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宣学军 《纺织学报》1997,18(5):62-63
青白相间,清新纯朴的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品。过去在西南、中南、华东、华北、东北地区都有过出产,流行了大半个中国农村。但是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机器织布和化学染料的发达,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村中以家庭手工业方式存在的土织、土染作坊几乎全面瓦解消失,唯独在江苏南通地区奇迹般地得到保存与发展,成为如今我国蓝印花布生产的唯一代表。  相似文献   

3.
吴元新 《江苏纺织》2006,(4B):42-44
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因受到工艺的制约,所刻的花型都要受到断刀的影响,民间艺人既要考虑到花版结实耐用,又要顾及到所刻花纹的形象特征。艺人们巧妙应用了大胆而夸张的手法,以意写实,描绘大众所喜爱的吉祥如意的意境,创造出许多纯朴稚拙、丰富多彩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象,演绎《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民间神话故事。在纹样造型上,以蓝底白花中的点、线为主,有时用纯点构成纹样。  相似文献   

4.
硫化还原蓝染色色花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银凤 《印染》1990,16(4):27-28
  相似文献   

5.
6.
采用磷酸钠参与中性蓝BNL染色,消除色花,提高匀染性的染色新工艺。  相似文献   

7.
桐乡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图案备受人们喜爱.文章在总结桐乡蓝印花布起源及发展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蓝印花布图案的寓意,对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杜威 《西部皮革》2022,(21):54-56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是见证时代变迁发展的活化石。但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手工艺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创新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衍生品,对蓝印花布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元新 《江苏纺织》2006,(3B):42-44
中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后期的大思相家荀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成为形容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蓝靛染料发展成为蓝染的工艺技法,所染出的大青、绀青等色也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主要颜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国产酸性蓝BGA染料与进口酸性蓝BGA的性能对比,全面研试国产酸性蓝BGA在纯毛绒线染色上的应用,证明了国产染料代替进口染料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从田野考察和图像资料分析入手,对南通地区蓝印花布的审美特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南通地区蓝印花布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蓝印花布文创的实践角度入手,概述了传统蓝印花布历史工艺,探讨了蓝印花布纹样的组织形式,拓宽了现代蓝印花布文创的设计思路和应用,提升了蓝印花布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分析了蓝印花布吉祥纹样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和文化渊源,并说明了蓝印花布的现代运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荣梅娟  吴琼 《江苏丝绸》2009,38(5):47-50
南通蓝印花布的色彩与图案在室内装潢设计上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居室空间采用蓝印花布面料装潢,大到天花板、电视墙、卫生间墙壁、客厅沙发套,小到窗帘、枕头、餐桌与茶几台布甚至茶杯垫等都可应用,古朴典雅与动感魅力共存,舒适环保与人文气质毕现,处处折射出家居主人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丝/麻混纺交织物用环保染料染色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明  陆暄 《丝绸》1995,(9):34-36
试验认为,用CibacronF型活性染料染色丝/麻织物,其同色性、重演性、渗透性、染色宾度均好,能获得很好的匀染效果。而且这类染料不会在测试条件下还原分解出德国禁用的芳香胺,是理想的环保染料。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蓝印花布吉祥纹样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和文化渊源,并说明了蓝印花布的现代运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