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 前言 B—02催化剂是燕化公司近年来自行研制的产品之一,其质量的保证要求有一套完善、严格的检测工序。为此铁剂车间建立了一套评价装置。装置投运过程中,故障率高,无故障连续运行时间只有20h,满足不了工艺上要求连续24~100h评价的要求。为了降低装置  相似文献   

2.
橇块式微生物驱现场注入装置由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设计,胜利油田总机厂制造。2007年在吉林扶余采油厂采油八队共计实施了4个井组17口井的微生物驱注入,装置工作正常,注入压力、排量控制、杂菌孳生等关键指标均符合微生物驱的现场注入要求,是微生物小规模先导性试验的首选注入设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化学驱分注井注入合格率,解决现有测试技术存在的单井测调时间长、录取数据少、偶然性大等问题,开展了化学驱连续监测及自动测调技术研究。通过研制内置数据采集、执行控制、运算处理等电气系统的自动测调配注器,配合过电缆封隔器、预置钢管电缆、井口密封装置、地面控制系统等部分形成一套完整的工艺管柱,将自动测调配注器随管柱下至分注层段,经预置钢管电缆与地面控制系统进行双向交互,实时监测层段注入量、嘴前压力、嘴后压力等井下数据,并且根据预设指令自动调整层段注入量。现场试验5口井,最长运行时间超过500 d。该技术实现了井下数据连续监测以及层段注入量自动调整,使单井测调时间由2~3 d降至2 h以内,层段注入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较原有技术提高30%,提升了测调效率和注入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连续管作业机相关配套工具不齐全,仅靠人力难以将直径50.8 mm以上的大管径连续管导入注入头等问题,研制了φ60.3 mm连续管导入装置。该装置主要由串联于牵引钢丝绳上的卡瓦式连接头、锁紧套、浮动套和导引头等组成,主体与连续管的等径匹配,使得导入装置不需借助外部动力,即可将连续管顺利导入注入头。现场10余次的应用表明,φ60.3 mm连续管导入装置使导入时间从过去的2 h缩短到40 min,操作人员从过去的5人减少到2人。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测井作业时,为了解决大管径连续油管的穿电缆难题,对比常规连续油管穿电缆方式,结合连续油管的应用环境,选用水动力牵引形式将电缆注入盘绕的连续油管中。通过电缆注入方案的研究,开发了电缆注入装置。电缆注入装置由电缆转盘装置、电缆密封系统、电缆记录装置、液压动力控制装置、电缆滚筒组成。现场测试与应用表明:该套连续油管电缆注入装置能满足大管径连续油管穿电缆的要求,无需移动运输滚筒上的连续油管,节省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新型连续油管井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连山 《石油机械》2001,29(11):52-54
简述了采用连续油管钻井装置钻井的优越性。介绍了加拿大Dreco公司生产的8种连续油管钻井装置,即陆地CT钻井装置、陆地CT钻塔、CT钻井驳船、带井架车装CT钻井装置、带井架CT钻井驳船、全地形车装CT钻井装置,拖车装CT钻井装置以及模块式海洋CT钻井装置。同时详述了Dreco公司CT注入头、控制室、液压动力装置以及CT滚筒的结构特点,性能和有关技术参数。最后从及早开发CT钻井装置,研究和引进注入头,研制小井眼钻井配套井下系统以及提高CT使用寿命等方面提出发展我国连续油管钻井装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就我厂二套常减压装置的原油实际加工能力,装置安全连续运行时间,电脱盐系统,常压系统减压系统,加热炉系统,以及能耗等方面与国内常减压装置进行了比较,找 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了该装置有着差距的原因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微生物采油室内实验科研需求,设计了一种新式物理模拟产气装置,该装置解决了原有方法难以填装天然岩心来模拟油藏条件下微生物产气的问题,以及微生物作用原油产气过程中气体压力难以实时监测与采集的问题。应用该装置对设计的内源微生物激活剂激活培养,所产气体压力最高可达到1.1 MPa,其中甲烷的含量达到77.79%。所筛选出的激活配方应用到矿场实验后取得了良好效果,激活剂注入后,井口注入压力迅速升高,两轮注入后注入压力累计升高3.5 MPa,试验期间增油3 593 t,提高采收率2.26%。  相似文献   

9.
冯玮 《石化技术》2012,(1):43-45
截止到2011年9月中旬,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乙腈法丁二烯装置已经连续运转20个月。从装置投料开车至今,丁二烯装置的连续运行时间之长在国内当属首例。首次开车的装置能运行如此长时间,与规范的日常操作和严细的管理密不可分。本文对确保丁二烯装置长周期运行的管理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些管理措施对国内同类装置今后长周期、平稳运行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延迟焦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伯章 《石油规划设计》2005,16(4):10-12,23
延迟焦化是渣油转化的首选工艺。目前,延迟焦化装置和焦炭塔的发展趋势是装置规模大型化。延迟焦化工艺和设备的发展大大改进了延迟焦化技术,循环时间已由24h缩短到18h;提高了液体收率,减少了焦炭产出率;延长了装置的运行时间。文中介绍了焦炭塔消泡剂、加热炉阻焦剂及先进控制系统的应用情况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富CO2流体对深部碎屑储层影响机制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部流体中富含CO2,进入沉积盆地之后可与碎屑岩储集层相互作用,改变储层物性.利用压实成岩模拟装置,采用粒径为0.3~0.5 mm的长石颗粒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注入CO2的模拟试验,并通过分析流体中的化学成分变化监测发生的化学反应.注入CO2后取样表明,Si、Ca、Na的离子浓度在注入CO2后28h轻微下降;但在注入67h后Si和Na离子浓度上升,Ca离子浓度下降;注入150h后的取样表明,Ca离子浓度升高.加入CO2后试验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降,但渗透率降低的速率更快.表明CO2进入沉积盆地的初期,由于形成CaCO3沉淀和钙蒙脱石等新矿物,砂体渗透率降低,储层物性变差.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详细分析催化裂化反应系统内不同区域的流动和反应特点,提出了“多区协控强化”的技术理念,形成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催化裂化反应系统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提升管进料段的“内置式气体内构件技术”和“油 剂逆流接触的新型进料段技术”、预提升区的“灵活调控剂/油比的混合预提升技术”、提升管出口油 剂快速分离区的“气 固旋流分离强化(SVQS)技术”以及汽提区的“组合环流汽提(MSCS)技术”。重点阐述了各项创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创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差异,揭示了创新技术的优势所在。140 Mt/a重油催化裂化反应系统工业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轻油收率,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减少CO2排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柴油加氢装置加工的原料重质化日益明显,掺炼焦化柴油的比例也逐渐增大,由于焦化柴油杂质及粉尘颗粒含量较多,在柴油加氢过程中,导致加氢高压换热器及反应器床层结焦倾向增大,原料换热器结焦会严重影响原料的换热效率,严重时会导致装置被迫停工。使用原料阻垢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原料的结垢和垢下腐蚀,文章还介绍了原料阻垢剂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选择特征波长为450nm的荧光物质作为示踪剂来寻找油水井间的窜流通道,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计算出荧光示踪剂在岩石中的吸附损失量和估算试验区块地下水体体积,从而计算出注水井所需的示踪剂用量。现场试验注入267m3浓度为15mg/L的荧光示踪剂溶液,历时40h,从15N9注水井注入后,在对应的14口生产井上取水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中4口井间存在高渗透带或窜流通道。在15N9井调剖后,注水压力由6.0MPa上升到12.5MPa,对应生产井平均单井日增油3.5t,含水下降9.55%。  相似文献   

15.
下二门油田核二段Ⅱ油组属于普通稠油油藏,油层厚度薄、非均质严重、地下原油粘度大。经过20多年的水驱、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开发后,油藏采收率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二次聚合物驱采用井网调整技术、注采参数优化技术、全过程调剖技术、动态调整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矿场应用效果。实践表明二次聚合物驱能较好地改善该油藏的开发效果,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下二门油田核二段Ⅱ油组普通稠油油藏二次聚合物驱是国内第一个开展二次聚合物驱的单元,其成功经验为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某公司聚异丁烯装置2000年建成投产,主要工艺是以混合c。为原料,以AIC1,为催化剂生产聚异丁烯。其后处理部分自投产以来连续发生腐蚀泄漏现象,给安全生产造成很大隐患。通过对腐蚀情况调查,发现腐蚀主要发生在脱丁烷塔、再沸器、闪蒸罐、T-103塔及管线的死区、冷区处,主要是盐酸的酸性腐蚀、氯离子的点蚀、应力腐蚀及硫腐蚀。提出防腐措施:尽量减少物料中的水含量、增设pH值监测点及注氨点、由手工控制注氨改为自动控制、加强保温管理、为仪表建立循环线、对阀门等保温困难部位加设保温箱或拌热箱、控制系统中的硫含量等,保障了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7.
低渗小断块油藏控制单元井间连通性差、边界封闭、地层能量有限、开采中地层能量下降很快,难以采用早期注水等方式大规模开采。用CO2吞吐强化采油对此类油藏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此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对油井目前流体进行相态研究,然后对油藏流体进行CO2膨胀实验,再将注气前、后的地层流体的物性进行对比,确定CO2增产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单井CO2吞吐的数值模拟模型并对注气前生产历史进行拟合,用拟合好的模型对CO2吞吐强化采油过程中周期注入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和生产速度等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从而得出适合于小断块单元油藏单井CO2吞吐强化采油的优选方案,并对第一周期生产指标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对第二周期的周期注入量进行了分析,得出相关油井已不适合进行第二周期吞吐的结论,为油井CO2吞吐强化采油可行性的工艺方案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分层注水定量配水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因压力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普通的井下偏心堵塞器暴露出调配工作量及调配难度大、单层配水量的精度难以满足要求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研究开发了定量注水工艺技术——井下分注定量配水及地面定量配水配套技术。该技术应用DL-1差压式定量堵塞器实现了注水井的井下定量注水,使调配过程一次成功,大大减轻了投捞测试工作量。同时,地面自动恒流装置的应用,实现了注水井的地面分注。文中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及现场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多井缝洞单元注水开发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为了控制由于油藏能量不足造成的较大的自然递减,改善油藏开发效果,从2005年开始在多井缝洞单元进行注水开发试验。根据油藏储集体发育特点、油藏能量状况和水体特征,选择不同开发特征的缝洞单元、不同部位、不同的注水方式以及不同注入速度进行注水,对比分析影响注水效果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剩余油丰富、储集体相对均质、注水部位位于缝洞单元低部位时,注水效果好;为了防止注入水快速突进,宜进行温和注水,注水初期注采比应控制在0.8~1.0之间。注水开发的成功试验为后期合理高效开发此类油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柴油机高压共轨控制单元(ECU)采用单一内核微处理器作为核心器件存在的电控软件编写复杂,难以实现多路实时控制的问题,在双核微处理器S12XDP512硬件平台上开发了基于双核的控制软件,台架性能测试显示:该软件在保证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基本控制任务执行的情况下,改善了喷油、泵油、共轨压力控制等任务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