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依水而生、依水而盛。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水文化的发展史。回顾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大河文明,治水的历史深邃而悠长。治国先治水,有土才有邦。黄河、长江滋生了令世界敬仰的中华文化,而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大运河等一系列堪称世界的‘经典水利工程”,可谓居其首功。大禹、李冰、王景等古代治水英雄的背后,闪烁的是中国人治水理念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潘杰 《江苏水利》2006,(6):46-48
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治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水利精神,这种精神力量的传承、发扬、光大,不断演绎着水文化的人文之魂。一、“大禹精神”的产生,树起中华民族治水精神的人文大旗中华民族的治水精神,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传承的,且这种内涵和传承是植根于“以水为魂”的水文化理念之中。水利精神可以上溯至大禹治水时期。约公元前的2200年前后,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于是就有了大禹治水的生动传说,就有了传承至今的“大禹精神”,从实践层面留下了丰富的治水文化。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治理洪…  相似文献   

3.
家(散文)     
我们治水的老祖宗要算大禹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了他对治水的专注和勤奋;也说明,他是有个家的。据鲁迅先生说,他家的禹太太,怪丈夫不回家,还跳脚拍手地大骂了一通“杀千刀”呢。我们这些大禹的子孙们,不少是“治水世家”,以工地为家的。不少人在工地干活,在工地找对象结婚,在工地生孩子;孩子长大了,又治水,又成家,又养育儿女,……除了工地,好象再没有其他什么家了。  相似文献   

4.
禹王碑寻真     
被当代人民尊为“禹王”和“神禹”的大禹,其治水业绩可算是最为古老,也最为宏伟了。千百年来,人们赞誉大禹的颂歌代代相传。那么除了有史可查的记载和被人神化了的传说之外,大禹是否还曾留下过什么真迹呢?经过考察,现今仍存于世的可能只剩下一通“禹王碑”了。据传,在南岳衡山的岣嵝峰上曾立有一通大禹亲笔手迹的石碑,人们又把它叫做“岣嵝碑”。砷高一丈,宽七尺。上刻七十七字,记述禹王接受虞舜帝的指示,竭尽智慧,历经艰辛,治平天下洪水的事。文字既不同于甲骨、钟鼎,又不同于蝌蚪、篆、隶,很难辨认。以前也有人谓之为  相似文献   

5.
黄河沿晋陕峡谷蜿蜒千里,突然掉头东去,它怀抱着的便是古老的河东大地。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在这里凿龙门、破三门,疏治水害、造福黎民,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令后人们敬仰不己、千古流传。如今,还是在这块土地上,大禹的后代们仍契而不舍、治水不止,以治水为已任的人才世代辈出。现任运城行署水利水保局局长董强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本刊从本期起开辟“水利江河史志”专栏,主要刊登广西水利、江河史志方面的文章和史料,热诚欢迎来稿。水文知识从人类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反过来又不断指导生产实钱。我国是世界文化开发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了一般水文知识,如《书经》中的《大禹漠》篇内,就有舜帝赞扬大禹利用水文规律来治水的语句:"帝曰:来禹,降水做予,成允成功,  相似文献   

7.
许灏 《陕西水利》2008,(1):58-59
在我国,治水与治国始终密不可分。翻开中华民族发展史,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或者说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清朝的康熙、乾隆,每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都把发展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重点。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每一个“盛世”局面,都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无不得益于水利建设及其取得的巨大成效。  相似文献   

8.
自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开始直至今天,成都有史籍可考的治水活动历经五千余年,为成都的生存、开拓、发展、兴旺、繁荣奠定了优越的水利条件,可以无愧地说,成都人的治水史活活脱脱就是一部成都文明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除水害与兴水利除水害与兴水利应是治河的目的,也应是治河方略的基本内容。但人们在处理除水害与兴水利两者相互辩证关系时,由于认识的不同所制订的治河方略常常也有明显差异。是除害后而得利?还是由兴利而除害?虽只是顺序的不同,但效果却大不一样。相传鲧、禹治河,发生了“疏”“堵”之争,大禹的“疏导”之术获得成功。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解决黄河的主要矛盾出发,先除害而后得利无疑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治河方略。加之,历代都把“疏川导滞”的方法说成是圣人大禹的杰作,被不适当地宣扬为治水的“经义”之道,后人治水必须“法先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水利》2005,(1):112-114
“碧水青石伴垂柳,潺潺清流惹人醉”。近年来,松山水利人发扬大禹遗风,树立科学治水观念,建立长效治水机制,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步伐,为顺风扬帆、不断增速的松山经济发展注入了一泓源头活水,使“富民、安民、乐民”之水滋润着松山大地。  相似文献   

11.
淮安,这个青莲岗古文化的发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洪水搏斗了五千多年,大禹王没有留下江淮下游治水的传说,却永远把万古不灭的治水精神留给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子孙…… 建国45年来,淮安子孙们造化神工改天换地,谱写了治水兴淮的新篇章。他们高举熠熠生辉的“大禹杯”,告慰先圣。 ——题记  相似文献   

12.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传说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一场滔天的洪水,获得了成功,并由此创建了夏王朝。之后,“分疏治水”便成为历代尊奉的一种重要治水思想,亦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我们不妨首先回顾一下分疏治水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广袤的鲁东南大地上,一代一代的沂蒙水利人传承着大禹的精神,向穷山恶水开战,继往开来,治水兴沂。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临沂市水利局局长李克荣就是杰出的代表。 从“门外汉”到“内行”,他把住了沂蒙的“命脉” 1991年,李克荣调任临沂市水利局副局长。为了能够尽快地熟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祭大禹陵活动在绍兴举行周期生(钱塘江志编纂委员会)1995年4月18日至20日,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活动在绍兴举行。大禹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是我国第一个王朝一夏王朝的开国之君。他辛勤治水、奠定九州的丰功伟绩广传民间;艰...  相似文献   

15.
大禹,姓姒,又称夏禹、戍禹,我国古代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传说禹时期洪水泛滥,大禹继父亲鲧后主持治水。背着干粮,手持工具,勘测山川地势,足迹遍及九州。他改变了各氏族分散治水的办法,统一划分治水的区域,先导大河之水入  相似文献   

16.
治水名人     
《山西水利》2022,(3):31-36
<正>大禹DAYU禹,相传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帝禹。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相传,禹所在的年代发生了全国规模的特大洪水。《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帝尧先令鲧(禹之父)治理洪水,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的方法,历时九年未能成功。禹子承父业,受命继续担当治水重任,他总结吸取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  相似文献   

17.
以邻为壑鉴     
“以邻为壑”这个成语出现在《孟子》这部书《告子下》篇中讲的一个故事里。战国时代,有一个叫白圭的人,他用筑堤堵水的办法来治理洪水,让洪水流到没有筑堤防的邻国去。他自以为聪明,对孟轲夸耀说;“我的治水方法,比古代著名治水能手大禹还要高明呢!”孟轲听了,很不以为然,批评白圭道:“你做错了啊!当初  相似文献   

18.
正4月19日上午,2016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在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广场隆重举行。据了解,祭禹前后,还举办各种与治水有关的活动,包括"大禹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河长谈治水"论坛、全市五水共治成果展、动漫电影《大禹宝藏》研讨、越剧《鉴水吟》展演等。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传统水利的特点“治水者治国”。四千年前的大禹,就是以治水成功而成为夏王朝的开国之君的。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以来,除水害、兴水利的活动不仅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础,而且是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历代统治者对水利建设都不敢掉以轻心。这是中国古代水利之所以历经曲折,但依然能向前发展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0.
赵春明 《中国水利》2000,(10):13-14
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因此治水方略,治水科技需要比外国更高一筹,应当有我们更加独特的手段。研究新世纪治水方略,应当用资源水利的观念,把水多和水少的问题结合起来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和“云水”资源。新世纪的治水方略一是要从建立一个立体的防洪工程体系,二是要从建立防洪减灾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