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养殖大黄鱼片碱性脂肪酶脱脂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碱性脂肪酶对大黄鱼鱼片酶解脱脂工艺进行优化。以脱脂率为考核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黄鱼鱼片进行脱脂。结果表明:采用碱性脂肪酶对大黄鱼脱脂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温度32℃、反应pH8.5、酶用量60U/mL、酶解时间60min、鱼与酶解液质量比1:4。在最适酶解条件下,大黄鱼鱼片的脱脂率为67.32%。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碱性脂肪酶在兔皮脱脂中的应用确定了脱脂工序中脂肪酶的最佳使用条件:脂肪酶的最佳使用温度为30-35℃,使用pH 7.5左右,用量1 g/L,时间约为1 h,与脱脂剂结合使用的时候脱脂效果更好,使油脂轻松释出,加快脱脂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海鳗制品的氧化安全性,采用碱性脂肪酶对海鳗片进行脱脂试验,通过响应面试验筛选出该酶的最佳使用条件:酶用量38 U/mL,pH9.7,浸泡时间61 min,鱼液比1∶4(W/V),最适温度30℃。同时比较了脱脂海鳗片与未脱脂海鳗片的抗氧化效果,并通过气相色谱法(GC)考察了酶法脱脂对海鳗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鳗片在上述最优脱脂条件下的脱脂率为50.02%,与理论预测值50.60%基本一致。脱脂对海鳗抗氧化酸败有一定的作用。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脱脂后,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有所增加,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几乎增加了一倍,说明该脂肪酶对EPA有一定的保留作用,即EPA等不饱和脂肪酸在脱脂过程中破坏较少或不会被破坏。  相似文献   

4.
对复配脂肪酶Esm的脱脂性能及其脱脂工艺进行了研究。用索氏抽提法、组织切片观察和体视显微镜观察共同表征了其脱脂性能。结果表明:复配脂肪酶Esm脱脂效果优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等量的化学脱脂剂,且在比Leveking-P1000用量少时脱脂效果仍占优势。对不同酶脱脂工艺的脱脂效果研究发现:复配脂肪酶Esm在浸水、脱灰、软化阶段脱脂效果较好,尤其是加强脱灰阶段的复配脂肪酶处理。脱脂效果的改善更明显。工艺优化试验筛选出了最佳酶脱脂工艺方案2:在主浸水、浸灰、复灰、软化工序分别加入0.3%复配脂肪酶Esm,脱灰工序加入0.6%复配脂肪酶Esm。对由最佳酶脱脂工艺方案2、经复配脂肪酶Esm脱脂的成品革进行质量性能测试发现:成革的收缩温度、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及撕裂强度,均满足羊服装革的行业标准;染色均匀性、手感以及粒面细致性均能满足对绵羊服装革的要求。因而,复配脂肪酶Esm可用于制革生产的脱脂。  相似文献   

5.
SG-II碱性脂肪酶在绵羊皮脱脂工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SG—Ⅱ碱性脂肪酶用于绵羊毛皮的脱脂工序,对脱脂前、后的皮样进行油脂含量的测定和组织切片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单独酶法脱脂时可以脱去毛皮中12%左右的油脂,脱脂率为50%左右,其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38℃、pH值9.0—9.5,脱脂时间90min,酶用量(10000u/g)0.5%—1.0%;分步脱脂有利于油脂的脱去。与脱脂剂协同脱脂时,当脱脂剂用量在1%时,可以改善SG—Ⅱ碱性脂肪酶的脱脂效果。组织切片染色结果显示,经SG—Ⅱ碱性脂肪酶脱脂后的绵羊皮板中,绝大部分辩游离脂肪细胞已经被除去,而乳头层中发达的脂腺虽然已经被破坏,但很多从脂腺中释放出的脂肪细胞未能有效的脱去,而分散在整个乳头层内。  相似文献   

6.
脱脂是毛革两用绵羊皮制造过程中一个关键工序。本文使用了碱性脂肪酶与纯碱、表面活性剂协同脱脂,结果表明,碱性脂肪酶的使用有助于皮内脂腺的破坏,使油脂容易释放出而达到脱脂的目的。此外,本文还研究了毛革两用绵羊蓝湿皮在不同温度下脱脂,脱脂温度越高油脂脱除效果越佳,蓝皮的最佳脱脂温度为55—60℃。  相似文献   

7.
以脱脂率为指标,采用酶法研究草鱼皮的脱脂工艺,并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草鱼皮脱脂的最适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2℃,反应时间为62min,p H为8.6,加酶量0.3%。此条件下草鱼皮脱脂率可达70.24%。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因子和正交试验,研究酶法、理化法以及两种方法联合对鸡翅进行脱脂的效果。结果表明:脂肪酶的最佳使用pH值7.5,温度38℃;酶法与理化法联合脱脂的最优组合为酶液浓度50U/mL、复合盐溶液配比为0.20%NaHCO3+1.5%NaCl以及脱脂时间为60min,在此条件下,脱脂率达到60.81%以上。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2709碱性蛋白酶水解脱脂玉米胚芽粕的最佳工艺.以脱脂玉米胚芽粕为原料,水解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脱脂玉米胚芽粕最佳水解工艺条件.得出最佳水解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5%(占水的质量),加酶量5%(占底物的质量),水解温度45℃,水解pH 10.0,水解时间180 min.在此条件下,脱脂玉米胚芽粕的水解度为22.46%.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7):242-246
为探明鲟鱼肉冷藏过程腥味形成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分析了鲟鱼背部、腹部和尾部肌肉组织品质指标和鱼腥味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冷藏前期3个部位的鱼肉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增加缓慢,5 d后TVB-N呈现快速增长,表明鱼肉开始出现微生物腐败迹象。表征脂肪氧化程度的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冷藏前期增幅缓慢,第3天后增幅加速,脂肪氧化速度加快;冷藏期间脂肪氧化酶(LOX)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冷藏2 d后鱼体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下降幅度加快,挥发性物质总量增加明显。对鱼肉冷藏期间挥发性物质风味特征进行分类分析表明,鱼肉冷藏过程中以鱼腥味、青草味及脂肪氧化气味变化为主,其中以鱼腥味变化最为突出。将贮藏过程中鱼肉品质指标与鱼腥味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发现,鱼腥味等异味的产生主要是由脂肪氧化所致,后期微生物腐败对鲟鱼肉风味变化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碱性脂肪酶Greasex 50L在猪皮上的脱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碱性脂肪酶 Greasex 50L在猪皮上的脱脂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将酶处理前后及有无酶处理的皮进 行了油脂抽提试验。结果表明:通过 Greasex 50L的作用,皮的油脂含量(二氯甲烷浸提物)显著降低。通 过对试验方案的多次筛选,得到比较适于碱性脂肪酸 Greasex 50L作用的工艺条件,油脂去除率可达 60%。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生物柴油合成用脂肪酶ZG与制革生皮脱脂常用表面活性剂的相容性,确定了三种对该脂肪酶具有明显激活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及相应的质量浓度为LAS-3 g/L、平平加O-3 g/L、OP-10-6 g/L.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上述三种表面活性剂与脂肪酶ZG复配的质量浓度优化结果为OP-10-6 g/L、LAS-3.5 g/L...  相似文献   

13.
乳化法脱脂对猪皮中某些蛋白质组分及表皮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采用近十种表面活性剂对鲜猪皮的脱脂效果,脱脂废液中还原糖含量和氮含量以及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对几种具代表性的表面活性剂脱脂前后生皮组织构造的观察,发现在碱性条件下非离子型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除有润湿,去污,脱脂作用外对生皮的纤维间质有较强的溶出作用对生皮表皮也有一定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扩大油脂降解的菌种库资源,提高餐厨垃圾中油脂的生物转化效率,作者以所在实验室自行保藏的4株微生物菌株为油脂降解菌,通过等比例复配获得研究用复合除油微生物菌剂,研究了影响菌剂除油效果的因素及组成菌株产脂肪酶的能力。结果表明,复合除油微生物菌剂在温度为25~55 ℃、pH为4~9、盐质量浓度为5~90 g/L、油脂体积分数1%~5%、接种体积分数1%~9%时,均具有一定的除油能力,除油率最高可达84.75%。单一菌株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501所产脂肪酶的酶活最高,而菌株009所产脂肪酶处于高酶活的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除油能力也最强。此外,复合菌剂的除油效果优于单一菌株。  相似文献   

15.
鲟鱼肉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研究鲟鱼肉营养成分及应用技术,着重分析鲟鱼肉的氨基酸组成、鱼肉去腥方案,并用碎鱼肉加工制成调味鲟鱼松。结果表明,鲟鱼肉氨基酸组成中以谷氨酸的含量最高,胱氨基酸含量最低。必需氨基酸评分均超过WHO推荐的成人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因鲟鱼肉中脂肪含量较高,使鱼肉制品存在浓重的鱼腥味,研究确定采用萃取法脱去鱼肉中的脂肪,去脂率高达90%。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筛选出鲟鱼松的最佳配方为:盐1.5%、糖2.5%、姜汁5%、黄酒2.5%、生抽0.5%、味精1%、油3%。  相似文献   

16.
为开发出高品质的鲟鱼丸,该研究以凝胶强度、咀嚼性和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从4种海水鱼(马鲛鱼、鮸鱼、海鳗鱼、海鲈鱼)中筛选出鮸鱼,作为与鲟鱼混合制备鱼丸的原料.进一步分析鲟鱼/鮸鱼质量比、淀粉添加量以及食盐添加量对鲟鱼/鮸鱼鱼丸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鲟鱼/鮸鱼质量比和食盐添加量对鱼丸感官评分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以鲟鱼加工下脚料为原料,研究酶法提取鲟鱼鱼油的工艺条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鱼油提取质量的影响,对3 种抗氧化剂在鱼油提取过程中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量0.6%,水解时间2h,水解温度40℃,pH7,该工艺条件对鲟鱼内脏鱼油的提取效果明显好于氨法、钾法和蒸煮法,提取鱼油的过氧化值略高于氨法和钾法,但低于蒸煮法。TBHQ、VC、茶多酚三种抗氧化剂对鱼油抗氧化作用以TBHQ 效果最好。应用本法从鲟鱼肚及鲟鱼内脏提取的鱼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与咸海卡拉白鱼接近,明显高于淡水养殖鱼类,是加工鱼油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