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具有地方特色的武当山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彧  刘英婕 《包装工程》2008,29(5):81-84
以"地方特色"为主线,以现阶段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并研究了国内外旅游纪念品包装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武当山现有纪念品包装市场调研与问卷调查得到切入点,形成一套理性的设计方法.将武当文化,道教文化,武当风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运用到包装设计之中.强调系列化设计与品牌形象塑造,对武当山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形成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化特色的武当山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祝燕琴  李峰  李奇 《包装工程》2015,36(22):136-140
目的设计具有武当山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方法通过研究武当山的主要文化特色,对其中最具特色的文化要素进行设计提炼,再结合旅游纪念品的特性和人们的需求特点,进行设计构思和论证,最终设计出一套具有武当山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结论在调查研究武当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人的需求,研究如何设计具有武当山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满足游客对武当山纪念品的需求,而且有利于传播武当山的文化,保留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对旅游纪念品包装再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张海林 《包装工程》2011,32(2):95-98
通过分析现代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定位和发展所体现的新内涵,并结合几个典型实例论述了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强调低碳生活以自然材料为主,无论从材料、外观还是工艺都应体现特色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论证品牌效应与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相互关系,进而分析了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表现中应突破常规,强调对自然、健康、环保的绿色设计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广西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分析当前广西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突出其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和绿色环保为设计策略,对有代表性的广西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绣球和壮锦进行包装结构和包装装潢设计,以提高广西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广西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于楠 《包装工程》2018,39(20):323-327
目的 分析巴蜀文化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审美价值。方法 根据巴蜀文化的风格和特点,从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角度对巴蜀文化要素进行提取分析。结论 在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中,必须突出纪念品的特色与个性,将巴蜀文化充分彰显出来。要兼顾本土特色,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趋势,加强对地方传统习俗、居住环境、民间装饰和民族图案的研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结合巴蜀本土文化,基于文化元素内涵来实现产品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的融合,在现代和传统、东西方之间,找到发展本土包装设计的途径,使具有巴蜀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在世界设计舞台中大放异彩。唯有在发展中主动传承传统文化,才能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旅游纪念品包装。  相似文献   

6.
针对旅游纪念品及包装设计同质化严重、缺少文化内涵的现状,文章从徽州地域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究徽州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当中形、色、意的实际应用,并剖析徽州地域文化对旅游纪念品及包装设计的深刻意义,阐释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打造。  相似文献   

7.
车颖 《工业设计》2014,(12):73-76
包装是品牌理念、产品特性、消费心理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包装已经与商品融为一体。包装作为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手段,在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作为全球五大旅游国之一,旅游纪念品及其包装越来越被国家重视。旅游纪念品包装作为旅游纪念品的一项高附加值产业,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对于旅游纪念品包装中的流行元素的融合,设计理念的更新,设计出富有时代感的高档旅游纪念品包装,对完善中国旅游纪念品市场,宣扬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拉动旅游纪念品产业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流行元素在旅游纪念品中的表现、流行元素与旅游纪念品包装的合理融合,以及流行元素与民俗风情和地域特点的有机融合等三方面阐述流行元素在旅游纪念品包装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黄石作为华夏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矿冶文化历史。近些年,虽然黄石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旅游纪念品市场的滞后现象仍阻碍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以黄石旅游纪念品包装为对象,通过发掘黄石的地域文化,归纳总结文化表现的特色元素,为设计具有黄石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包装提供导向方式。  相似文献   

9.
包装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包装设计的成功极大地影响产品的销售。一个好的包装设计可以使旅游纪念品能够反映出当地的旅游特色,能更好地表达纪念意义,从而获得更多游客的喜爱,这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分类定位及设计元素的发掘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研究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消费特征;阐述了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分类定位方法和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设计元素发掘和设计表现。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定位策略并为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提供了具体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刘杰  许雅柯 《包装工程》2018,39(18):266-269
目的探究当前旅游文化纪念品包装设计方向及实践。方法通过对现今中国旅游业、旅游文化纪念品市场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旅游文化纪念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品质参差不齐、形式过于单一、缺乏文化内涵和宣传价值等诸多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开始了一系列的突破性尝试,先结合传承文化、彰显个性、提倡环保、与时俱进等方面探究旅游文化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再由不同地域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包装对相关设计思路进行论证,探索更多旅游文化纪念品价值提升的可能性。结论对旅游文化纪念品进行典型性、特异性、时代性包装设计,同时强调地域性、文化性,能够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旅游知名度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冯强  白珍 《包装工程》2016,37(22):148-152
目的设计有内涵、视觉形象鲜明的陕西民俗旅游纪念品,为同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引入了PIS(Products Identity System)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的理论,分析了旅游纪念品设计的相关因素,结合陕西民俗文化特点,确定了以腰鼓为造型元素的音响系列产品的设计思路。结论将文化融入到音响系列产品的设计中,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视觉形象统一的音响系列产品造型和外观包装。  相似文献   

13.
旅游文化纪念品意象传达与符码转换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段晓赛  赵锋  张倩  付怡 《包装工程》2016,37(22):153-157
目的进行意象传达与符码转换在旅游文化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文化的组成方式、旅游文化纪念品的意象信息传达方式以及目前旅游文化纪念品在设计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意象符码转换方法,提出将文化意涵搭载于纪念品中的"8 TRANS"旅游文化纪念品设计方法。以台湾兰屿乡为例,使用"8 TRANS"方法指导其旅游文化纪念品设计。结论依据基于意象传达与符码转换理论设计的旅游文化纪念品,较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为旅游文化纪念品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纪念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乡村旅游纪念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方法。方法分析乡村情感的核心即回归的情感,及其与乡村纪念品包装的交互体验模式,从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3个层次探索具体的情感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结论为了使乡村旅游体验不断优化,从情感设计的角度切入,探索乡村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新思路和方法,满足消费者对乡村纪念品包装的消费需求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5.
文化景区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汤耀华 《包装工程》2017,38(24):248-251
目的研究文化景区中历史文化遗址中的元素,为旅游纪念品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整理有关旅游纪念品和历史文化遗址的文献,结合当前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分析旅游纪念品中历史文化遗址中的设计因素。结论从文化景区的建筑整体特征、建筑局部特征、传统器物造型、装饰纹样等4个方面入手设计旅游纪念品,使文化景区的纪念品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并提升品质。  相似文献   

16.
韩君  罗心怡 《包装工程》2024,(6):416-421, 433
目的 以文化场域理论为指导,梳理武当山文化场域中的符号类型与文化意象,探索武当山文创视觉设计新思路,为传统武当文化意象的推陈出新提供指引,并与新时代审美相融合。方法 将武当山文创视觉设计分为四个层级,通过不同层级下的视觉语言,运用解构与重构、变异与重组等方法,提取出视觉符号并结合设计实践,构建符合新时代传播要素及文化赋能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果 提炼出武当山文化场域内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意象并融入设计中,得到一系列具有武当文化独特精神与韵味的文创产品设计。结论 基于场域视角研究武当道教文化的视觉元素符号,可以更全面地挖掘和展示武当的文化特色,能从历史脉络与人文习俗中凝练文化符号,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特征相结合,为文化符号赋予趣味性和灵动性,从而清晰有效地向大众传播武当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