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特殊工艺井钻井技术在辽河油区的研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乃震 《特种油气藏》2004,11(6):1-4,32
面对油田日趋严峻的开发形势,利用侧钻井、水平井和分支井等特殊工艺井钻完井技术,提高难采难动用储量动用程度,提高单井产量和油田采收率,降低吨油开采成本,得到了普遍关注.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完善,特殊工艺井钻完井技术在辽河油区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见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汪金周 《石化技术》2022,(2):111-112
为有效解决西部某油田深层侧钻井固井存在的诸多难点,根据研究区地层特征及实钻情况,优选出了无后效气体和后效严重的两类水泥浆体系,在现场应用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提高海26区块侧钻井固井质量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油田海26区块侧钻井固井质量差,油井寿命短.分析认为影响侧钻井固井质量的主要因素环空间隙小、套管不居中、注水泥顶替效率不高等.为此,提出了提高固井质量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优选出合理的环空间隙,并利用扩孔技术增大环空间隙,采用双胶塞复合碰压固井技术,优化套管扶正器安放位置及其间距,研制新型配套的固井工具,提高套管居中度和水泥顶替效率.该技术措施在海18-4C井、海稠7-27C井和海稠7-25C井等20口侧钻井进行了应用,固井成功率100%,固井质量大幅提高,侧钻井寿命提高了近两倍.  相似文献   

4.
刘北强 《石化技术》2023,(6):314-316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侧钻钻井技术和工具在国内也获得了进一步的优化,目前侧钻工艺技术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日趋成熟。石油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在整个能源产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不断发展出许多钻井技术和工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能源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开采油田的过程中,受到特殊地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油田开采的工作面临较大的难度,耗费大量的开采成本。  相似文献   

5.
王建  窦正道  徐浩 《新疆石油天然气》2020,(1):25-29,I0002,I0003
分析近年来江苏油田侧钻小井眼固井质量,存在固井过程中水泥浆发生漏失导致水泥未返至悬挂器处无法形成密封井筒、油层附近固井质量差导致油水层无法有效分隔等问题,提出从井筒预处理、尾管注水泥设计优化方面提高固井质量。研究了一种井筒预处理液可将地层承压能力提高6 MPa以上,研究的变密度水泥浆体系可防止顶替过程中的漏失。井筒预处理技术在CS20-32A井试验,对漏层深部形成堵塞,采用桥浆+井筒预处理液成功封堵漏层,提高承压能力至固井要求;尾管注水泥设计优化成果在CL30-2A井实验,固井施工顺利,固井质量优质。两口井的成功实例对后续Φ139.7mm套管开窗侧钻小井眼固井质量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长庆油田老井侧钻井水泥封固质量差的问题,进行了老井侧钻井固井技术研究。总结和分析了调整更新井及侧钻井固井的特点和难点,在室内试验研究了防窜(油层)二凝水泥浆体系,试验了高效冲洗隔离液,提高了1、2界面的水泥胶结质量,采用了紊流+塞流的水泥浆顶替技术和平衡压力的侧钻井固井技术。现场固井46口,固井一次合格率100%,油层段优质率大于90%。侧钻井固井技术及其水泥浆体系的研制开发为长庆多级压力层系、低压易漏失、油气(伴生气)水活跃及长裸眼复杂井固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提高了固井质量,降低了固井成本。  相似文献   

7.
大管径固井是海上钻井工程中一项特殊的作业环节。辽河滩海油田在总结该项作业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大管径自灌式浮鞋,筒化了施工工艺,实现了提高工效、节约费用的目的;在海上月东稠油油藏开发中,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开窗侧钻井小井眼小间隙固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层套管开窗侧钻是老油田盘活报废井、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然而侧钻井固井时由于环空间隙小,固井过程中水泥浆上返摩阻大,环空当量密度大大增加,经常压漏地层,导致水泥浆漏失低返;另外受井眼尺寸的限制,套管居中度差,水泥浆易窜槽,其固井质量严重制约了侧钻井技术的应用前景。从水泥浆密度和性能上考虑,研制了低密度低摩阻水泥浆,通过降低水泥浆密度来减小固井时的液柱压力,同时配套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在现场多口井进行应用,固井质量显著提高。探索出一套适合华北油田特点的提高侧钻井固井质量技术,实践证明该技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石油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石油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石油开采技术工艺的合理利用.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石油钻井技术及固井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提升我国石油资源的开采效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石油钻井是石油开开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随着石油事业的繁荣发展,对石油钻井技术与固井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石油开采的需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石油固井、钻井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以此为内容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目前辽河油区稠油水平井开采技术的油藏地质与工程、钻井、完井、采油、防砂、经济评价等现状的分析,结合辽河滩海地区勘探开发现状,证明水平井开采技术在该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辽河油区供水、水质处理和注水地面工程现状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找出了注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下步工作建议与科研攻关方向,对提高油田注水工艺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油井水泥质量检测与水泥浆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井水泥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水泥浆性能的稳定和油气井的生产寿命。因此,世界各国对油井水泥的质量标准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以G级水泥为例阐述了油井水泥质量检测的标准,讨论了水泥化学组成、熟料矿物组成及物理性能对水泥浆工程性能的影响。通过对14种国产G级中抗硫酸盐油井水泥质量检测指标的分析,并针对国内油田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明葵 《特种油气藏》2005,12(3):53-54,63,109
在Arps递减曲线和产量预测数学模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导出了油田产量遵循不同开发规律时储采比与时间的关系式及确定油田保持稳产时所需的储采比下限值,将其应用于辽河油区合理储采比确定中,效果较好。与辽河油区实际相结合,给出了辽河油区不同油品、不同类型油藏合理储采比下限值,同时对该油区的储采比进行合理性分析。为油田稳产形势的分析、评价及规划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对其它油田储采比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辽河油区稠油采油工艺技术发展方向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分析了辽河油区稠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的技术水平,论述了提高蒸汽吞吐效果、开发方式转换、特殊工艺井相结合的常规热力采油技术,采用添加剂(催化剂)的热化学采油技术以及稠油井下改质技术机理及应用情况,指出今后可能具有发展前景的采油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6.
辽河油区稠油分类及其储量等级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原油在油层中的流动状态及工业性开发潜力为出发点,根据辽河油区5个油田17个稠油区块255个稠油样品分析结果,采用地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为主要指标,地面原油密度作为第二指标,将稠油分为常规稠油,重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四类。  相似文献   

17.
辽河油区稠油井下作业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在稠油作业中比较成熟并行之有效的3种工艺技术.其中稠油井冲砂、捞砂作业技术是"绿色修井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稠油、高凝油油藏热压裂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简明地介绍了稠油井下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辽河油区原油稠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辽河油区稠油油藏的构造、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对该区原油稠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构造位置、油藏埋深、储层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及异常压力分布等,是影响该区稠油油藏稠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辽河油区稠油开采技术及下步技术攻关方向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辽河油区是中国重要的稠油生产基地,经过近20年的技术攻关和实践,形成了以中、深层稠油和特、超稠油开采技术为代表的特色技术,主要包括稠油热采、防砂、举升、集输及稠油钻、完井等工艺技术。辽河油区稠油油藏开采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应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稠油开采技术新进展的基础上,发挥油藏地质研究、钻完井工艺技术、采油工艺技术的综合优势,重点在蒸汽吞吐后经济的接替技术、薄层稠油开发技术、大幅度提高稠油热采水平井(侧钻水平井)生产寿命技术、海上稠油经济开发方式几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和试验。参10  相似文献   

20.
辽河油区超稠油低温破乳剂配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尉小明  王影  王平  杨晓莉 《特种油气藏》2006,13(2):85-86,94
通过测定室内合成的15种水溶性低温破乳剂中间体对辽河油区超稠油的破乳脱水效果,选择其中10种中间体进行复配实验,选定脱水效果相对较好的复配组合TY08+TY10进行正交实验,得到了超稠油低温脱水优化配比。采用该优化配方可使超稠油48h内脱水率达95.6%(净化油含水1.85%),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