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建筑今天出现了"地方化"和"现代化"两种建筑文化倾向,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很难从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建筑发展的途径,从"现代建筑"的地方化和地方建筑的"现代化"两个方面加以阐述,辩正地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赵辰 《建筑师》2020,(1):92-95
"中国近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历程较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而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该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少概念定义不清,观念方法落后的学术研究基本问题,乃至研究目的也不清晰。本文试图再次回述"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历史,以建筑文化的空间与时间之本意,论述"中国近现代建筑"正是起始于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中国建筑与国际建筑文化相融的关系,正在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引起"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刘昌忠 《四川建筑》2004,24(Z1):50-52
文章结合建筑的功能、艺术,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建筑的发展,就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问题提出看法.认为古代建筑有地域文化特色,现代建筑缺少地域文化特色.努力创造中国优秀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中国优秀的"时代建筑"和"世界建筑".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弗莱彻建筑史>出版百年、"建筑之树"百年和中国现代建筑百年说起,作者介绍和评述了"三个百年"的有关内容,指出了<弗莱彻建筑史>在介绍中国现代建筑方面的得失和"建筑之树"的科学认识价值,强调加强建筑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岭南派建筑从地域环境条件出发,从规划和设计入手,营造宜人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节约材料、降低投入的设计理念与手法引出现代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并提出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中关于“中国式建筑”的看法是:既适宜采撷丰富的中国建筑形式语言,又依据独特的中国建筑设计理念,采用现代的材料、结构与技术,为人们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门理论的发展都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建筑理论也不例外.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建筑理论"是由过去的传统建筑理论发展而来,我们今天的"现代建筑理论"也终将被"传统化",逐渐的成为未来建筑理论的发展依据.  相似文献   

7.
闵晶卢  永毅 《时代建筑》2014,(1):152-157
"空间"无疑是现在中国建筑学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语。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中的"空间"话语进行回溯,文章试图展示"空间"的概念是如何导入中国并得到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建筑界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筑思潮和西方战后多元现代建筑思潮影响下,发展了现代模仿传统建筑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这一复杂历史背景下的设计方法探索,延续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二元要素特征,发展了民国时期"新民族形式",与密斯晚期风格、典雅主义、粗野...  相似文献   

9.
建筑品论序     
韩江陵 《新建筑》1996,(1):22-24
诗有诗品,画有画品,建筑亦自有其品。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建筑师创造的一些具典型意义的现代建筑作品进行品评,是《建筑品论》的宗旨。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已进入多元并存,佳作迭出的黄金时期,但在其发展的路前尚有三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我们曾经在2010年第4期"西方学者论中国"的专题中讨论了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的问题。境外学者往往认为,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超乎寻常,呈现一个个"奇观",伴随着一个个传统城市的消失和现代都市的快速生成,建筑以一种超乎想象  相似文献   

11.
"建筑意"这一思想最早由建筑师林徽因提出,既富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质,又融合西方经典现代建筑理论,其价值历久弥新.文章针对当前城市建设同质化的困境,重拾"建筑意"理念,从建筑"形""意""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路径,对创造东方美学的都市图像、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邵丹 《山西建筑》2008,34(4):75-76
主要是针对"木"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反面探讨,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木"存在的缺点,然后指出要辨证地看待"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已走过60年,这60年是对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淀与传播,是对现代科学精神的坚持与信仰,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践行。学院不仅培养了数代人,实践了大量的重大项目,同时更坚持着"同济建筑"的学术精神和社会理想。学院是中国城市建设60年的研究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回顾一个甲子的同济建筑之路,能够清晰地梳理从开创、发展到走向成熟的过程,由此发现同济建筑的精神内核。在主题文章中,郑时龄院士的文章追溯了"同济学派"的现代建筑意识,探讨了"同济学派"对中国现代建筑史的  相似文献   

14.
张怡洁 《建筑施工》2011,33(12):1131-1132,1134
从中国古代建筑出发,解析其几大基本文化特征即儒家的"中庸"、"礼制"思想与儒道结合的反映。再通过实例来看古代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相关体现,以说明现代建筑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49年以后,我国建设了许多公园,随之出现了新功能的景园建筑,传统类型的景园建筑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导致了现代景园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现代景园建筑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现代式和民居式这两种基本的类型,它们在1970-80年代成为中国景园建筑的主要形式。无论从中国建筑史的角度还是从建筑创新的角度,这批现代景园建筑都是一笔宝贵的遗产。然而,与许多1949年以后设计建造的中国新建筑一样,它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随意拆毁,对它们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在今天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6.
"门"作为建筑物构筑必要元素之一,具有自身的基本功能和在建筑物中具有的重要元素价值.在中国千百年的建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现代建筑运动发展提供了美学依据,历代建筑师们从"门"的艺术造型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创造了一门新的建筑形式--门式建筑,并成为建筑中的美学景观.  相似文献   

17.
近代博物馆建筑选择性地继承了一些传统建筑特征,当下发掘并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基因”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该文以北京地区博物馆建筑为研究对象,先用"文化基因”理论解释了传统与现代的关联,说明传统是在不断变异的过程中走向与现代的融合。再从建筑布局、建筑单体、建筑构件等三个角度研究了北京地区现代博物馆是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基因,并梳理出简化拼贴、体量变化和隐喻表达三种方式表现方式。最后以博物馆建筑为例,探讨可能的传统建筑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建筑史学和现代中国建筑发展两个方面对柯蒂斯的《20世纪世界建筑史》作出评价,指出在从主线历史走向多元历史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批判性的视角,我们很容易被"多元主义"所迷惑并滑向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而言,认识到这一点无论在建筑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汤里平 《华中建筑》2006,24(10):43-46
通过对中国自成体系的传统建筑审美观和受西方影响的现代中国建筑审美观的分析与比较,从美学发展的理论梳理出中国建筑审美发展的内在逻辑。回顾中国建筑审美发展的历程,从审美发展的角度展望中国建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49年前后,中国大陆一批建筑学者迁移台湾,改变了台湾现代建筑发展进程,金长铭即是其中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49-1959年间,他以台湾省立工学院建筑系为基地,创立"今日建筑研究会"与《今日建筑》杂志,宣扬现代建筑理论启蒙民智,取径中国哲学来阐述现代建筑理论,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在台湾发展的先行者。本文力图勾勒出在两岸对峙年代,一位心怀启蒙精神与中华乡愁的传统士人式建筑学者,充满人性光辉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