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油井合理提捞周期优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捞采油井在捞油后需关井恢复液面,当井筒储集一定油量后,再进行下次捞油,若油井捞油后关井时间过长,累积捞油量将大幅度降低,相反,关井时间过短,尽管捞油总量增多,但随着捞油次数的增加捞油成本将大幅度上升,如果仅凭经验捞油,势必导致对油井捞油盲目性,即影响油井产量,又影响提捞效益,该文以油藏工程理论为指导,从油井关井液面恢复资料入手,提出油井关井动液面预测方法,建立了油井捞油净收入优化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求解,便可得到油井下一生产阶段的合理提捞周期。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油田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部分低效油井采取了捞油方式进行开采。捞油后由于没有较精确的液面测试方法,给捞油周期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研究制定了较精确的捞油井液面测定方法,有效解决了捞油井液面无法测试的问题,并在部分井上进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当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后,供液能力不足井的数量增加;当油井供液不足时,会导致产量降低、泵效降低、吨油耗电增加等问题.对于低效井,常采用间开方式进行生产.通过对动液面恢复进行连续监测得到液面恢复数据,对液面恢复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找到动液面恢复速度最快时的动液面区间,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油井的间开周期.现场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制定出比较合理的间抽周期,能够有效地提高低液量间开井的产量,并实现无成本节电.  相似文献   

4.
《石油机械》2017,(12):58-61
针对传统的人工举升系统在"三低"油藏开采过程中机采效率低、能耗大、修井作业频繁、管理成本高以及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桶式智能捞油技术,并进行了机械结构设计、控制系统及控制算法设计。应用该技术,可以实时感知油井液面变化,维持合理的生产压差,自动优化工作制度。延长油田安装了12台搭载该技术的智能捞油机,对该技术进行了应用验证,应用智能捞油机后综合增产效益达到63.92%。应用结果表明智能捞油方法及智能捞油机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抽油井间接测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抽油井生产时油套环形空间流体分布规律,给出了抽油井井底流压和关井后井底静压的计算公式。在PVT矿场资料基础上,着重解决了抽油井井筒内含气油比重和油水混合液比重的计算方法,並对压力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确定方法逐一加以讨论,从而给出了抽油井不起泵通过井口测动液面或恢复液面计算流动压力和静压的方法。通过5个区11个层块的35口抽油井试验,不仅获得了满意的液面法压力恢复曲线,而且计算的流动压力和地层压力与压力计实测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油井采用单流阀和封隔器组合,不能控制井内液体上返,井口会有大量的油水返出以及在正常抽汲过程中液面过高等问题,研制了多功能油井井下压力控制开关。该开关下在油层上部,根据井内压力状况设置其工作参数,液面上升到设置的合理高度范围后,液柱压力达到设置压力,由出液孔进行节流,保证液面在设置的高度范围内,从而达到抽汲平衡和确保油井高效生产的目的。现场应用表明,葡A井下入该开关后日产液105 t,然后停井20 h后开套管无溢流,液面升至250 m不再变化,该井一直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7.
冲捞砂技术是针对低能量出砂严重的油井恢复生产的综合技术,该技术根据生产井生产压力及能量的不同,通过收集并计算分析油层压力与井筒液柱压力的关系,防止井喷井漏提高冲砂效率,从而实现油井恢复生产的目的。在哈国北布扎奇油田应用该技术取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8.
闫贵堂 《石油工程建设》2012,38(5):61-62,80
目前采油工艺动液面测量是采用回声仪人工击发式技术,此动液面的获取仅为油井瞬间动液面,以瞬间动液面做为冲次等参数调整的依据存在较大误差,很难保证机采效率,也难以实现生产间抽控制,这种传统的采油工艺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油田发展的瓶颈。动液面在线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油井液面的连续动态实时检测,该技术可实现油井有油时自动抽取,无油时自动停机,能显著提高间开油井的日产量。文章介绍了动液面在线式检测仪的工作原理、技术指标、检测步骤和在间抽油井现场的应用,结果表明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三低"油井开发效益,通过对影响高凝油捞油因素进行分析,解决了高凝油井化学降粘、抽子能满足在复合套管内捞油的需要、弹性泄油技术、捞油车适合沈一区高凝油(67℃)大负荷捞油需要等四大难题,使高凝油井可顺利实现捞油作业.  相似文献   

10.
对于地层压力较高或天然气含量较高的油井或注水井,由于液面较高,在油田油水井作业过程中时常会有溢液或喷液现象,溢出井液会对作业现场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研制开发了适合油田油水井作业的防外泄集油装置。油管内液体外溢采用封堵器进行封堵,油套环空内的液体外溢采用井口直接收集的处理方法,实现了井口溢液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气液两相流原理出发,选用适合低产积液井排液模型,模拟计算了积液井在不同生产油管下的井筒压力剖面。根据研究结论,将现场两口低产积液井原来的外径50.8 mm(2 in)油管更换为外径38.1 mm(1.5 in)小油管,实现了稳定生产,效益显著,在低产积液井上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产液量变化对水锥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改变油井生产制度能够较好地控制底水锥进的生产实际,研究了缝洞型油藏中油井产液量变化对水锥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塔河油田的储层特征和生产动态的分析,以流体在地层中的不稳定渗流理论为基础,依据压力平衡和Duhamel原理,推导得到了液量变化情况下地层中各点水锥高度的计算公式.产液量变化对水锥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液量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压锥方式,其中以注水压锥效果最好,关井压锥次之,缩嘴压锥最差;无因次压锥时间越长、无因次生产时间越短对水锥的控制越有利;当外区的渗透率较小时,由于压力传播的阻力增加,会使得水锥高度增加.对塔河油田1口实际井的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际生产数据吻合较好,说明该研究结果能够较好地对注水压锥的效果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井筒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凝析水会从天然气中析出。利用气井自身的能量排除凝析积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气井的节点分析理论,通过流入流出曲线交点(节点)产量与气井临界产量的比较来判断井底是否存在积液,如果临界产量大于交点产量,则凝析水将被带出井筒,否则,将产生井底积液。改变气井的工作制度,再计算流入流出曲线,直到交点产量大于临界流量时的工作制度为排除井筒凝析积液的最佳工作制度。实例论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简单实用的特点,时于现场应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抽油井的流压可间接地由动液面折算,但是,由于泡沫段的影响,使得动液面资料误差大而不能准确地计算出抽油井的真实流压值。本文把泵以上混气油柱折算成不含气的纯油柱,即去掉拟泡沫段的拟真液面,使动液面资料真实、可靠,能够较正确地反映抽油井的生产状况和流动压力,为油井采取措施提供可靠依据。该项技术在桥口油田现场应用中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油田开采时间的延长和油井能量逐渐降低,报废井、停产井逐年增多,低产生产区域的油井生产多数采用摆方罐生产(一井一罐,零回压生产),致使油井产量的限制和生产费用的提高。罐泵组合利用圆罐的储液能力将低产油井来液暂时进行储存,达到降低油井出口压力,实现挖潜增油的目的;利用泵打液能力将圆罐的储液回打至集油干线,达到连续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特低渗透油藏及致密油藏低产井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确定合理的有杆泵采油参数对于提高低产井经济效益意义重大。为此,根据现场采集的井下压力数据,以油井内流量积分方程为基础,建立了采油参数优化模型,并在确保油井稳产的前提下,采用该模型对冲程、冲次、开井时间和关井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以实现节能降耗。延长油田七里村采油厂163口油井应用该方法进行开井时间优化后,节电率达25.9%。研究表明,采用流量积分方程建立的采油参数优化模型降低了以往方法存在的误差,优化了开井时间和关井时间,可以降低有杆泵系统的能耗,提高油田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7.
气水两相煤层气井井底流压预测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井筒流体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建立了煤层气柱段压差和两相液柱压差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气水两相煤层气井底流压的预测方法,并分析了各排采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较为准确地预测了煤层气井进入稳定排采后的井底流压;井底流压是井口套压、气柱和液柱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充分反映产气量的渗流压力特征;该模型充分考虑了井筒中压力增量随井深增量的变化关系,在两相液柱段每等份长度不超过25 m时,井底流压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调整井底压力,可有效增大生产压差,控制排液量,利于煤层气体的解吸,从而提高产气量;产水量较大,动液面较高时,宜加大排液量,降低井底压力,而动液面较低时,宜放开套压。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油井合理工作制度确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井工作制度不合理,将导致油井不能发挥其合理产能。对塔河油田部分典型缝洞单元内的无水采油井、含水采油井和高产井,用经验统计法和类比法进行了工作制度合理化分析,得出控制碳酸盐岩油井合理工作制度的方法和做法。对无水采油井,应尽量控制压锥,延长无水采油期;对含水采油井,采用控制或保持液量的方法;高含水后期,水油比趋于稳定时,可放大压差、提高产液量;对高产井,可适当提高单井产量。研究结果可以为碳酸盐岩油井的稳油控水提供理论依据,为油井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小10-16区块主要开采层位枣Ⅳ、枣Ⅴ属于低孔低渗油藏,储层物性较差,若直接投产则产量较低,与地质配产有一定的差距,必须通过压裂改造措施来实现高效经济开发的目的。但这些储层存在井深、温度高、压裂井段长、储层水敏性强等特点,给压裂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为确保压裂井的有效改造及实施效果,优化了压裂工艺、压裂液体系,采取液氮助排、压采联作一次管柱等技术,实现了储层多层改造一次性投产,共投产的22口井初期平均日产液24.9m3,日产油20.4t,取得了良好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井下油水分离同井回注技术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井下油水分离同井回注技术是将含水油井的产出液在井下直接进行分离,然后将浓缩油液举升到地面,而将分离出的水在井下回注到另一地层中。介绍了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分类,并对重力式油水分离分流比的确定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139.7mm套管和?73mm油管的井筒环空内,油井产液量小于50m3/d时,分流比可小于0.7,分离效果较好。另外,还介绍了此项技术应用时的选井条件,指出了该技术的优缺点和研究中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