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滋味儿     
世上美食家大多考究色、香、味、形、声诸要素,可我觉得,所谓美食者,终究要以吃到嘴里时感受到滋味儿美得独特才能算数。 说起来我最初咂出滋味儿来的还是幼时在妈妈奶头上。有一次,妈妈看着我多病瘦弱的细脖大脑壳的身体,不禁两眼辛酸,突然把我拉到她的怀里,让我吮吸妹妹吃过的余奶,刚刚吮吸一口,就美得我眼泪哗地流了下来,枯瘦的妈妈竟有这般甜美的乳泉啊!从此,在妈妈的头顶上除了慈爱的辉光外,又增添一圈神圣的光环。 象是灵光感应似地,妈妈的奶水启迪了我,要觅得人间的美滋味,不能仅从餐桌上,而要到丰富多样的自然物中去寻找。于是,每当逃学之际,铁弹弓、小捕网、虎夹子、马尾套儿,就成了我亲密的伙伴。那时,当我第一次品尝用黄  相似文献   

2.
老猫 《食品指南》2012,(12):94-95
逢年过节,皇帝是要举办国宴的,而且要在老百姓见得到的地方办,方便老百姓瞻仰吃喝。那时候没有电视新闻,只好把宴席搬到皇宫前——唐玄宗选择的是勤政楼。楼上吃喝,楼下就是个广场,百戏云集,弄得跟老北京天桥似的。热闹归热闹,就是太吵,老百姓们争着向前挤,吵的喊的哭的闹的,戏没法看,饭也没法吃。卫士们棍棒如雨,可就是打不散。唐玄宗就烦恼了,跟高力士念叼:“海内丰稔,天下无事,我才想搞个大宴会,和百姓同乐。可……你能想想办法,叫他们别吵吵么?”  相似文献   

3.
说“鼎”     
俞民 《美食》2006,(1):14-14
在中国语言字中,“鼎”是一个经常使用而又意义丰富的词语,有“鼎立”、“鼎盛”、“问鼎”、“大名鼎鼎”、“一言九鼎”、“人声鼎沸”等,这些词语大多和它的形制特点,引申义、比喻义有关。一些人对鼎的用途不甚了解,其实,“鼎”是“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解字》),作用如现代的锅。  相似文献   

4.
说“锦”     
锦中国被西欧各国称为丝国,汉以前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即已出现。当时,商人用骆驼运送远至罗马,主要贸易品是丝织品(锦)。《说文解字》里解释,“锦”乃“襄邑之纹织”,襄邑(今河南雎县)使用染色丝织出的平纹或斜纹织品,质  相似文献   

5.
说“剞”     
剞是烹饪原料加工处理中的一种特殊运刀方法,饮食业俗称花刀,也称混合刀法、锲等,它在菜肴制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学习、研究和掌握这种刀法,是厨师的必修课程之一。 剞同原料、烹调、调味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全方位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独特的刀法,对提高烹饪技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五味”说     
“五味”、“百味”,说的是中国烹饪味的变化丰富多彩。所谓调和,既指饮食结构合理,也指某一饭菜调味得体,珍美适口;也指某一组饭莱的调味合理,调剂得当;还指食品与进食者的口味要求适应,也包括进食时间、空间差异与食品风味特色相协调一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烹饪比喻治国,说的主要关键也在调和。  相似文献   

7.
“五味”说     
"五味"、"百味",说的是中国烹饪味的变化丰富多彩。所谓调和,既指饮食结构合理,也指某一饭菜调味得体,珍美适口;也指某一组饭菜的调味合  相似文献   

8.
张士魁 《美食》2004,(2):17-18
“糖醋鱼”乃“糖醋黄河鲤”的简称或俗呼,是“古‘全炙鱼’(有称‘全鱼炙’)”的传承及代表。既如此,当视之为“中国烹饪发展史”之活“化石”,自应看作“中国烹饪”的标志馔之一。它的化积淀,既折射出熠熠的历史光彩,又闪耀着眩目的风俗风情,更不乏诱人的美学异彩!  相似文献   

9.
说“”     
“”是中国烹饪中最具代表性的烹调技法之一。《中国烹饪概论》(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中收录烹调方法共42种。该书将“(火日羽)”列为烹调方法第六种。《烹调技术》(国内贸易部教育司编)中收录烹调方法29种。该书将“(火日羽)”表述为:“山东莱肴特有的烹调方法。其方法是将主料腌制,拍粉挂糊,煎至金黄后,加入调味汤汁,小火收干汤汁成菜的方法。成菜具有色泽黄亮,软嫩  相似文献   

10.
11.
说“瓷”     
陈闰耀和王秉彝的组合又出手了,继“獒”之后又推出了“瓷”。和当下奥运奖牌热推的“玉”文化不同的是,“瓷”在国际上,习惯被解读为“china”。  相似文献   

12.
说“吧”     
邱伟坚 《食品与生活》2004,(9):11-11,10
提起“吧”,都市人必然会想到这是个外来语,言指酒吧、咖吧等等。其实bar在英文中可作名词解释的意思很多: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压力单位)、审判席律师席被告席、体操器械之一的双杠、彩色勋带……《新英汉词典》  相似文献   

13.
说“味儿”     
众所周知,舌头的功能之一就是辨别滋味儿。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我却怀疑起自己的舌头来。怎么吃什么都没味儿呢?是我们的舌头功能发生变异与退化呢,还是现在我们能吃之物有问题呢?我大惑不解,说与朋友。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回答:“别怀疑自己的舌头,而是我们吃的东西,真没什么吃头了!” 的确,就说黄瓜吧,一条条顶花带刺,着实惹人喜爱,可一吃,完了,没有一点清爽的味儿;西红柿一个个红如玛瑙,玲珑剔透,分外好看,可它没有一点甘甜的味儿;辣椒皮厚个大,绿如翡翠,但没有一点辣味儿.除去蔬菜,苹果的品种倒多,可是哪种…  相似文献   

14.
说“汤”     
汤在西餐桌上是序幕,在中餐中是句号,这是过去的说法。汤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不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明朗的春天、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家庭餐桌上若有一锅或者一盅炖汤,汤内有荤有素,每人先品尝一小碗,不仅令全家人食欲大开,还有利于人体对营养的消化吸收,不会使人肥胖;先吃饭后喝汤反而容易发胖。  相似文献   

15.
过去成都有一种“鬼饮食,在打二更时(相当于晚上10点钟)开始出现于街头巷尾,夜深了还在卖,有的一直要卖到第二天早上黎明前。这里说的“鬼”,指的是在夜深出现,指的是时间。 当年最有名的“鬼饮食”要算春熙路三益公门口那个卖椒盐粽子的,每夜打二更就出来了,不论酷暑严寒,总是摆在那个固定的地方——行人道边三益公戏院出来的门口上。担子上燃铁锅炉子,锅是扁平的,下燃木炭;有的炉上用铁丝网子,放上一块块的红豆椒盐糯米粽子,翻来复去地烤于木炭上;随时注意火侯,一不能焦,二不能糊,要烤成二面黄,使椒盐香味散发出来,让行人闻之馋涎欲滴。更重要而有特色的是椒盐烤味中,喷射出和在粽子里的腊肉颗子的香味,刀工尤好,切成肥瘦相连的小颗子,和在红豆、糯米中,烤到九分九厘炉火纯青时,那香味真如当时“售店”(公开卖鸦片烟的烟馆)门口挂的灯笼,上写:“闻香下马,知味停车”。这种“鬼饮食”的“鬼”字,还不能专指它出来的时间,它“鬼”在精细。粽子,  相似文献   

16.
17.
正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孩子们的恋恋不舍中渐行渐远。据报道,在今年孩子们的这个盛大节日到来之前,有关部门对市场上的童鞋产品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测,结果差强人意。目前我国鞋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女鞋和男鞋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格局下,童鞋市场领域已被越来越多的鞋企视为必争之地。资料显示,我国童鞋市场每年至少拥有数百亿元的市场规模,消费市场空间巨大。童鞋制造业是一个相对  相似文献   

18.
成话“拿糖作醋”意即摆架子,装腔作势。与糖相关的成语还有糖舌蜜口、糖衣炮弹等。糖,有白糖、红糖之分,除用作调味外,入药也是好药材。  相似文献   

19.
《中外玩具制造》2013,(12):20-21
玩具家族企业和中国其他家族企业一样,在传承中多采用“子承父业”模式。以下画面记录的“父子兵”都是在玩具行业颇有建树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20.
~~“寿司”补说!辽宁@王祥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