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无控制交叉口车辆延误对于评价交叉口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一种合乎实际的无控制交叉口延误的计算方法,分析了车辆的运行特征,将延误分为等待延误和加减速延误,利用概率理论推导了各进口的平均服务时间和服务时间方差的迭代计算方法,用M/G/1排队系统描述排队现象,提出了交叉口的平均等待延误计算公式,借鉴信号交叉口加减速延误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其他客运交通换乘轨道交通协调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轨道交通是城市大运量的客运交通,需要依靠轨道交通车站来吸引客流.本文分析并推导出了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换乘轨道交通时在其车站的平均换乘时间计算公式,依此提出了其他交通方式换乘轨道交通并保持充分协调使其吸引更多客流应采取的措施,以达到乘客换乘时间短,轨道交通运营效益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车辆运输能力限制下的多个换乘点之间平均换乘等待时间的优化问题。在一定时间周期内,通过调整各公交线路的运营时刻表,在车辆运输能力约束条件下使乘客在各线路之间换乘等待时间最小,并采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优化结果表明:当车辆运输能力约束起作用时,相对于Shafahi等没有考虑车辆运输能力限制的研究,乘客的平均换乘等待时间增加了370%,该结果说明公交车辆运输能力对乘客换乘时间的影响明显,需作为主要因素在公交换乘优化中进一步考虑。  相似文献   

4.
基于相邻信号交叉口的车流到达特性,分析了干线协调控制的内在机理,协同考虑车流运行至下游交叉口的6种状态,将延误分为车队头部受阻、车队尾部受阻和车流顺畅3类。针对各种状况下关联交叉口间的排队集结与消散,计算排队长度,并将排队长度引入延误计算过程,建立了干线协调控制相位差优化模型。选取青岛市长江路干线5个相邻信号交叉口群进行模型验证,明确了关联交叉口相位差与延误的定量关系,确定了以延误最小为目标的相位差。结果表明,相位差模型提升了干线协调控制系统的优化效果,延误时间平均减少27.70%。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常规公交车进出停靠站的通行效率,降低公交车排队延误时间和交通影响,提出增加公交停靠站泊位和控制公交车到达率的优化方法。首先,构建公交车进出停靠站的基本过程,建立单泊位和多泊位公交停靠站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利用排队理论系统地分析公交车进站排队特征。其次,调研公交车进出停靠站的数据,获得公交车数量、乘客上下车时间和停靠时间等基本数据。然后,通过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排队系统稳定状态下公交车平均到达率、泊位数、公交停靠时间对公交车排队延误时间的影响。最后,考虑通行能力和排队延误,提出公交停靠站的最优泊位数量和公交到达率,并以实例验证优化结果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停靠泊位数量和公交车到达率优化后,调研停靠站的通行能力提高10%以上,排队延误降低70%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高铁站的综合换乘效率,以平均换乘时间、平均换乘距离两个指标为输入指标;乘客换乘满意度、换乘方式吸引度两个指标为输出指标,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建立相应的DEA非均一评价模型。分别对西安北站内地铁、出租车、公交车3种换乘方式进行换乘效率评价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快速公交车辆进出停靠站的延误时间,利用人工调查法和视频采集法采集济南市BRT-1号线的数据,建立了车辆进、出站延误时间和车辆停靠时间模型,并对进出停靠站延误时间进行推导.计算结果表明:乘客人均上车时间和人均下车时间并不相等,乘客人均上车时间大于乘客人均下车时间;车内乘客密度对乘客上车时间和停靠时间有正相关影响,对乘客下车时间没有影响;如果没有乘客上下车,车辆进出停靠站平均延误时间最小为12.5 s.  相似文献   

8.
以轨道交通枢纽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换乘设施串并联系统,分析了系统中串联、并联单元的可靠性对系统整体可靠性的影响。定义某一设施的可靠性是乘客在该设施上延误时间为0的概率,据此建立可靠性函数模型。并根据可靠性函数值随各参数变化曲线分析各参数对可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系统中串联设施越多,可靠性越低,并联的数量越多,可靠性越高。连接类设施的可靠性受设施宽度及乘客到达率的影响,服务类设施的可靠性受设施平均服务率及乘客到达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重叠公交线路间协同性、减少公交运力资源浪费,提出了考虑乘客换乘的重叠线路公交调度优化方法.根据乘客起讫点与重叠区段的位置关系将乘客划分为三类,深入研究了重叠区站点各类乘客公交出行过程;针对重叠公交线路上乘客换乘行为,以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和公交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车辆发车间隔、始发站首车发车时间及车厢容量限制为约束...  相似文献   

10.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换乘决策机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出行者角度出发分析了换乘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换乘决策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运用方式选择法确定各因子对不同方式选择的敏感性。以辽阳市综合客运枢纽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来解析乘客的换乘行为,体现了出行者个体差异性对换乘方式选择的影响,便于更加精确地预测枢纽内各交通方式间换乘量,可为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OFDMA在BWA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基于跨层网络结构,在OFDMA系统中提出了公平自适应资源分配方案。该方案在保证系统的频谱利用率的同时,以用户在链路层的排队延迟相等作为分配子载波和功率的条件。仿真结果显示这个方案比IEEE802.16a中方案能缩短1/3最大延迟与最小延迟的差距,减少几乎一半的平均延迟,而且可以提高0.4bps/Hz的频谱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模糊算法在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换乘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乘、疏散、停车、引导是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4项主要功能,其中以换乘功能最为关键.围绕枢纽多换乘方案的评价优选这一关键问题,建立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换乘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给出了各项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随后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中的模糊折衷型决策算法联合应用,进行枢纽换乘方案的排序.该算法在对决策过程进行模拟和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模糊元素的线性性质。可最终获得问题的解析性结果,较好地解决了目前枢纽换乘方案优选过程中主观性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交通枢纽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交通.在滨海新区交通建设的重要时期。以滨海新区综合交通枢纽为研究点,围绕枢纽的客流换乘组织这一关键问题,对枢纽内部换乘客流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以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等指标作为枢纽内部换乘客流组织的评价与优化指标,以乘客步行距离作为评价枢纽客流交通组织的主要量化指标,结合调查数据分析,并选取最优评价方法,对客流组织进行评价,测算行人最大步行距离、平均步行距离、绕行系数评价枢纽布置的方便性,进而评价枢纽内部布局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临近空间通信网络开始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对临近空间通信网多址接入协议的研究较少,且已发表的论文仅关注固定终端。为解决移动终端对临近空间物理链路资源有效共享的问题,提出一种随机预约/按需分配多址接入协议(RA/DAMA),运用排队理论对其平均时延公式进行了推导,并利用OPNET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随着网络负载的增加,网络的平均时延越来越大;相同的网络负载情况下,时帧周期越长,网络的平均时延越大,且时延性能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有限次休假的M/G/1排队模型中系统的稳态平衡条件,系统的队长,顾客的延误时间等排队指标。  相似文献   

16.
针对随机早期检测(RED:Random Early Detection)对网络时滞、参数设置敏感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时滞网络的稳定随机早期检测算法(TRED:Time-delay RED)。引入史密斯预估器,以抑制网络时滞对网络性能的影响;采用瞬时队列长度替代平均队列长度作为拥塞指示,加快系统的响应能力;改进RED算法的丢包概率函数为非线性函数,同时自动调整系统参数,以适应网络环境变化。仿真结果表明,TRED算法能成功补偿网络延时,并在不同的时滞环境、不同程度的拥塞环境中保持稳定的队列长度,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从而保证了良好的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17.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动态调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主要因素以及恢复车辆运营的调度方法,建立了一种动态调度的模型.模型的思路是将延误到达的车辆在线路始发站不停车发出,中途站点载客,目的是减少车辆停车时间,恢复线路车辆的正常车头时距,避免车厢内由于大间隔造成的拥挤现象.利用哈尔滨市公交92线数据进行模型检验,采用高峰时间段车辆延误数据,分别对1辆车和2辆车延误进行调度调整,结果表明,该调度方法有效地减少了乘客等车时间,为车辆间距控制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依据游客在出行时选择公交线路的心理调查统计结果,指出换乘次数最少是乘客出行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文中捕述传统的Dijkstra算法,并分析Dijkstra算法不适合公交网络最优路径选择的原因,提出一种基于站点数量最少的公交最短路径改进算法。最后根据这一算法设计基于VC和MapX的城市公交查询系统模块,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随机早期检测(RED)算法中参数调整困难、收敛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的RED改进算法(PID RED).算法建立了传输控制协议(TCP)/主动队列管理(AQM)负反馈控制模型,利用经典控制理论中的稳定收敛理论求取PID控制系数,根据实际平均队列长度与预期队列长度的偏差值动态调整RED最大丢包率,从而自适应地调整RED参数.仿真结果表明,PID RED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小的队列抖动,提高了主动队列管理策略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