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本文综述了锌作为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各类含锌食品添加剂的制备和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锌元素在人体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世界范围内均存在锌摄入不足的问题。通过生物强化富锌可使无机锌转化为人体易于吸收的有机锌或生物锌,以此方式生产出的富锌食品稳定安全、价格低廉且营养价值高。目前生物强化富锌食品主要包括真菌类如食用菌与酵母菌,植物类如果蔬、谷物、茶叶和芽苗菜等。富锌豆类芽苗菜因其成本低、周期短、种植简单易控、无季节性及可通过萌发降低植酸含量从而提高锌的生物利用性等优势,具有更为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通过分析缺锌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法及生物强化富锌食品研究进展,表明生物强化富锌食品尤其是富锌豆类芽苗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富锌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7,(5):56-56
澳大利亚啤酒酿造商与科学家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废水处理技术,由此可以把酒厂废水转化成清洁能源。这台设备预计2007年9月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提高莜麦中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生物可及性,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和结肠发酵模型,对比发芽和未发芽莜麦在不同消化阶段以及结肠发酵阶段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体外模拟消化阶段,发芽莜麦中多酚生物可及性、DPPH自由基清除生物可及性、羟自由基清除生物可及性在小肠消化时最高,比未发芽莜麦分别高8.99%,47.75%, 9.57%,还原力生物可及性在胃消化时最高,此时,发芽莜麦比未发芽莜麦高39.82%。结肠发酵阶段,不同处理莜麦消化残渣中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在发酵24~30 h时最高。在结肠发酵30 h时,未发芽莜麦消化残渣多酚生物可及性比发芽莜麦消化残渣的高8.83%,DPPH自由基清除力生物可及性比发芽莜麦消化残渣的高8.16%。羟自由基清除生物可及性比发芽莜麦消化残渣的高16.68%。但与胃肠消化阶段的生物可及性几乎相当。结论:发芽不仅能显著提高莜麦多酚及抗氧化活性在胃肠消化道中的生物可及性,也能使多酚等抗氧化组分在结肠发酵中保持较高的生物可及性,这为谷物多酚在人体消化道内的生物利用度的提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8.
研究了以丙酸钙和硫酸锌为原料 ,经复分解反应制备新型食品添加剂———丙酸锌的主要合成工艺条件 ,确定了丙酸钙用量和各反应物的最适浓度 ,即x(丙酸钙 ) :x(硫酸锌 ) =1 16∶1,C(丙酸钙 ) =1 0 75mol/L ,C(硫酸锌 ) =1 2 39mol/L ,在上述条件和 80℃时反应 40min ,丙酸锌收率可达 93 6 %以上。同时还对丙酸锌的生物利用度、药动学和营养强化效果等作了探讨 ,为其在食品领域的推广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富锌酵母的制备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Zn2+的方法制备富锌酵母。测定富锌酵母生物量及锌含量。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优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220r/min、培养基锌添加量600mg/L、接种量体积分数为10%(v/v)、培养起始pH值为6.0、培养时间60h。在此优化条件下获得的富锌酵母生物量可达到(8.712±1.033)g/L,锌含量可达(7.890±0.802)mg/g,锌总含量达到了(69.261±15.401)mg/L。对空白酵母和富锌酵母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比较了酵母富集Zn2+前后吸收峰的变化。并对富锌前后酵母中的17种氨基酸的组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利用以丙酸钙和硫酸锌为原料,经复分解反应制备新型食品添加剂——丙酸锌的主要合成工艺条件,确定了丙酸钙用量和各反应物的最适浓度,即n(丙酸钙)∶n(硫酸锌)=1.16∶1、C(丙酸钙)=1.075 mol/L、C(硫酸锌)=1.239 mol/L,在上述条件和80℃时反应40 min,丙酸锌收率可达93.6%以上。同时还对丙酸锌的生物利用度、药动学和营养强化效果等作了探讨,为其在食品领域的推广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液压冷榨和亚临界低温循环脱脂所得的南瓜籽粕为原料,利用碱提酸沉复合超滤循环溶剂法制备了南瓜籽分离蛋白,研究了南瓜籽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及其与市售大豆分离蛋白的差异,以期为南瓜籽分离蛋白的加工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南瓜籽组分蛋白以谷蛋白和球蛋白为主,分别占(44.27 ± 1.85)%和(39.73 ± 1.40)%,其次为清蛋白(15.16 ± 3.83)%和醇溶蛋白(0.84 ± 0.35)%。南瓜籽分离蛋白的最优的提取条件为:pH 10、料液比1:40、温度50 °C,时间1.5 h。与传统碱提酸沉法相比,碱溶酸沉复合超滤法(溶剂循环2次)对南瓜籽分离蛋白的提取率和纯度没有显著性影响,碱用量降低了约63%,酸用量降低了约68%,NaCl废水的产生量减少了约82%,且简化了后续处理,是一种更加绿色的提取工艺。SDS-PAGE显示南瓜籽分离蛋白的亚基主要分布在19和35 Ku附近,与大豆分离蛋白大亚基分布明显不同;南瓜籽分离蛋白的持水性显著低于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略低大豆分离蛋白,而持油性和凝胶性远高于大豆分离蛋白,且凝胶的硬度和胶着性分别是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的5.4倍和10.2倍,表明南瓜籽分离蛋白在构建植物基凝胶结构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SOD富硒枸杞南瓜挂面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SOD富硒枸杞与南瓜处理后加入到挂面配料中。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富硒枸杞南瓜挂面最佳配方,并研制出色泽微黄、风味独特,且营养丰富保健挂面。 相似文献
13.
14.
探讨具有降血糖作用的南瓜多糖的分子组成与分子结构信息。以南瓜粉为原料,经过水提取、有机溶剂分步萃取和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一种水溶性多糖(PCE-CGH)。经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并采用IR,NMR等方法对该多糖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该多糖由鼠李糖(Rha)、阿拉伯糖(Ara)、葡萄糖(Glu)和半乳糖(Gal)组成,摩尔比为4∶2∶3∶5。主链主要是以β-1→2糖苷键及β-1→3糖苷键连接的Gal和Ara,同时还存在一定量的Glu和Rha;侧链主要是以β-1→4糖苷键及β-1→6糖苷键连接的Rha和Glu。南瓜多糖PCE-CGH是由4种单糖组成、带有侧链的杂多糖。 相似文献
15.
16.
对南瓜多糖进行硒化修饰,并对南瓜硒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和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等活性进行研究。以提取、分离、纯化的南瓜多糖为前体物,用Na2SeO3硒化修饰制备南瓜硒多糖,并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原子荧光光谱、热重分析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水杨酸法、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测定其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的能力以及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制备产物结构中含有Se=O键和Se-C键,即实现了南瓜多糖的硒化。南瓜硒多糖对O2 - ·、·OH的清除作用显著强于南瓜多糖,与样品量呈正相关;南瓜硒多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有抑制作用,比南瓜多糖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南瓜籽抗氧化肽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瓜籽分离蛋白为原料,采用酸性蛋白酶酶解制备南瓜籽抗氧化肽。选用加酶量、酶解温度、pH值、底物质量浓度、酶解时间作为研究对象,以酶解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Plackett-Burman筛选试验确定显著因素,然后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制备南瓜籽抗氧化肽的酶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酸性蛋白酶酶解南瓜籽蛋白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pH2.5、酶解时间5h、底物质量浓度0.05g/mL、加酶量6000U/g pro,在此条件下,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到92.82%。 相似文献
19.
冷榨南瓜子油饼蛋白质提取工艺及功能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冷榨南瓜子饼粕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其中的蛋白质,分析pH值、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单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得到冷榨南瓜子油饼蛋白质提取最佳工艺:料液比1:12(g/m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22.5min。在此工艺条件下,饼中蛋白质粉的平均提取率为23.92%,蛋白质质量分数86.48%(湿基,蛋白粉水分质量分数为9.31%)。对提取出的蛋白粉进行各种理化及功能性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冷榨南瓜子蛋白粉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特别是持水能力和持油能力,均高于大豆分离蛋白。且随着蛋白溶液浓度和加热时间的变化,其持水及持油力的变化极显著;乳化性随着蛋白质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而乳化稳定性在蛋白质质量分数5%时出现明显下降,两者数值均随蛋白质溶液质量分数的变化有极显著差异,但整体也随蛋白质质量分数的升高而升高;起泡性随蛋白质质量分数升高而增大,泡沫稳定性几乎不随蛋白质质量分数变化。 相似文献
20.
Character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Zinc Oxide and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in Foo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uesong Song Ruoyu Li Hao Li Zhiqiang Hu Azlin Mustapha Mengshi Lin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2014,7(2):456-462
There has been growing concern in recent years about contamination of foods by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NPs) due to their increasing applications in food packaging materials, pesticides, and other products.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detect, characterize, and quantify engineered NPs (i.e., zinc oxide (ZnO) and titanium dioxide (TiO2) NPs) in food products. A series of concentrations of ZnO and TiO2 NPs from 0.05 to 1 wt% were spiked into corn starch, yam starch, and wheat flour. The presence of engineered NPs in foods was detected and measur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upled with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average sizes of ZnO and TiO2 NPs were around 38 and 40 nm in diameter, respectively. Most ZnO NPs were in either spherical or rod-like shape, while most TiO2 NPs were in a spherical shape. The concentrations of engineered NPs in food samples were measur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Calibration curves were plotted for quantification of NPs in foods (R 2?=?0.984 and 0.995 for ZnO NPs in corn starch and wheat flour, respectively; R 2?=?0.992 and 0.998 for TiO2 NPs in yam starch and wheat flour,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help develop systematic methodologies for detec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NPs in food matric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