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硫脲改性磁性壳聚糖微球对Hg2+,Cu2+和Ni2+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反相分散-化学交联的方法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MCS),并利用硫脲改性,得到改性磁性壳聚糖微球(TMCS)。考察接触时间、pH值、温度以及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TMCS吸附Hg^2+,Cu^2+和Ni^2+的影响。发现相同条件下,Hg^2+,Cu^2+和Ni^2+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依次增加,饱和吸附容量随pH值和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增高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利用拟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并分别采用Freundlich模型、Langmuir模型和Tempkin模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化学吸附为控制步骤,且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最好。在TMCS1.5g/L,金属离子初始浓度100mg/L,pH值5.0和吸附6h条件下,TMCS对Hg^2+,Cu^2+和Ni^2+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625.2,66.7和15.3mg/g。吸附金属离子的TMCS利用0.01mol/L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再生,金属离子脱附率高于85%。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提升天然硅藻土对水体中重金属的吸附性能,采用“煅烧-钙化-柱撑”三步法对天然硅藻土进行纯化改性,合成制备硅藻土基改性吸附剂(CMODE)。利用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设计优化CMODE吸附剂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对CMODE制备影响顺序为:煅烧温度(X1)>Ca2+浓度(X2)>OH-/Al3+比(X3),且在煅烧温度350℃、Ca2+浓度5%、柱化液OH-/Al3+比2.2的优化条件下,CMODE对Pb(II)吸附去除率预测值可达93.45%,验证试验得到Pb(II)去除率为92.83%,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仅为0.62%,说明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拟合良好,回归拟合得到的二次多项式模型能够有效预测CMODE吸附性能。CMODE对Pb(II)的吸附过程与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拟合良好,表明CMODE对Pb(II)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且CMODE对Pb(II)的吸附作用以静电吸引、离子交换和表面络合为主。  相似文献   

3.
利用油茶果壳制备了一种生物质炭微球,并且对其进行热改性后用于对水中结晶紫的吸附去除研究。BET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炭微球中有较多中孔结构,比表面积可达349.240m~2/g。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吸附动力学、溶液pH值的影响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结晶紫溶液的pH为8时其吸附效果最佳,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120min时油茶籽壳生物质炭微球对结晶紫的吸附可达到吸附平衡,且动力学拟合的结果显示其动力学吸附行为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数据较符合Langmuir模型(R20.96),在25℃下,热改性处理后的油茶籽壳生物质炭微球吸附结晶紫的最大吸附量达到了40.1mg/g。  相似文献   

4.
通过渗透沉积过程合成单分散的磁性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NH2)高分子微球,对其进行了SEM,FT-IR,XRD表征.并着重研究了磁性PGMA-NH2高分子微球对Cr(Ⅵ)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此磁性高分子微球对Cr(Ⅵ)有较高的吸附量,等温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在温度298.15 K,...  相似文献   

5.
淀粉微球吸附胭脂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型药物胭脂红为吸附质,考察淀粉微球的吸附动力学特性。分别采用5种常用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对不同吸附质初始质量浓度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淀粉微球对胭脂红的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然后通过考虑胭脂红初始质量浓度、体系温度和微球平均粒径对吸附的影响,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平衡吸附量与质量浓度、温度和平均粒径之间的综合吸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确定了影响淀粉微球吸附载药各种因素的主次关系,为研究淀粉微球的吸附载药作用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绿色环保的碱/尿素/水溶剂体系直接制备纤维素溶液共混聚乙烯亚胺(PEI),然后通过高压静电法制备再生纤维素微球,并与戊二醛交联固定化,制备了复合型吸附材料。借助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方程研究了改性纤维素微球对Pb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纤维素微球对Pb2+具有较好的吸附容量达到9.46mg/g,相比空白微球提高50%以上,并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7.
李巧云  贺艳 《无机盐工业》2022,54(12):113-118
以粉煤灰为原料,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碱激发剂,将二者按照优化配比(氧化钾与氧化铝物质的量比为1.5、水与氧化钠物质的量比为18)混合均匀后,采用悬浮固化法制备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微球,将微球用于吸附含铜废水中的铜(Ⅱ)。通过X射线衍射(XRD)仪、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仪、BT-99型水质分析仪对微球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吸附时间、微球用量、吸附温度、铜(Ⅱ)溶液pH、铜(Ⅱ)溶液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微球吸附铜(Ⅱ)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微球较粉煤灰原料具有更大的孔径和比表面积,具有更好的对铜(Ⅱ)的吸附效果,在最优条件下[微球用量为0.20 g、溶液pH为5、铜(Ⅱ)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溶液体积为100 mL、吸附温度为40℃、吸附时间为24 h]微球对铜(Ⅱ)的吸附量为45.62 mg/g、去除率达到91.46%,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8.
黄海霞  董海英 《广州化工》2014,(11):117-119,150
以柚皮为原料,制备了四种吸附剂,结果表明同一条件下柠檬酸修饰的柚皮吸附剂(SOP)对Pb2+的吸附效果最好,对SOP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吸附时间、Pb2+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规律,结果表明,SOP对铅离子的吸附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方程具有很好的拟合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改进工艺的Stober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及羟基化的二氧化硅微球。用SEM、XRD对合成的二氧化硅微球材料及羟基化后的形貌、结构和纯度进行表征。研究了改性后的材料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考察了羟基化的二氧化硅微球材料吸附铜离子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模型。电镜表征结果表明,合成出的材料粒径可控的羟基化二氧化硅微球。吸附铜的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羟基化的二氧化硅微球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吸附性能,羟基化的二氧化硅微球材料对铜的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将羟基化的二氧化硅微球材料用于净化废水中的铜,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艾莲  罗学刚  王昱豪  梅强 《化工学报》2014,65(4):1450-1461
以分别含有单一的U(Ⅵ)、Cu(Ⅱ)溶液以及U(Ⅵ)、Cu(Ⅱ)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系统探讨了pH值、吸附剂量、温度、时间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向日葵秸秆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从分配系数和分离因子角度对吸附选择性进行分析,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向日葵秸秆对U(Ⅵ)和Cu(Ⅱ)的吸附分别是自发的吸热和放热反应;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化学吸附为控速步骤;单离子体系下U(Ⅵ)和Cu(Ⅱ)的吸附等温线分别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复配体系下,当干扰Cu(Ⅱ)浓度≥60 mg·L-1时,U(Ⅵ) 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描述;而当干扰U(Ⅵ)浓度≥200 mg·L-1时,Cu(Ⅱ)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当溶液中同时存在U(Ⅵ)和Cu(Ⅱ)两种离子时,离子间存在竞争吸附,且向日葵秸秆对U(Ⅵ)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这与金属本身的特性有关。向日葵秸秆吸附前后的SEM、EDX和FT-IR图谱表明,吸附U(Ⅵ)和Cu(Ⅱ)的主要方式为络合和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11.
通过渗透沉积过程合成单分散的磁性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NH2)高分子微球,对其进行了SEM,FT-IR,XRD表征.并着重研究了磁性PGMA-NH2高分子微球对Cr(Ⅵ)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此磁性高分子微球对Cr(Ⅵ)有较高的吸附量,等温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在温度298.15K,pH=4.5时,吸附剂的饱和吸附容量为263.16mg/g.吸附量与废水中Cr(Ⅵ)的离子形式有关,pH=1.5时吸附效果最好,在15min内达到平衡.吸附以离子交换与静电引力为主,自发进行,焓变ΔH0=9.63kJ/mol.  相似文献   

12.
以海洋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sp.)菌粉作为廉价生物吸附剂,对阴离子染料刚果红进行脱色研究,考察了菌粉粒径、pH、转速和盐浓度对菌粉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粉粒径越小越有利于菌粉对刚果红的吸附,在pH为3.0、转速180 r/min的条件下菌丝球脱色效果较好,当NaCl的含量较低时(质量浓度<20g/L),NaCl的加入会对染料吸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菌丝球吸附刚果红的吸附等温线数据可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进行拟合,其中Langmuir模型能够更好的描述菌丝球的吸附行为,刚果红的最大吸附量为185.2mg/g。准2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吸附动力学数据,颗粒内扩散是菌粉吸附刚果红的主要限速步骤。  相似文献   

13.
通过链转移自由基聚合和端基置换反应得到苯乙烯封端的具有亲水基团的大分子单体聚N-乙烯基乙酰胺(PNVA),与疏水性苯乙烯进行分散共聚,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聚乙烯酰胺接枝聚苯乙烯(PNVA-g-PSt)纳米微球,在酸性条件下使其水解得到聚乙烯胺接枝聚苯乙烯(PVAm-g-PSt)微球,与对甲基偶氮羧反应,得到表面带有功能基的PVAm-g-PSt微球,并考察功能化聚合物微球对Pb2+的吸附动力学、吸附机理,探讨p 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发现在较低浓度范围内,对Pb2+的吸附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4.
以β-环糊精(β-CD)为原料,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法得到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微球,探讨了水溶液中β-CDP微球对对硝基苯酚(p-NP)吸附的动力学、热力学特性及其机理,绘制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β-CDP微球对p-NP的吸附2 h后基本达到平衡,且与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都有较好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5、0.9998;在298 K、318 K和338 K温度下符合Langmiu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吸附焓变(ΔH)、熵变(ΔS)和吉布斯函变(ΔG)均为负值,吸附是焓推动作用,自发且过程放热。  相似文献   

15.
邓文婷  余丽丽  马敏  杨广德 《应用化工》2013,42(7):1271-1274
以β-环糊精(β-CD)为原料,环氧氯丙烷(ECH)作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β-环糊精聚合物微球(β-CDPM)。研究了水溶液中β-CDPM对1,4-对苯二酚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β-CDPM对1,4-对苯二酚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 h,其吸附行为与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都有较好拟合,相关系数为0.906 4和0.983 16。在30,40,50℃下吸附等温线符合弗朗德里希方程,且在不同温度下拟合得到的1/n分别为:0.925 02,1.009 39和0.974 48,基本上都小于1,属优惠吸附;随时间的延长,脱附量不断增大,72 h后基本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累托石、腐殖酸、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和氯化钙等材料制备微球状吸附剂去除水中多环芳烃蒽。考察了微球用量、蒽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采用Freundlich、Langmuir模式对等温吸附规律作了数学模拟,对吸附动力学及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该研究条件下,微球用量、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水中蒽的吸附效果有显著性影响。最优吸附条件为:微球用量=5 g/50 mL,初始浓度=10 mg/L,吸附时间=14 h。累托石/腐殖酸微球对水中蒽的等温吸附规律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式和双常数方程较好地模拟。吸附是靠微球与蒽的分子间作用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分别用3-氨基-1,2-丙二醇(3-APD)和2-氨基-1,3-丙二醇(2-APD)对多孔氯甲基聚苯乙烯树脂(CMPS)进行修饰,制备得到含邻、间位二羟基官能团的硼螯合树脂:PS-3-APD和PS-2-APD。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元素分析仪(EA)、压汞仪(MIP)和激光粒度仪(LPS)对材料进行表征,确认功能单体成功接枝于氯球上。对两种树脂进行了静态提硼性能研究,分别考察了原料液pH、初始硼酸浓度、外来金属离子对硼酸吸附量的影响,当溶液pH为9.15~9.20时,两种树脂对硼酸吸附量最大;溶液中Na+、Mg2+、Ca2+的存在会一定程度削弱树脂对硼酸吸附性能。吸附动力学表明其吸附速率较快,且均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Freundlich相比,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模型,拟合得到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730mmol/g和0.868mmol/g。本文对未来新型硼螯合树脂的开发及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对活性炭微球吸附肌酐的行为进行研究,以探讨其治疗尿毒症等疾病的可能性。在不同吸附时间、不同pH环境以及不同浓度等条件下,测定自制活性炭微球对肌酐的吸附量,根据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对吸附等温线数据进行处理,检验实验数据与方程的吻合度,确定方程参数。吸附在三小时内达到平衡,pH在2~10范围有减少趋势但无有意义相差,平衡吸附量随肌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等温线的数据与Langmuir方程吻合。活性炭微球对肌酐的吸附属L型吸附,说明该吸附为微孔填充机制,在稀溶液中属单分子层吸附。另外,此样品如用于体内,胃肠道的酸碱性对其吸附性能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9.
邓文婷  余丽丽  马敏  杨广德 《应用化工》2013,42(9):1662-1666,1671
研究了以β-环糊精(β-CD)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的β-环糊精聚合物微球(β-CDPM)对α-萘酚和3,5-二硝基水杨酸的吸附行为和脱附行为,分析了其动力学特征,绘制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β-CDPM对α-萘酚和3,5-二硝基水杨酸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 h,对两种有机物的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都有较好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 77和0.999 37;0.969 23和0.998 95。在30,40,50℃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k方程,且在不同温度下拟合得到的1/n分别为:1.258 58,1.047 46和0.896 24;0.513 05,0.981 95和0.724 67基本上都<1,属优惠吸附;随时间的延长,脱附量不断增大,且在72 h后基本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20.
以腐植酸和壳聚糖为原料,通过固相交联法制备磺化腐植酸-壳聚糖交联共聚物(SHACTS),对Pb (Ⅱ)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考察吸附过程中pH值、吸附时间、SHA-CTS投加量对水中Pb(Ⅱ)的去除率和吸附量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SHA-CT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5℃时,在初始浓度为20 mg/L、pH值为5的50 mL Pb(Ⅱ)溶液中加入SHA-CTS 50 mg,SHA-CTS对Pb(Ⅱ)的去除率达到100%。SHA-CTS对Pb(Ⅱ)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属于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多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量为90.09 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