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层层自组装法,以氧化硅微球为模板制备了壳聚糖(CS)/氧化石墨烯(GO)微球,去核后成功地制备了CS/GO中空微胶囊。研究了组装次数、壳聚糖浓度和交联剂京尼平对微球及中空微胶囊形貌的影响,并以布洛芬为药物模型研究了CS/GO中空微胶囊的载药性能及药物缓释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S/GO中空微胶囊具有完整的中空结构,粒径在760nm左右。增加包裹层数和提高包裹溶液中的壳聚糖浓度都可以增加囊壁的厚度。经交联处理后,CS/GO微胶囊的囊壁更加致密和完整,其对布洛芬的载药率从19%提高至72%,释药时间从10h延长至60h。  相似文献   

2.
以羧甲基纤维素(CMC)和壳聚糖(CS)聚合物为原料,采用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CMC/CS液芯微胶囊。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成型和尺寸的影响,并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倒置显微镜进行了表征。将四环素与CMC溶液共混,以Al3+-CS作为凝固浴,在电压10 kV、液面距离20 mm、流速10 mL/h的条件下,制备了载药微胶囊。微胶囊的药物包封率随壳聚糖浓度增大而提高,在1.5%时达到99.5%。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CMC/CS液芯微胶囊的释放率与pH有关,控释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以石蜡和壳聚糖作为囊芯材料,以明胶作为壁材,制备明胶-壳聚糖-纳米SiO_2复合微胶囊。通过油水比、壳聚糖和明胶中分别引入纳米SiO_2等因素的调节,研究了其对微胶囊性能、结构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胶囊形貌等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油水比为3∶1时,制备的微胶囊结构和性能较好,在此基础上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在壳聚糖和明胶中引入不同粒径的纳米SiO_2。结果表明,未引入纳米SiO_2制备的微胶囊呈球形结构,部分为多核微胶囊;当在壳聚糖或明胶中加入SiO_2时,微胶囊壁材出现多孔结构,球形度降低,随着SiO_2量的增加,微胶囊壳层孔状结构增多,微胶囊的热损失率也随之增大;不同粒径的纳米SiO_2无论引入壳聚糖还是明胶中,微胶囊的热损失率都是随着SiO_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较大粒径的纳米SiO_2引入后微胶囊热损失率小于小粒径纳米SiO_2引入后微胶囊的热损失率。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包覆肉桂精油对葡萄保鲜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壳聚糖为壁材、肉桂精油为芯材,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了壳聚糖微胶囊,并将其应用于葡萄保鲜包装中。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转化红外光谱仪等,确定了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芯壁比及添加质量分数,研究了添加不同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壳聚糖溶液对葡萄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5%,乳化剂添加质量分数为1.5%,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5:1,交联剂添加体积为1.0 m L时,制备的壳聚糖微胶囊成球效果较好;壳聚糖包覆肉桂精油芯壁比为3:1,微胶囊在壳聚糖溶液中的添加质量分数为4%时,以其涂膜的葡萄保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CS)和海藻酸钠(S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是优良、廉价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可作为制作微胶囊的药物载体,因而倍受国内外医药界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阐述了CS-SA微胶囊制备技术的原理,综述了其主要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今后微胶囊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肉桂精油微囊化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薛琼  刘跃军  向贤伟  吴若梅 《包装工程》2016,37(5):50-54,88
目的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以肉桂精油为芯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微胶囊,并将其应用于水果保鲜中。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转化红外光谱等,确定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芯壁比及添加质量分数,并以芒果为实验对象,研究添加不同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壳聚糖溶液对芒果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当壳聚糖/海藻酸钠质量比为1∶2,氯化钙质量分数为1%,p H值为5,戊二醛质量分数为60%,交联时间为60 min,芯壁比为4∶1时,制备形成的壳聚糖微胶囊成球效果较好;微胶囊在壳聚糖溶液中的添加质量分数为4%时,以其涂膜的芒果保鲜效果最佳。结论肉桂精油经囊化后有效减少了气味、延缓了挥发,在果蔬保鲜中有较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60Co-γ射线辐射方法,对栓塞用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ACA)微胶囊进行灭菌研究,考察了辐射灭菌对微胶囊稳定性,包括形态、机械强度、材料结构以及材料降解情况的影响。分别利用激光粒度仪、球磨法、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以及乌氏粘度法和锥板粘度计测定了辐射灭菌前后微胶囊的粒径、强度、结构以及壳聚糖分子量和海藻酸钠粘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60Co-γ射线辐射灭菌后,ACA微胶囊颜色变深呈黄色,ACA微胶囊略有膨胀,且破碎率升高强度下降,由于辐射引发的自由基反应,海藻酸钠和壳聚糖的分子结构中有双键生成,并且壳聚糖和海藻酸钠材料均发生降解而使分子量降低粘度下降,辐射灭菌的降解作用随壳聚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8.
以广藿香油为芯材,壳聚糖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对广藿香油进行包埋,制备广藿香油微胶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分析方法研究各因素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确定制备广藿香油微胶囊的最佳条件:采用中低粘度的壳聚糖,壳聚糖浓度为0.5%,阿拉伯胶浓度为4%,芯壁比为1∶2,复凝聚pH值为4.5,搅拌转速为2000r/min。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广藿香油包埋成功,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0.75%和67.2%。微胶囊缓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在25℃条件下,微胶囊释放150h后,累计释放率为33%,即微胶囊保留率为67%。  相似文献   

9.
采用流动电势技术、 接触角技术及表面轮廓技术分别考察了由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制备的海藻酸钠/壳聚糖(ACA)膜的表面电荷分布、 表面亲疏水性、 表面粗糙度, 并以纤维蛋白原为模型, 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技术考察了表面性质对蛋白在ACA微胶囊表面的吸附量及吸附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 ACA微胶囊表面净电荷为负, 表面正电荷随脱乙酰度的降低而减少。由脱乙酰度60%~90%壳聚糖制备的ACA膜的表面接触角均为70°左右, 且无显著性差异。ACA微胶囊表面呈颗粒状结构, 表面粗糙度随壳聚糖脱乙酰度的降低而减小。蛋白吸附分析表明, "棒状"的纤维蛋白原分子以"侧向"和"直立" 2种形式吸附于ACA微胶囊表面。当壳聚糖脱乙酰度较低时, 蛋白吸附量较小, 且此时蛋白多以"直立"形式吸附。以上结果表明, 由壳聚糖脱乙酰度带来的ACA微胶囊表面性质差异不仅影响了蛋白吸附量, 而且影响了蛋白吸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生物相容性好、价格低廉的海藻酸钠(ALG)为聚阴离子芯材,通过静电液滴装置制备了平均粒径在290 μm左右、球形度好、表面光洁的海藻酸钙胶珠;再将生物可降解、具有介入治疗作用的聚精氨酸(PLA)与聚组氨酸(PLH)的混合物作为聚阳离子壁材,在海藻酸钙胶珠表面覆上一层高分子聚合膜以制备聚氨基酸复合微胶囊;并以牛血红蛋白Hb为药物模型,对微胶囊的控制释放性能进行了考察并将其初步应用于体外模拟口服给药。结果表明:聚氨基酸复合微胶囊在前0.5 h的累积释放量均低于40%,溶出结束时累积释放量均达到80%以上;ALG/(PLA-PLH)复合微胶囊和ALG/PLH微胶囊的药物释放速率均低于ALG/PLA微胶囊;于10 min成膜时间内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包封率和缓释性能;以pH 4.6 HAc-NaAc缓冲液为成膜溶媒制备的微胶囊,Hb持续释放时间和残留量均高于蒸馏水组;前2 h在模拟胃液的pH 1.2 HCl溶媒中累计释放的Hb不超过10%且绝大部分是在模拟肠液环境即pH 6.8 PBS 溶媒中释放的;壳聚糖的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释放时间。聚氨基酸复合微胶囊具备一定的缓释性、pH响应性和生理黏附性,有望成为一种口服给药系统用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1.
李雪  匡文轩  王军 《包装学报》2017,9(4):48-57
对微胶囊技术以及微胶囊化的意义进行了概述;对微胶囊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阐述了以壳聚糖为主要囊材的微胶囊形成机理,并对影响微胶囊制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评述;最后对微胶囊技术在包装行业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微胶囊颗粒细化、高质量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脂肪酶在时间-温度指示剂的应用中存在热稳定性能差,温度、pH值对其活性影响较大等问题,采用离子凝胶技术制备脂肪酶微胶囊。应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海藻酸钠、壳聚糖、氯化钙浓度为变量,优化脂肪酶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对原脂肪酶与脂肪酶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能、最适温度与pH值进行研究,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对脂肪酶微胶囊结构及形貌进行分析,并对脂肪酶微胶囊在时间-温度指示剂中的应用做出初步研究。得到了脂肪酶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30 g/L,壳聚糖质量浓度6 g/L,氯化钙浓度0.3 mol/L。脂肪酶微胶囊的热稳定性比原脂肪酶有明显提高。脂肪酶微胶囊制备工艺稳定、可靠,具有应用于时间-温度指示剂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广藿香油为芯材,壳聚糖(CTS)、壳聚糖季铵盐(HACC)、阿拉伯胶(GA)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广藿香油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微胶囊进行表征,并对其热稳定性、缓释性、抗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球形规则、分散性好,湿囊的平均粒径为10.8μm,微胶囊化提高了广藿香油的热稳定性。在相对湿度24%,37℃密封环境中储藏20 d,微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25 mg/mL和2.5 mg/mL。  相似文献   

14.
制备了海藻酸钠-壳聚糖-粉末活性炭(SA-CA-PAC)微胶囊,研究了添加适量粉末活性炭后对新型SA-CA-PAC生物微胶囊的粒径、机械强度和膨胀度等主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粉末活性炭的添加对海藻酸钙胶珠和SA-CA-PAC微胶囊其它制备条件的影响不大,但却对SA-CA-PAC微胶囊的机械强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30℃时,向2.0%的海藻酸钠溶液中添加粉末活性炭量为0.75%,氯化钙溶液浓度为4.0%,壳聚糖溶液浓度1.8%,成膜反应时间10 min,覆膜时间10 min,液化时间8 min,控制盐离子浓度为1.5%,所制得的SA-CA-PAC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成囊性能.扫描电镜结果显示,SA-CA-PAC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膜结构.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作为药物缓释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壳聚糖是几丁质的脱乙酰基衍生物。它具有生物相溶性好、低毒性、生物可降解性及可被吸收利用等特点,因此是一种良好的药物释放载体。综述了壳聚糖微球、壳聚糖纳米粒子、壳聚糖膜和壳聚糖水性凝胶的制备方法,药物缓释效果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微胶囊防晒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乳液状纳米级的TiO2 为芯材 ,采用明胶和壳聚糖作为壁材 ,通过复凝聚反应制备了包裹TiO2 的微胶囊。考察了种子浓度、pH值和心壁比等工艺条件对微胶囊产率和形态的影响。采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微胶囊的外观和粒径 ,结果表明 ,微胶囊的大小为几百纳米。同时 ,还考察了微胶囊对 2 80~ 5 5 0nm的光的吸收效果 ,结果显示 ,TiO2 微胶囊对UVB有很好的吸收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36℃相变石蜡为芯材,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为壁材,纳米二氧化钛(TiO2)修饰壳体,利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具有抗紫外功能性的相变微胶囊。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经实验优化,当乳化剂用量为10%,油水相比例为3∶1,纳米TiO2添加量为0.12g时,制得的相变微胶囊包覆率可达81.61%。通过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分析,结果表明相变微胶囊表面光滑、形态规整,相变潜热为118.90J/g,具有良好的热循环和热稳定性,以及紫外屏蔽功能性。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近年来制备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结构特点及两亲性壳聚糖纳米材料在药物控释方面的应用。此外,还对两亲性壳寡糖纳米材料作为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及纳米药物/基因递送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多糖类生物质材料的高效利用,文中以纤维素硫酸钠-氯化壳聚糖-三聚磷酸钠(NaCS-CHC-STPP)微胶囊为核心/模板,以1%NaCS和0.5%CHC作为自组装的聚电解质溶液,采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了具有4层膜层结构的PEC_4微胶囊,探究了自组装膜层结构对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影响。通过数码单反相机、扫描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分析等对PEC微胶囊的膜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在模拟结肠液中对载药微胶囊的释放性能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模板相比(n=0),经层层自组装后得到的微胶囊形貌圆润,内部结构更加致密(1≤n≤3)。Zeta电位分析表明,随NaCS与CHC的交替组装,电位呈现规律性变化。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表明CHC与NaCS发生了化学反应。释放研究表明,随着自组装PEC膜层结构的增加(1≤n≤2),载药微胶囊的缓释给药效果得到明显提升,释放过程中微胶囊逐渐变褶皱、粗糙,伴有微孔结构。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生物质材料构建缓释型药物递送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生物可降解的天然高分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抗菌性、保湿性、成膜性等。近年来,利用壳聚糖微球作为载体并将其应用于药物的可控释放以及吸附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在赋予壳聚糖响应性、实现其功能化等方面。综述了pH、温度、磁以及多重响应性壳聚糖微球的合成,总结了近几年响应性壳聚糖微球在水处理、靶向给药、药物缓释、固定化酶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分析了响应性壳聚糖微球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展望了响应性壳聚糖微球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