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实验推断重油组分平均分子结构后,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对重油组分密度和分子结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模型化合物正四十烷、1-十二烷基萘的密度模拟确定了分子模拟所适合的模拟参数和计算流程,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重油组分密度的模拟,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型化合物正四十烷、1-十二烷基萘的密度模拟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27%和0.26%,说明采用的模拟参数和计算流程适于密度模拟表征;在相同模拟条件下,可较为准确地获得重油组分的密度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约为2%~3%,说明所推断的重油组分平均分子结构是合理可靠的。分子模拟在密度表征的同时也可作为判断所推测平均分子结构合理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热分析方法在确定化合物组成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良 《广州化工》2001,29(1):32-34
以热分析方法确定硫酸氢氧化镁铝 [Al5Mg10 (OH) 3 1(SO4 ) 2 ·XH2 O]化合物组成为例 ,论述热分析方法在研究确定化合物组成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陈昌炽  钟桂云 《广东化工》2011,38(4):121-122
文章结合笔者近年来的工作总结了离子型有机锡化合物在分子结构上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以对离子型有机锡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州化工》2021,49(7)
本文综述了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配伍及相互作用的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质谱联用技术,对于一些光谱法不做过多叙述。本文目的在于对生物碱和黄芩类化合物的研究背景,分析方法以及两者配伍的相互作用做一总结,为研究者对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提供参考,方便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树堂  胡襄  赵志蓉  张军 《化学试剂》2002,24(5):290-291
用Lawesson试剂和它的一个类似物作配体与Co2(CO)8反应,合成两个六核钴原子簇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核磁共振和质谱表征,确定它们的化学组成,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一个簇合物的晶体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6.
周咪  黄锐雄  蔡慧华 《广东化工》2014,(12):135-136
挥发性羰基化合物是机动车尾气中主要成分之一,在大气化学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该研究介绍了机动车尾气挥发性羰基化合物的形成机理,综述了羰基化合物的检测、采集和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机动车尾气中羰基化合物检测分析方法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香精香料中芳香化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香精香料的前处理方法和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检测方法、定性方法,介绍了各方法的特点,并对香精香料中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瓜环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性质及应用。详细综述了:①瓜环化合物的主客体配位作用及其超分子结构;②瓜环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配位组装及超分子结构;③六元瓜环与过渡金属离子及镧系离子形成的超分子自组装结构。  相似文献   

9.
负离子电喷雾-傅里叶变化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Neg ESI FT-ICR MS)具有超高的分辨率,可用于分析重油中杂原子化合物的组成及分布.运用Neg ESI FT-ICR MS,研究委内瑞拉奥里常渣减黏裂化反应前后杂原子化合物,建立了分子组成的解析方法.结果表明,常渣中O_2类化合物的相对丰度最大,减黏产物中N_1类化合物的相对丰度最大.不同缩合度,质荷比小的O_2类化合物减黏裂化反应后显著增加.委内瑞拉常渣及其减黏产物中相对丰度最强的O_2类化合物均是双环环烷酸.减黏裂化反应使得O2类化合物发生了裂化反应,生成碳数更少、分子质量更小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裂解气相色谱(PY-GC)方法研究渣油中的大分子硫化物的裂解性能。首先对(PY-GC)的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可以反应渣油样品中硫化物组成和结构的裂解色谱图;通过标准物对比并结合文献对渣油裂解产物中硫化物的组成进行定性。研究发现,渣油高温裂解产物中的硫化物主要有:H2S、噻吩类、苯并噻吩类和二苯并噻吩类系列的化合物。根据模型化合物的裂解色谱分析结果,推测出渣油裂解产物中的H2S不仅来源于重油分子中硫醚类结构的裂解,而且与重油分子中噻吩、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类结构的裂解有关,而渣油裂解产物中的噻吩、BT和DBT系列化合物主要来自于重油中的大分子噻吩、BT和DBT类化合物的裂解。  相似文献   

11.
煤、重质油、生物质等重质有机质富含碳氢共价结构,其轻质化和定向化学品转化是加工利用的主要目标。热解是重质有机质加工过程中最直接、最基础的反应过程,挥发物作为重要的热解产物,其组成分布及在热解过程的演变规律解析是研究的关键和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重质有机质热解过程中挥发物的生成过程,总结了反应类型及产物组成随温度升高的阶段性变化,并以煤、油砂、油页岩、生物质、含油污泥、市政污泥以及废橡胶为例,对比了不同种类的重质有机质热解挥发物产出的异同。针对重质有机质挥发物逸出特性分析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质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逸出气体分析技术,举例说明了各方法在重质有机质有机结构解析、热解工艺条件优化、污染物控制、催化剂设计等研究上的应用,并且就现阶段热解过程逸出气体的定量分析方法和应用进行了概述。最后,本文还就重质有机质热解逸出气体分析技术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重质有机质的热解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工业飞速发展,这就导致了能源消耗量的逐年增加。非常规原油中的稠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储备能源,其合理高效的开采尤为重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稠油进行降黏处理对于提高稠油采收率及管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稠油降黏剂的开发也成为当前研究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稠油的致黏机理、各类降黏剂的合成方法及其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降黏剂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其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张文  龙军  任强  蔡新恒 《化工进展》2019,38(5):2158-2163
沥青质的聚集与其相行为、流动性、结焦、沉积等密切相关,是影响重油加工的关键。沥青质分子结构的高芳香性、高杂原子含量等特点,使其存在多个易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活性位点,是沥青质发生聚集的主要原因。描述沥青质聚集行为的模型主要有Yen-Mullins模型、超分子组装模型、类线性聚合模型以及溶解度模型等,本文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各种模型的特点。文中指出Yen-Mullins模型通过沥青质分子、纳米聚集体、团簇描述了沥青质聚集过程;超分子组装模型基于超分子化学,认为沥青质聚集是多种相互作用累积形成的超分子结构;类线性聚合模型和溶解度模型都是对沥青质聚集行为进行简化,主要用来预测沥青质的分子量和溶解行为。沥青质的分子结构是产生各种相互作用及聚集行为的基础,而现有的分离和表征主要是基于沥青质团聚体,因此高效分离和精确表征得到沥青质单分子结构是研究沥青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及聚集机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表征重油组分宏观尺寸的流体力学性质关联法,小角散射法以及电子显微镜成像法.流体力学性质关联法主要用来计算重油组分分子尺寸,而小角散射法和电子显微镜成像法则用来表征沥青质胶粒形态尺寸.在对上述各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认为沥青质胶粒尺寸、形状和分布的表征方法比较成熟;黏度.扩散系数联合法研究极稀溶液区重油组分的流体力学性质,是表征重油组分尤其是沥青质分子形态尺寸的-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宁  陈翔宇  夏淑倩 《精细化工》2021,38(5):882-888
稠油黏度高、密度大,给开采运输带来巨大的挑战.常用掺稀、加热、乳化等方式对稠油降黏,但各种技术均存在不足和限制.近年来,油溶性降黏剂因其降黏效率稳定、成本较低及操作简便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油溶性降黏剂大多是由降凝剂发展而来,主要包含3种基团——长链烷基、芳香环和极性基团.该文综述了油溶性稠油降黏剂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结构特点;分析了油溶性降黏剂中3种关键基团在降黏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前人在3种基团方向上的尝试;阐述了降黏机理及3种关键基团对降黏效果的影响;最后指出油溶性降黏剂的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针对稠油的重组分,探讨了催化氧化稠油降解反应体系中稠油黏度、平均分子量随反应时间、催化剂及氧化降解体系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各种条件下油层矿物在反应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MoO2)(acac)2]催化剂对稠油的氧化降黏是非常有效的,其催化降解反应与氧化剂、氢质子供体以及油层矿物有关.在[(MoO2)(acac)2]/t-BuOOH/H3PO4/油层矿物体系中,稠油沥青质降解率达到81%,稠油黏度由原始的117.2 Pa·s下降到55.8 Pa·s,下降率为52.4%,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下降了100.TLC-FID分析证明,稠油中的沥青质减少主要生成胶质、芳烃和饱和烃,这种理化性质的改变促进了稠油体系的稳定,对稠油开采、运输以及后处理工艺将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微藻水热液化生物油物理性质与测量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冀翔  王东  魏耀东 《化工进展》2016,35(1):98-104
微藻水热液化生物油由于性质较差,不能直接作为车载燃料使用,而作为原料油与现代石油炼制工艺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应用途径。本文综述了微藻水热液化生物油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黏度、酸性、热值与元素组成、沸程、平均分子量等信息,介绍了常用的测量方法与手段。简要回顾了微藻水热液化生物油的精制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精制方法及其效果。重点指出微藻水热液化生物油与重质原油和常减压渣油等劣质原料油相比,具有密度和黏度相近、酸值较高、氮氧元素含量较高、热值较低、重质组分和大分子含量较高等特点,加氢精制能够有效提升微藻水热液化生物油性质,但受反应器结焦、催化剂成本和氢气消耗等因素制约,至今未有突破性成果。  相似文献   

18.
于洋  刘琦  彭勃  吕静 《化工进展》2021,40(3):1574-1585
稠油因黏度高、流动性差,存在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的问题。沥青质等重组分含量高是造成稠油高黏度的主要原因。微生物通过降解重组分可降低稠油的平均分子量,从而降低稠油黏度。本文从沥青质的结构与组成出发,阐述了微生物对沥青质的降解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微生物降解沥青质研究与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微生物对沥青质的降解主要是通过将多环芳烃进行开环降解、将长链正构烷烃降解为短链、将杂环化合物进行开环除去杂原子三个方面。但因沥青质的分子量较大且组成有着不确定性,所筛选的微生物是否能够高效地降解储层中原油所含沥青质仍需进一步探究,因此高效沥青质降解菌株的筛选和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改造菌株应是未来工作的研究重点。此外,通过菌株的复配,利用菌株间的协同效应也可以达到更为高效降解沥青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Oil 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s have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petrochemical research due to their cleanliness and high efficiency. Considering the high viscosity and non-Newtonian fluid properties of Chenping heavy oil found in China, a series of new oil 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s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s and molecular weights were prepared by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using octadecyl acrylate, 2-allylphenol and N-methylolacrylamide as monomers. The viscosity reducer was applied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