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2.
采用柱浸方法研究无氨浸矿剂硫酸镁浸出离子型稀土矿,考察了浸矿过程中H2O、REO、Mg2+、SO2-4走向。结果表明,每千克稀土原矿吸水量约为344mL,稀土元素浸出率在99%以上,全过程损失率仅为0.045%,有0.24%的镁离子残留于矿体中,浸出液中镁离子总量增加4.7%,平衡率为98.76%,硫酸根总体升高0.52%。硫酸镁作为浸取剂,杂质Fe、Si的浸出率分别由硫酸铵浸矿时的0.435%、0.703%降低到0.03%、0.13%,杂质Al的浸出率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中反吸附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中的反吸附问题,开展了室内与现场试验,探讨了反存在反吸附现象的机理与原因,提出了范范原地浸矿出现反吸附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出工艺现有氨氮污染问题,考察镁盐、铝盐等非铵浸出剂对稀土浸出过程的影响。以赣州稀土矿样为研究对象,选择硫酸镁与硫酸铵通过柱浸的方式进行对比试验,同时考察铝盐与铵盐、镁盐联合浸出效果的影响,测定浸出液成分,分析不同浸出剂浸出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质量分数的硫酸铵和硫酸镁浸出效率相当,硫酸铵可达91.37%,硫酸镁可达89.22%;添加铝盐后的稀土浸出率仅76%左右,铝盐的添加不能促进稀土浸出效率的提升;铵盐柱浸顶水洗涤后铵根离子可降低至76 mg/L,镁盐柱浸顶水洗涤后镁离子可降低至27 mg/L,镁离子比铵根离子更容易洗涤去除。硫酸镁作为浸出剂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离子型稀土矿山氨氮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原地浸矿新工艺及池浸工艺生产稀土的不同环境影响,进行了龙南、寻乌两试验矿块的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指出原地浸矿新工艺对水、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甚小。经测算,原地浸矿新工艺的环境代价为每吨氧化稀土产品可创效益3300-3800元,从环境经济效益角度,提出原地浸矿工艺的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很多行业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对我国矿产资源而言就面临极大挑战,要想获取更多的矿产资源就必须提升采矿效率,同时还要更低成本的对矿床进行开采。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已经研发很多采矿技术,其中使用离子型稀土浸矿技术能够有效对矿体进行开采,在浸矿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化学的平衡反应,以此实现采矿目的。然而在浸矿过程中浸出剂的浓度、流速、温度、固液比以及PH值都是影响浸矿效率的重要因素,而就实验统计发现浸矿剂的硫酸溶液浓度固液比为1:1,PH在4.5,流速为三毫升每分钟时稀土的浸出效果相对较好,浸出率高达80%左右,以下主要通过试验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离子型稀土矿控速淋浸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液固比大,浸出液稀土浓度低,浸出率低,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的状况,利用矿石结构疏松,稀土呈阳离子状态吸附在铝硅酸盐类粘土矿物上的特点,通过科学布液和加液的控速淋浸装置,将浸出剂均匀分散在矿石上,强化浸出过程,使离子相稀土得到有效浸出。 相似文献
8.
对离子型稀土矿进行原地浸矿模拟试验,研究了浸出剂类型、浸出剂浓度、浸出剂pH值、浸出剂流速、固液比和温度等因素对RE、Al浸出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以硫酸铵为浸出剂,在硫酸铵浓度为2%、pH值为4.50、流速为10 mL/min,固液比为1∶0.66,室温浸出的条件下,RE、Al的平均浸出率分别为94.56%、45.1...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南方地区某离子型稀土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搅拌浸出和柱浸的方式,研究不同条件下矿样中稀土及杂质元素的浸出情况,为离子型稀土矿产资源的绿色高效开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浸出液固比对离子相稀土浸出率影响较大,浸出时间影响较小,离子相稀土浸出过程时间短,反应迅速;柱浸过程中离子相稀土流出速率最快,达到平衡时间短,杂质元素前期浸出浓度高,后续拖尾严重;离子相稀土浸出率随着样品深度的增加不断降低,符合南方离子型稀土成矿规律;硫酸铵浸出过程中铵根离子损失量较大,最低损失率超过11.31%,硫酸根不参与金属离子的交换反应过程,回收率最高可达99.22%。 相似文献
10.
11.
12.
含金褐铁矿直接堆浸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吴家金矿含金褐铁矿石进行直接堆浸试验,取得较好指标(金浸出率达到75%)作了简要论述,并探讨了制粒堆浸失败的原因和多雨季节堆浸过程应注意的事项,为该地区泥质氧化矿石(铁帽型金矿)直接堆浸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The magnesium sulfate(MgSO4)-ascorbic acid(Vc) compound leaching technique can extract rare earth elements(REEs) existing in ion-exchangeable phase and colloidal phase from ion-adso rption type rare earth ore through the synergy effect of coordination and reduction,but its reac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remain unclear.In this paper,the coordination-reduction leaching mechanism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eaching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which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相似文献
14.
选择原地浸矿过程中表层滑坡频发矿区,现场测试2个矿块的稀土矿层入渗过程,采用4种常用入渗模型拟合入渗过程.结果表明:整个入渗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0~45 min为入渗率急剧变化阶段,45~125 min为入渗率缓慢变化阶段和125 min之后逐渐达到稳渗阶段;用Kostiakov模型拟合的效果好于其他3种模型,矿块1初始入渗率平均为0.113 cm/min,稳定入渗率为0.063 cm/min,矿块2初始入渗率平均为0.162 cm/min,稳定入渗率为0.101 cm/min;入渗率随砂砾含量增大而增大,随黏粒含量增大而减小,与矿层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试验矿区渗透系数随深度增加快速减小,注液强度过大而远超渗透系数时,造成表层矿层溶液无法及时下渗,边坡安全系数减小,易引发表层滑坡.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铜锌混合矿加压浸出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氧分压、酸度、温度、反应时间、添加剂等因素对铜锌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氧分压0.4MPa、酸度240g/L、温度140℃、浸出时间150min、添加剂用量0.10%-0.22%的条件下浸出,铜、锌的浸出率均可达97%。 相似文献
16.
由于南方离子型稀土在开采中使用大量铵盐作为浸矿剂,导致矿区土壤中氮化物含量严重超标,附近水体严重污染.通过建立土柱实验模型,测定不同时期不同深度稀土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的含量,研究了稀土土壤中氮化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淋洗水量条件下,表层稀土土壤中铵态氮和总氮含量降低明显,而硝态氮含量变化不明显,但深层土壤中铵态氮和总氮含量低且基本保持不变,硝态氮含量也没有明显变化.表明铵根离子的淋失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形式.研究结果为有效控制南方尤其是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土壤及水体氮化物污染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取过程中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取过程中的浸取水动力学、原地浸出渗流规律、浸取稀土动力学、浸取铝动力学、浸取传质浸取过程选择性等基础理论现状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指出了目前浸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特别指出应在浸铝浸取动力学过程研究、浸取过程强化研究、堆浸、原地浸出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铜锌混合矿加压浸出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氧分压、酸度、温度、反应时间、添加剂等因素对铜锌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氧分压0.4MPa、酸度240g/L、温度140℃、浸出时间150min、添加剂用量0.10% ̄0.22%的条件下浸出,铜、锌的浸出率均可达97%。 相似文献
19.
难选金矿石的细菌浸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呈细粒浸染状嵌布的含砷、含铜难选金矿石进行了细菌脱砷、脱硫、脱铜的试验研究。生物浸渣由氰化或硫脲浸出,金的浸出率达87%以上。研究了影响细菌生长、浸出的各种有关因素及由此引起的金属溶解现象,为细菌浸出在工业上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