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Planning》2014,(19)
文章通过史料举例,研究中国古代家具由席、榻到凳、椅等的演变,结合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点以及家具的普及,说明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演变受到佛教传入以及佛教艺术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回顾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史,结合人机工程学知识,提出以人机工程学痕迹为视角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家具的方法,并从人体静态尺寸和家具实际尺寸出发,将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程分为矮型时期、过渡时期、高型时期.综合各类因素,分别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阐释了中国古代家具在人机痕迹上的发展变化;总结了中国古代家具表现出的共同人机学思想,即返朴求素、致用利人、重己役物及和谐观,并进行具体分析;将3个时期的家具从尺寸、需求、舒适度和审美观4方面进行详细比较,寻找其演变发展规律.从人机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变化,对弘扬古代安全文化和人机工程学发展以及今后家具的进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家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自成体系.中国古代家具经历了由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演变的过程,从魏、晋时期的席地而坐向唐宋时期的垂足而坐进行过渡,中国垂足家具的兴起经过五代十国直至宋代才完全取代了席地而坐,因此对中国古代家具由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发展原因的研究,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家具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0):133-134
家具设计中的中国化,绝不是单纯的将装饰元素复制到现代的家具产品中,而是在理解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内涵、意义的基础上,把握文化的灵魂而进行的家具设计。是对历史、风俗、气候、生活方式、劳动水平、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所以,为了更好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为主线,分析了我国传统家具的文化演变过程,并希望通过此来更好的实现我国现代客厅家具设计中的中国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东兴市商贸空间历史演变入手,探讨其影响因素,通过对现阶段商贸空间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东兴市商贸空间现阶段的发展趋势,提出东兴市商贸空间发展的构想,为中国沿边城市商贸空间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一、保护的价值佛教传人中国后,对中国的建筑、园林、周塑、文学、绘画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地影响,虽然佛寺传人中国不人,就被同化于中国建筑型制制之内,甚至以宅邸来满足佛教的宗教生活的需要。但反过来,佛教建筑给中国的世俗建筑提供了一些新的布置和处理方法。在两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建筑和中国其它类型的建筑彼此影响,共同促进了中国建筑的发展。1.历史价值佛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象宫殿那样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会消失殆尽,也不象民宅那样几十年后就发发可危。它在风雨中历经沧桑,保持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印迹,是我们研…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的输入,不仅给中华汉土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以及文学、音乐、美术等等方面都带来了新鲜活力,同时天竺佛国的家具,随之也来到了汉土,丰富了中原的家具品种,促进了中原家具的发展.本文针对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变化,从佛教文化输入入手,通过比较研究法、举例分析法等多方面的论证,阐述了其对于华夏几千年的起居方式的改革和演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亭"考     
张渝新 《中国园林》2002,18(3):76-79
以研讨中国建筑发展史的角度,从历代文学记载中来探究中国园林的标志性建筑-“亭”的起源以及它的形制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从四个部分的讨论,得出亭的起源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台”,战国、秦汉时成为亭,东汉受佛教的影响,建造成佛塔,通过丰富的史料使读者直观地了解从汉末到唐代“亭”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家具是生活环境和起居形式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表现。一部家具史,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人类生活环境和起居形式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家具,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形制特点,从而构成了各个时代生活起居形式的个性。而其中南宋时期的家具,又别具意义和特色,可称是家具史研究上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0.
家具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晶,不论是工作、学习、休息,或坐或卧或躺,都寓不开相应家具的依托.此外,在社会、家庭生活中的许多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用品,也均需要相应的家具来收纳、隐藏或展示.因此,家具在室内空间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和很重要的地位,对室内环境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围绕家具发展的历史展开,对中国传统家具、国外古典家具、现代家具进行了探究及解析.  相似文献   

11.
袁粤  周毅刚 《华中建筑》2007,25(4):130-133
石窟随佛教传入中国后走向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道路,石窟艺术在中国的演变记录了这一过程,石窟研究对于研究历史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和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座汉传佛教寺院,虽然遭遇过多次毁坏,经历了历代的修复与重建,但依旧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该文将白马寺景观布局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探讨,早期受印度佛教影响的,以塔为中心的四方式空间布局;受中国传统礼制思想影响而不断演变的中轴对称式空间布局形式;以视线引导为切入点的当代布局手法,加深对洛阳白马寺空间布局的了解,为今后对白马寺的继续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广州历代佛教寺院分布及其形成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韶颖 《华中建筑》2011,29(2):154-157
佛教寺院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场所,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密切相关,研究其分布状况及制约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广州是岭南地区佛教传播和发展的中心,其寺院的分布变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佛教场所具有代表意义.在描述各个历史时期广州佛教寺院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其分布特征,并探寻影响佛教寺院分布的相关因素,以尝试深入...  相似文献   

14.
摩崖佛寺是佛教石窟寺的晚期形态,是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本土文化及建筑体系的影响下其空间形态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敞的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从石窟建筑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追溯了摩崖佛寺这一类型建筑的产生过程;结合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述了巴蜀地区摩崖造像的历史源流及摩崖佛寺的建制。  相似文献   

15.
佛教从两汉之际开始传人中国,佛教之于我国虽是舶来品,发展却盛于其发源地印度。佛教流派按区域分为以下三派: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我国主要的佛教派别是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其建筑形式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佛教建筑的演变已经挣脱了原有的桎梏,已经不能用原有的形制来看待现有的佛教建筑.其建造工艺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5)
自佛教西进,古丝绸之路留下了大量石窟遗迹。麦积山作为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历史见证,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佛教文化的特点和艺术水平。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对麦积山早期塑造进行剖析,探究在佛教思想以及外来佛教艺术影响下,中国早期本土的雕塑形式、内容、技法和理论的一系列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2,(6)
佛教自汉白马驮经一事而始入中国。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于中国佛教发展有承前启后之功。《释老志》系《魏书》十志之最后一志,全志以四分之三笔墨着重记载了北魏佛教的发展历史,是研究北魏佛教乃至中国佛教的重要传统史料。通过对《释老志》的文献解读,可以窥探北魏佛教发展的若干表现及其发展中的矛与盾式困境,从而达到对北魏佛教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佛教在两晋之际传入山西,发展很快,是历朝佛教兴盛的中心.后经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如今山西省内佛寺分布极广,遍布全境,不难看出当年的兴盛.五台山更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居于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文章以山西古建筑考察为依据,试图从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在探讨佛寺形制在中国的建立及演变的基础上,对这一地区佛教建筑群的布局和处理手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宗教建筑主要是以物质形态来表达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对当地的民族社会文化及日常生活一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构成了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文章从历史、文化及建筑技艺等多种角度进行论述,以期获得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在云南的产生、发展演变、建筑特色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孙玉明  朱毅  娄雪冰 《山西建筑》2008,34(4):250-251
对"90·70"政策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指出了小户型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流,从家具的功能、造型、尺寸、色彩等方面仔细分析了"90·70"政策对家具产品设计的影响,展望了小户型家具的市场,从而推动小户型家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