单胞菌的凋亡;0.25μL/m L的乙醛对生物被膜形成抑制率为30.11%,显著降低P. fluorescens生物被膜形成。由此可见,乙醛对P. fluorescens可能的抑菌机理是改变菌体细胞膜完整性,为拓展水产品的防腐保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研究肉桂醛在非抑菌浓度条件下对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FML05-2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首先测定了肉桂醛对模式细菌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CVO26紫色素产生的影响;再对荧光假单胞菌FML05-2形成的生物膜以及与生物膜形成有关的重要因素胞外多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非抑菌浓度40、20μg/m L条件下,肉桂醛对紫色杆菌CVO26紫色素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1.53%、17.90%;对荧光假单胞菌FML05-2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44.22%、21.77%;对荧光假单胞菌FML05-2胞外多糖产生的抑制率分别为15.72%、5.34%。因此,肉桂醛在非抑菌浓度条件下对荧光假单胞菌FML05-2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该实验选用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为G-、G+菌的代表菌,探究月桂酰精氨酸乙酯(LAE)对其以细菌细胞膜为作用靶点的抑菌机理,通过测定细菌的抑菌曲线、中和内毒素的活性、细菌表面特性、构建脂质体模拟LAE与磷脂双分子层的相互作用、离子的泄漏和LAE对G-菌外膜及细胞质膜的渗透性等探究其抑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LAE对G-、G+菌均有明显的杀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均为8 μg/mL,LAE结合脂多糖对内毒素的中和率可高达96.56%,降低细胞表面Zeta电位,增强细菌表面疏水性,且对G-菌的影响更大。LAE能引起脂质体包裹的荧光素钙黄绿素的泄漏,并呈浓度依赖性,但LAE并不能使脂质体膜完全破裂。LAE能够增加G-菌外膜渗透性,使大肠杆菌对抗生素探针利福平和红霉素更敏感,同时对细胞质膜产生较大扰动,使内容物从胞内渗出,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该研究结果表明LAE主要以改变细胞壁膜渗透性,导致胞内物质的泄漏,而达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了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PTI)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机理。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以此评价PTI的抑菌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并测定胞膜通透性、胞膜完整性、胞内活性氧含量及对细菌蛋白酶的抑制率等实验,探讨了PTI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PTI对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56 mm、12.35 mm和11.76 mm,MIC为1.88~3.75 mg/mL,MBC均为3.75 mg/mL。PTI破坏了菌体细胞的形态,导致菌悬液中相对电导率升高和核酸的泄漏,影响了细菌的膜通透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1 MIC的PTI使菌体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并促进胞内ROS的产生,造成了菌体氧化损伤;PTI对菌体蛋白酶的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实验得出PTI可能通过这种多靶点协同增效作用达到其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8.
荧光假单胞菌是引起冷鲜鸡肉腐败变质的优势腐败菌,可降解肉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产生多种 腐败代谢产物,进而使肉类食品风味和品质发生劣变。采用体外抑菌实验研究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A)、 Ⅲ型细菌素Helveticin-M及二者复配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处理对荧光假单 胞菌外部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测定胞外ATP含量、胞外蛋白和核酸外渗,研究CA或 Helveticin-M对指示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A或Helveticin-M单独作用相比,二者复配后抑菌作用 显著增强(P<0.05);绿原酸与Helveticin-M复配处理可显著破坏荧光假单胞菌形态,增强细胞膜渗透性,加剧胞 内物质外泄,最终加速荧光假单胞菌死亡。  相似文献   

19.
荧光假单胞菌是养殖鱼类低温贮藏中的优势腐败菌。本研究比较分析5种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和腐败表型。采用结晶紫法、苯酚硫酸法、珠涡流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和粘附能力,并测定细菌泳动性、蛋白酶活性、嗜铁素等致腐表型。结果表明,5株荧光假单胞菌在28℃LB肉汤中生长良好,经24 h培养后气-液界面上出现较厚的膜,在微孔板中生物被膜形成较快,其中鱼源PF01、PF06、PF07和PF10分离株在12 h含量最高,而标准菌株PFuk4在18 h最高。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菌胞外多糖的含量逐步积累,在18~24 h达到最高,并较快粘附到不锈钢片表面,其中PF07的粘附量最高。5株荧光假单胞菌还具有较强的泳动性和蛋白酶活性,且均产嗜铁素。在PF07和PFuk4中还检测出短链高丝氨酸内酯(AHLs)活性,可能与其较高的被膜、粘附能力、泳动性及蛋白酶活性有关。本研究结果为从AHLs角度探究荧光假单胞菌的致腐机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利用细菌鉴定系统,对4℃冷藏养殖牙鲆货架期终点时的主要腐败菌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最终确定4℃冷藏货架期终点时养殖牙鲆的优势腐败菌为腐败希瓦氏菌,占细菌总数的比例约为58.4%。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菌假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包括荧光假单胞菌、腐臭假单胞菌和边缘假单胞菌,它们在假单胞菌属中所占的比列依次是63.2%、29.2%、7.6%。以3 种主要的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荧光假单胞菌和腐臭假单胞菌作为混合抗原,以两种不同方式免疫产蛋母鸡,制备两种卵黄抗体,并对其液体和固体培养条件下的抑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8h,质量浓度为100mg/mL 的两种混合抗体对抗原菌的抑制率能达到61%~78%; 固体培养24h 后, 同样质量浓度的两种混合抗体对抗原菌的抑制率能达到27%~40%。这表明卵黄抗体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抑菌剂应用于水产食品的抑菌防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