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州东北部的务川地区是中原文化向云贵高原传播的前沿地带,考古发现大量的两汉时期中原汉文化遗存,包括种类繁多的青铜器。本研究对务川地区3个遗址出土的15件东汉时期青铜器开展了合金成分和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务川东汉时期青铜器主要为铅锡青铜,铅同位素组成反映了青铜器中铅料的来源。务川东汉青铜器的铅料相较于务川西汉青铜器发生明显的转变,铅料来源较为复杂,至少存在四处矿产地,反映了东汉时期云贵高原多个铅矿得到开发。研究发现1件务川东汉青铜器具有高放射成因铅特征,其铅料可能产自滇东北昭通一带的高放射成因铅铅矿,这是目前该矿早期开采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
甘肃东部及关中地区是秦文化遗址分布的密集区,这一地区发现的秦国青铜器对于研究其风格、冶铸技术、矿料来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已发表的礼县、凤翔、陇县、陈仓、秦陵等地秦国青铜器铅同位素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春秋时期,秦国青铜器矿料特征相近,主要来自大冶铜绿山、皖南沿江及小秦岭一带。春秋早、中、晚期表现出明显的交替,这一变化与中原及汉淮地区趋于同步。战国晚期秦陵出土青铜器的矿源不同于秦国其它遗址,这一时期矿料来源地与小秦岭一带关系密切。研究结论揭示了东周时期秦国与南方地区的楚国、曾国在青铜资源流通方面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3.
混合浮选新工艺回收复杂铜铅锌矿硫化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研究的矿样来自西藏墨竹工卡,矿石为复杂难选铜铅锌多金属矿。依据矿石性质的特点,铜铅锌浮选采用铜铅混合浮选、然后再进行铜铅分离,铜铅浮选尾矿进行浮选锌矿物的原则工艺流程。该工艺的关键技术如下:(1)铜铅混合浮选采用BD、丁基铵黑药和黄药组合捕收剂;(2)采用硫化钠、硫酸锌和碳酸钠组合作为锌矿物的抑制剂;(3)铜铅分离采用活性炭脱药;(4)CMC、Na2SO,和Na2SiO,环保型的组合药剂作为铅矿物的抑制剂。通过上述技术创新,成功地实现了铜铅分离,并取得良好的选矿试验指标。该工艺率先于2007年在西藏中凯墨竹工卡选矿厂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陕西汉中曾出土大量商代青铜器,其中城固县龙头出土的一件商代四足铜鬲,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是迄今所见唯一一件。分析了该器物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铅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该四足铜鬲为高铅铅锡合金,铸造成型;微量元素中银的含量较高,可能由铅矿引入;其铅同位素比值为商代常见的高放射成因铅,所用铅矿的产地与郑州、盘龙城、殷墟等遗址出土铜器相同,说明与商文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并从合金技术和铅同位素比值的角度讨论了汉中四足铜鬲的年代和来源。  相似文献   

5.
杨汝全  纳洪良 《云南冶金》1997,26(3):71-72,38
详细研究了镉(Ⅱ)与铜(Ⅱ)、铅(Ⅱ)、锌(Ⅱ)分离及其测定条件,并制定出铜镉渣和含铜,铅,锌试料中常量镉的测定方案。  相似文献   

6.
新疆某复杂铜铅锌硫化矿综合回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新疆某复杂铜铅锌硫化矿嵌布粒度细、品位低、次生铜高、共生关系密,且部分氧化的特点,采用铜铅混浮-铜铅分离-混浮尾矿选锌的工艺方案,在适宜的磨矿细度条件下,以新型抑制剂硫酸锌与T8按2:1组合来抑制锌矿物、新型捕收剂酯-12浮选铜铅矿物、新型抑制剂T81抑制铅矿物。闭路试验获得了铜精矿含铜25.24%,铜回收率56.61%;铅精矿含铅59.82%,铅回收率80.62%;锌精矿含锌56.55%,锌回收率77.99%的选别指标,实现了该矿山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7.
针对50t反射炉在处理高铅锑铜料期间出现的作业时间长,整体技术经济指标下降的现象,分析了原因,确定了简化工艺、强化操作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云南某低品位铜铅锌硫化矿石含铜0.20%、铅0.67%、锌2.32%,并伴生少量金银,矿石中铜主要以黄铜矿形式存在,铅主要以方铅矿形式存在,锌主要以闪锌矿形式存在。为了合理开发该资源,对其进行了选矿工艺研究。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0.074 mm占80%的磨矿细度条件下,采用混合浮选铜铅-铜铅分离-选锌小型闭路试验流程浮选该矿石,获得了精矿品位为31.59%、回收率为72.23%的铜精矿;精矿品位为60.87%、回收率为85.94%的铅精矿;精矿品位为51.17%、回收率为85.07%的锌精矿;实现了铜铅锌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地区金矿资源丰富,找矿潜力巨大。为了探讨不同源区参与成矿的程度,对该区3个成矿亚带19个典型金矿床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及H、O、C、S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西秦岭地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变质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具有中低压、中低温和低盐度的特征,成矿物质为岩浆和沉积岩中碳酸盐岩的混合来源。西秦岭地区3个成矿亚带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自南向北其矿源具有从以混合来源为主向沉积来源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王子龙 《有色冶炼》1999,28(1):13-15
针对50t反射炉在处理高铅锑铜料期间出现的作业时间长,整体技术经济指标下降的现象,分析了原因,确定了简化工艺、强化操作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刮刀是东周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古越人普遍使用的一种工具,以铜制的常见。通过对湖南出土几件铜刮刀的合金成分和金相分析,发现这些刮刀都为含锡量在20%以上的高锡青铜合金,金相组织为铜锡α固溶体,呈针状或细条状,(α+δ)共析体连成一片呈基体状。高锡特征的青铜刮刀可能多为刮削用器,而不易用作砍砸。锡金属的大量使用表明南方古越人掌控主要的锡矿资源,结合现代地质研究,南方是寻找我国先秦铸造铜器所用锡金属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2.
吉林白城双塔墓地出土铜器的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吉林省白城市双塔墓地出土铜器的铅同位素组成,基本认定该墓地出土铜器可能有多个矿料来源,且发现一件器物中含有高放射成因铅。由于内蒙古井沟子西区墓地与双塔墓地的年代相近及人种相似,因而将二者铜器的铅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使用了同一矿源。结果表明,双塔墓地的铜器虽然含有不同的矿石来源,但有些铜器的矿石来源与井沟子西区墓地铜器的矿石来源相同(或相似)。  相似文献   

13.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金相显微镜对湖北大冶蟹子地遗址出土西周早期金属丝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进行分析,并与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该金属丝为Sn-Pb合金,熔点~200℃,与现代Sn-Pb共晶焊料相近,应该不是铸造青铜器时所使用的配料,极有可能与当时青铜器的焊接相关,但是否是古代青铜器焊接过程中所使用的"焊丝",还有待相关的考古新发现及其科学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益阳谢林港出土了一件商代兽面纹青铜角形器,是上古铜器中少见的一类器物。由于考古信息缺失,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固体表面热电离质谱仪对该角形器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器物为铸造成型,合金材质为锡含量16.54%的高锡含量青铜,铅同位素组成为高放射成因铅,其合金和铅同位素特征与中原殷墟二期铜器相同,结合器物纹饰,益阳青铜角形器应为殷墟二期的器物。殷墟二期铜器普遍具有高锡现象,表明商代晚期铸铜工匠对铜锡合金机械性能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商代晚期铜锡合金青铜器的大规模铸造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用锡高峰,反映了古代锡金属开采和冶炼技术质的提升,在中国冶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娟 《甘肃冶金》2010,32(6):50-53
针对西藏某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石,采用适合该矿石性质的磁选-铜铅混选-尾矿选锌的原则工艺流程,应用复合黄药和DZ-1作铜铅混选捕收剂、组合抑制剂CF作方铅矿抑制剂、Z-200作铜铅分离捕收剂,可获得单独的铜、铅、锌精矿,金属回收率较高,同时,矿石中的硫及伴生银也得到了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16.
玉林胜果寺古代冶铸遗址位于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杨前村胜果寺附近的丘陵,面积超过2 000m~2。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金相和矿相等研究方法,对胜果寺古代冶铸遗址的5个冶金遗物炉渣样品进行成分和显微组织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该遗址为生铁冶铸遗址,炼渣属锰硅铝系高锰炉渣。冶炼产品除供本地铸锅等生产生活用品外,大量运往韶州涔水场浸铜。  相似文献   

17.
冶南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冶南村,面积约1.2 km2,考古年代为西汉。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SEM-EDS)、金(矿)相显微镜等对冶南遗址采集的6个炉渣和2个金属铁块进行了基体成分和显微组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6个炉渣样品为硅钙铝系低铁渣;2个铁块样品为熟铁,可能是生铁炒钢产品。判断该遗址为生铁冶炼遗址,同时也是生铁炒钢遗址。该遗址是目前山西地区确认的第一处大型生铁冶炼及炒钢的汉代官铁遗址。  相似文献   

18.
西川冶铁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小岭镇西川屯300 m处,面积约5 000 m2,考古年代为金代。2021年7月对该遗址进行了田野考察取样。采用X射线荧光仪、金(矿)相显微镜等手段对西川冶铁遗址17个冶炼炉渣、炉壁残块等样品进行基体成分分析和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西川冶铁遗址为生铁冶炼遗址,生铁炉渣类型为硅锰铁铝钙多元系炉渣,生铁炉渣中铁颗粒的显微结构以片状石墨和珠光体为主。炉渣样品中的高铁炉渣可能为生铁炒钢渣。  相似文献   

19.
铁炉村冶金遗址位于广东省罗定市船步镇铁炉村附近的丘陵脚底,遗存面积约200 m2。团队从2013年至今开展多次田野调查并取样。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金(矿)相、加速器质谱(AMS)碳十四断代等研究手段,对铁炉村遗址的7个炉渣和2个金属铁块样品进行了成分和显微组织的检测分析,对1份木炭样品开展14C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既是生铁冶炼遗址又是生铁炒钢冶金遗址。生铁冶炼炉渣是铁硅铝系高硅低铁渣。遗址遗存的大块金属样品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磷偏析严重,为生铁炒钢产品;其相对应的炒钢炉渣为铁硅铝系高铁渣。此类高铁渣基体局部留存有大量浮氏体等。该遗址为迄今我国发现的第一处明确遗存有古代炒钢冶金产品的遗址。该遗址遗存的竖炉及生铁冶炼炉渣、炒铁炉、炒钢产品及其冶金炉渣等一整套较为齐全证据链的生铁冶炼及生铁炒钢冶金遗物,目前国内仅见一处,将为确立古代生铁炒钢渣的鉴别标准等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AMS-C14检测结果显示,遗址至晚距今570±25 (BP)(约元中至明初)开始钢铁冶金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