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媒体报导,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面临六大问题:一是高耗能产业快速增长。二是尽管人均能源消费量低,但能源消费总量很大。三是能源消费结构过度依赖煤炭。我国现在的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的40%。四是能源利用率低。虽然我国的GDP单位能耗在过去20年中下降了60%,但若按百万美元的能耗标准来比较.仍比日本高9倍。五是能源消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六是能源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工业节能标准发展的背景 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降低20%作为约束性指标实施。但是,我国节能重点领域在哪里,这是保障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目标关键性的问题,也是节能工作战略性的问题。只有正确地选择节能工作的重点领域,集中各种力量,采用正确的方式与步骤,我们才能实现“十一五”期间的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广西单位GDP能耗上升3.57%。万元GDP能耗为1.207吨标准煤(GDP按2005年价格计算,下同),同比上升3.57%,但  相似文献   

4.
方辉 《中国计量》2014,(2):34-35
正一、能源计量是实现科学节能的有效途径节能工作可以通过3种途径实现: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等低碳经济,降低单位GDP能耗;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关停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落后的高耗能生产能力,降低GDP能耗;三是提高能源利用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节能降耗,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相似文献   

5.
一、背景 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降低20%作为约束性指标实施。但是,我国节能重点领域在哪里,我国节能工作的主战场应设在那里,这是保障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目标的关键性的问题,也是节能工作的战略性的问题。只有正确地选择节能工作的主战场,集中各种力量,采用正确的方式与步骤,我们才能实现“十一五”期间的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实现了工业发展大踏步前进,快步进入了世界工业大国行列,更是凭借大规模的加工制造业一举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也成为了仅次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超过了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积累,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骄傲。但是,虽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工业发展仍存在较多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提供资料:以单位GDP能耗计算,每百万美元能耗,比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高2.2倍(03年为4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分别高2.3倍、4.5倍、8倍(03年为14倍)。为完成我国提出的绿色发展、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战略贡献出微薄的力量。本文主要通过讲解工业常用皮带输送机电耗综合节能分析,藉此文向广大的中国工业界传达出一个微弱的信息,希望我国的工业发展能够由大变强,最终立足于世界工业强国之列。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不同年代住宅小区能源消费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上海不同年代住宅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分别对20世纪80年代及2000年后两住宅小区的居住建筑概况、生活方式、对热环境的评价及能耗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后小区的能源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上世纪80年代小区,从人均能耗及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来说,前者分别为后者的1.609倍和0.815倍;采用SPSS软件对两个小区住宅能耗的影响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建筑面积和家庭人口数与总能耗密切相关,收入水平对总能耗也有很大影响。各因素对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总能耗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标准化》2011,(8):19-19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厦门年均GDP增长率为14.1%,单位GDP能耗降低12%,这一高一低两条增长曲线成为厦门“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低能耗、高增长科学发展之路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期,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因此,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便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科学院提出2020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为单位GDP能耗bL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相似文献   

10.
1绿色和数据中心 在过去两年中,数据中心能耗问题被高度关注。美国环保署(EPA)公布了一项数据:2000-2006年,美国数据中心能耗增加了一倍,其中2006年电能消耗占全国的1.5%。换言之,这相当于500万个美国家庭消耗的电量。更令人担忧的是,EPA报告指出,到2011年,数据中心能耗很可能翻一番。  相似文献   

11.
节能降耗是“十一五”期间一项全社会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201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当前,我们面对电力供应紧缺,限电严重的形势,当务之急是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深挖节电潜力,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降低原油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2.
王浩  侯素兰  董亮 《工业计量》2012,(Z2):41-43
随着建筑行业中对于建筑能耗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节能对于节约能源消耗具有重要的意义,减小建筑能耗,对降低GDP单位能耗具有重要的作用。降低建筑能耗的一个最有效的措施是在建筑材料中广泛采用绝热保温材料。实际上采用绝热保温材料降低  相似文献   

13.
胡娅 《流程工业》2013,(2):32-34
中国的单位产值能耗约为中等收入国家的2.5倍,工业发达国家的4倍,主要工业产品的单位能耗要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30%-90%。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为29%,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十二五”正式提出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实现节能量6.7亿t标准煤。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2006年万元GDP能耗为0.75tce,与1997年的1.79tce相比下降了58%,与2006年全国万元GDP能耗1.21tce水平相比,北京市的能源投入产出效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与目录世界平均GDP能耗水平相比,  相似文献   

15.
《制冷》2005,24(1):88-88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25日发布了我国首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布该规划是为了推动全社会开展节能降耗,缓解能源瓶颈制约,建设节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今后节能的四个目标:一是宏观节能量指标到2010年每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25吨标准煤,2020年每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54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16.
李骏 《中国科技博览》2012,(33):548-548
目前全世界都存在能源短缺,而我国又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等,我国人均资源和能源相对贫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而我国能源利用率又低,大约为30%(日本的能源利用率可达到57%)。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3倍,由此可见节能工作潜力很大。节能工作又关系到技术进步和缓解能需矛盾,是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全世界都存在能源短缺,而我国又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等,我国人均资源和能源相对贫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而我国能源利用率又低,大约为30%(日本的能源利用率可达到57%)。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3倍,由此可见节能工作潜力很大。节能工作又关系到技术进步和缓解能需矛盾,是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温阿妮 《中国计量》2010,(10):38-39
近5年来,通过当地政府、发改委、质监局、经贸局等职能部门的积极帮扶指导,重点耗能企业采取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科学规划、制度建设、节能挖潜、技术改造、严格管理、指标分析等一系列举措,使企业能耗指标大幅度下降,为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袁俊 《中国标准化》2005,(12):61-63
一、大力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经济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尽管经济高速增长,但它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是追求数量、规模和速度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创造一美元国民生产值所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们每万元GDP用水量是美国的10倍,日本的24倍。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了6倍,而自然资源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利用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至20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监测以来,就整体而…  相似文献   

20.
政经要闻     
《包装世界》2009,(7):10-12
日本首季GDP下降14.2% 6月11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修正值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并剔除物价变动后的实际GDP较上季度下降了3.81;,换算成年率后为下降14.臻。日本已连续4个季度遭遇GDP负增长。该数据再度表明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企业出口和设备投资双双下降,个人消费也陷入低迷,日本经济整体受到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