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贝类(Shellfish)包括甲壳类和软体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作为贝类生产及消费大国,由食用贝类引发的食物过敏问题日益增多。已报道的贝类食品致敏原有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质钙结合蛋白、肌球蛋白轻链等。抗原表位是食品致敏原发挥作用的分子基础,明确不同致敏原的抗原表位,是深入分析其致敏性及交叉反应性的关键,也是定向消减致敏原致敏性的重要前提。本文介绍了贝类食品致敏原种类、抗原表位、交叉反应性和加工消减致敏原致敏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水生动物原肌球蛋白致敏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是甲壳类动物中的一种常见的泛致敏原,同时部分鱼中TM致敏性已得到证实.其蛋白质结构保守、同源性高、致敏性强,且具有广泛的免疫交叉反应.原肌球蛋白致敏性及其消减方法、免疫交叉反应都与抗原表位有关.因此,表位研究是原肌球蛋白研究中的重点.本文中介绍了国内外水生动物原肌球蛋白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评估了市售低值贝类及其加工食品中主要致敏原——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的致敏性,并对贝类可食部位中TM致敏性的消减技术进行研究。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市售低值贝类及其冻制类、干制类、烟熏类和蒸煮类加工食品中TM含量;选取具有较高致敏性的贝类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传统加工技术(干制、蒸煮、高温高压、速冻)和新兴加工技术(高静水压、超声波、糖基化)对TM致敏性的消减效果。结果表明,市售贝类及其加工食品中普遍存在致敏性,TM含量范围在18.94~22.51 ng/g之间。在4 种新鲜贝类中,蚬子的TM含量最高,为(22.51±1.06)ng/g。与未处理的蚬子样品相比,干制、蒸煮和糖基化处理的蚬子中TM致敏性(以TM含量表征)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高温高压、速冻、高静水压和超声波处理均能显著降低蚬子中TM的致敏性(P<0.05),其中,以超声波(500 W、30 min)和高温高压处理的消减效果较好,致敏性消减率分别增加了32.4%和26.9%。本研究结果为低致敏性贝类加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加工程度日益加深、食品成分日益复杂,食物中的病原物质越来越多,消费者面临的食物过敏反应日趋严重。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TM)是虾类中主要的过敏原,但由于其具有热稳定性,在加工中不易被消减,本文研究了马尾藻(Sargassum carpophyllum)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对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消减作用。方法:首先,比较了马尾藻和其他5种海藻中多酚的含量,通过透明质酸酶抑制活性实验确定出海藻多酚含量且透明质酸酶抑制活性最高的马尾藻为原材料,并通过单因素优化和响应面优化确定了最佳的马尾藻多酚的提取条件,进一步通过大孔树脂和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然后,利用间接竞争ELISA和RBL-2H3肥大细胞模型解析马尾藻多酚对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消减作用。结果:马尾藻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为40℃,提取时间为10 h,马尾藻粉末:75%乙醇(W/V)为1:16,马尾藻多酚提取得率可达18.18 mg/g,经纯化后获得纯度为97.27%的马尾藻多酚,马尾藻多酚可通过结合原肌球蛋白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和荧光氨基酸,遮蔽和破坏原肌球蛋白的抗原表位,从而消减虾原肌球蛋白的致敏性。结论:本研究优化了马尾藻多酚提取纯化工艺,得到的马尾藻多酚可以显著消减虾原肌球蛋白的致敏性,表现出较强的抗过敏活性。  相似文献   

5.
甲壳类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可诱发机体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概述了目前已鉴定的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的结构和免疫性质,及其致敏性消减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已报道的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有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质钙结合蛋白、肌球蛋白轻链、磷酸丙糖异构酶和血蓝蛋白等,其中原肌球蛋白为甲壳类水产品的主要过敏原,可与72%~98%的甲壳类食品过敏患者血清产生特异性IgE反应。利用物理加工消减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性,主要通过传统热处理、微波、超高压、低温等离子体和辐照等物理作用力诱导蛋白质变性,进而破坏蛋白质的致敏性表位;酸处理和糖基化等化学修饰消减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过敏原结构、形成新化学键等方式掩盖或直接破坏致敏性表位;酶处理和发酵处理等生物修饰消减技术则直接降解过敏原致敏性表位。未来仍需要通过过敏表位的靶向消减、多种消减技术协同、动物与人体试验开展,探究过敏原结构和表位修饰的影响机制,推进过敏原消减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低敏甚至脱敏甲壳类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虾及其制品引起的过敏报道持续增加,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目前,关于虾过敏没有较好的治疗办法,只能通过避免食用来预防过敏的发生。虾过敏中有80%是由原肌球蛋白引起的,研究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消减技术,对研发低敏或脱敏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详细介绍了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联合处理等加工技术对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影响,以期为研发低敏水产品或脱敏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蟹是引起食源性过敏的主要食品之一,蟹类过敏原是引起蟹过敏的根源。近年来,过敏原性质的研究及分离纯化技术备受关注,已发现蟹的主要过敏原包括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血蓝蛋白等。利用食品加工技术降低蟹致敏性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以热加工法、辐射技术、酶处理法和超高压法等为代表的蟹致敏活性消减技术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就蟹类主要过敏原的种类、致敏蛋白的制备、蟹与其他甲壳类的交叉过敏性以及蟹类过敏原消减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蟹过敏的诊断预防和低致敏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虾类过敏原及消减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和 《食品科学》2013,34(1):319-323
虾及其制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却具有较高的致敏性。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虾类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结构、表位预测与定位、变态反应原性检测及脱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虾类过敏原及其消减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产品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水产品也是容易引起食物过敏反应的一类食品。目前, 全球水产品的加工难以满足过敏人群对食用安全性的需求,且针对水产品过敏的治疗,也尚无特效药物。因此,食用水产品能危害潜在过敏人群的健康,降低其生活水平。近年来,随着全球过敏发病率的上升,水产品致敏蛋白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水产品中的钙结合蛋白、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球蛋白轻链、血蓝蛋白等主要致敏蛋白的生化特性及其抗原表位,阐述了基于致敏蛋白及其DNA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法、质谱法、生物传感器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水产品致敏蛋白的方法,同时介绍了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消减致敏蛋白致敏性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产品致敏蛋白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旨为进一步认识水产品致敏蛋白,开发低致敏或无致敏性水产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产品在人类营养和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水产养殖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其市场和消费群体不断增多;由此水产品引发的过敏问题也逐渐增多,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之一。水产品的主要过敏原是小清蛋白(parvalbumin)和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另外,卵清蛋白、胶原蛋白(collagen)、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肌钙结合蛋白(sarcoplasmic calcium binding pro-tein)等过敏原也扮演重要角色。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机制、过敏原的种类、水产品致敏性的消减方法,并展望了水产品过敏原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