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统计,建筑耗能已经占我国全社会耗能40%以上,住宅耗能在建筑耗能中约占50%.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与资源危机下,实现住宅的低碳节能意义重大.探讨了低碳住宅的设计原则和实现途径,并结合国内外低碳住宅建设案例分析,证明住宅的低碳排放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低碳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球气候环境日益变暖和我国建筑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居高形势,该文提出低碳建筑将成为建筑界的永恒课题。对低碳建筑概念进行阐述,提出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设计和太阳能得热空间与温度梯度场房间设计的低碳建筑设计理念;剖析低碳建筑技术的利用,并试算三例住宅在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指出要实现整个寿命周期的低碳建筑,不仅只是实现建筑使用期间的低碳,还需要从材料的生产和建造、维护与更新、拆除和重新利用等这些方面充分考虑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建筑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建筑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建筑主题以及未来建筑的主导。建设绿色低碳住宅,对低碳节能技术不断创新,建立健全低碳建筑排放体系,打造出可循环利用的持续发展模式也成为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必选之路。本文就对当前我国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低碳住宅建筑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英国低碳建筑从崇尚自然的绿色精 神起始,跟随世界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发 展,引领低碳建筑实践,具有重视围护结构 保温、地域优势资源利用(如风能)、可持续 能源利用(太阳能)等特点,形成地域高技 术特色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可持续 住宅标准(CSH)的实施,低碳观念获得了全 面贯彻和常态化发展,英国低碳建筑对我国 当前建筑发展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揭示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说明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新能源技术应用、清洁技术应用、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低碳消费。并阐述了低碳城市在中国的实践。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从高碳城市模式向低碳城市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生活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荣  董留群 《建筑知识》2013,(12):125-125,127
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为例,从墙体、屋面、楼面、门窗及遮阳等方面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绿色住宅节能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针对不同阶段二氧化碳的排放现状,提出构建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住宅体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6)
随着我国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以及资源和能源耗费量的逐步增大,从而不断推动了低碳建筑的快速发展。使用低碳建筑,可根本解决能源资源的浪费及不合理应用等问题,有助于缓解当前的能源供给与社会经济矛盾等状况,并有助于加快经济的循环发展,同时确保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此外,低碳设计是其中的关键阶段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低碳建筑的内容及重要性,接着对建筑的低碳设计展开研究,从而促进低碳建筑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世界已进入低碳时代,本文根据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发展进程,探讨了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并通过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最新可持续住宅规范(低碳建筑)的对比和以沪上.生态家作为典型案例,对低碳经济时代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新理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绿色建筑低碳化的技术策略,为今后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低碳已经成为全球都在关注的热门词汇。在建筑领域,低碳建筑不仅在国际上逐渐成为主流,在中国地产业,低碳化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建设低碳建筑,投入不过增加5%,但能节省资源40%以上。中国民企低碳联盟秘书长孙保罗称:"在低碳建筑领域,我国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突破,达到了一定水平。推行低碳技术非常可行也非常必要。"低碳地产在行动中国的能源紧张形势十分严峻,住宅建筑能耗却占了全国能耗的32%。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建设》2011,(10):10-10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约占全世界每年新建建筑的40%。我国现有住宅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其中大多数是高能耗住宅,其能耗量是发达国家的3倍。据悉,我国每年新增近1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只有15%左右实现了低碳标准。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是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关键领域。从低碳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视角出发,分为设计、施工、运营及拆除 4 个阶段进行碳排放核算。构建了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体系,将低碳监管融入到全寿命周期过程;根据人员消耗、化石能源、电能等 3 种主要的碳排放因子,建立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的 CO 2 排放核算模型;在政府实施碳税政策背景下,基于作业成本法建立了 CO 2 排放成本核算框架,对住宅、商业建筑、工厂厂房、办公楼、会展中心、学校等 6种不同类型低碳建筑项目进行全寿命周期评价,并运用 0-1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分析了建筑投资商的项目组合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2.
《工程质量》2007,(8):62-63
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洪鸿 《建筑》2010,(7):30-33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一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事实上,绿色建筑、低碳建筑都是可持续建筑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包含低碳和绿色建筑,其关注的内容和着眼点更加广泛而完整。  相似文献   

14.
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丁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事实上,绿色建筑、低碳建筑都是可持续建筑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包含了低碳和绿色建筑,其关注的内容和着眼点更加广泛而完整.  相似文献   

15.
"低碳"是2009年底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主题,会上各国推出了各自的节能减排目标,中国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这意味着我国必须在社会的各个经济领域采取切实的节能措施,以达到预定的目标。目前,建筑能耗已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40%;而门窗能耗又占建筑能耗的45%-50%,门窗是引起建筑能源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在各个方面提高门窗的隔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文秀  兰焕明 《门窗》2013,(1):134+137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住房制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宅开发与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促使住宅建筑事业的高速兴起和多样化发展,与此同时基于新形势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节约型建筑为主的住宅设计理念不断涌现,为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提出了发展新方向。本文就如何在纷繁的住宅建筑形势下如何设计出能源节约型、环境宜人性且富有个性的住宅建筑工程。  相似文献   

17.
<正>2011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79.55亿吨,居世界第一。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准煤,也是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国内的呼声都要求中国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因此,我国为加速推进低碳经济,从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出发,努力构建低碳化发展新体系,并着重在能源、交通、建筑、农业、工业、服务和消费七个方面实现"低碳化"。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并且仍在不断增  相似文献   

18.
罗旭铭 《四川建材》2011,37(4):295-296,298
在能源和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是实现低碳建筑一个重要环节。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对现代住宅给排水节水节能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陈丙军  李滨 《四川建材》2011,37(5):16-17
建筑是人类心灵的栖息地,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活状态,随着全球对节能减排的一致关注,低碳成为当代生活不可逆转的潮流与趋势。建设绿色低碳住宅,实现低碳节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建全建筑低碳排放体系,并形成可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中国也是世界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是开发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本文论述我国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中外低碳建筑技术的实例对比,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论证我国完全实现低碳建筑技术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低碳技术的不成熟,原材料的高成本及房地产低碳环保行业意识的形成都还是低碳建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坚持有限总价是我国现阶段大规模发展低碳住宅的前提条件1.发展低碳住宅刻不容缓按人均占有量计算,我国是一个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按每单位GDP能耗计算,我国又是一个资源实际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