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南部一个重要的早白垩世伸展断陷,受早期伸展作用和后期张扭作用的影响,走滑断层非常发育。利用地震剖面、时间切片等资料,首先分析了贝尔凹陷走滑断层的典型构造特征,由此识别出3组主要的走滑断层。然后探讨了贝尔凹陷走滑断层的成因机制,认为其发育受到早期基底伸展断层和后期张扭应力场的双重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贝尔凹陷北部纯剪旋转、中南部单剪非旋转的走滑断层发育模式,即贝尔凹陷北部霍多莫尔地区发生岩石纯剪切变形,发育北东向和北北西向的共轭走滑断层,形成走滑旋转构造,而贝尔凹陷中南部的苏德尔特地区和敖脑海地区则发生岩石简单剪切变形,发育北东东向走滑断层。贝尔凹陷走滑断层可以提供有效圈闭并改善储层物性,有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2.
晚白垩世反转构造在酒泉盆地广泛分布,这一期反转构造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应用变形定量分析和构造建模方法对酒泉盆地晚白垩世的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酒泉盆地晚白垩世反转构造的几何形态主要表现为反转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的组合。晚白垩世的反转断层是在先存正断层的基础上发育,反转构造的样式与先存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及其晚白垩世应力场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褶皱枢纽与早期NE方向的断层平行,反映了NW—SE向的挤压应力。通过对酒泉盆地四个凹陷的反转断层的反转率计算,得出青西凹陷、花海—石大凹陷、营尔凹陷和马营凹陷的断层反转率分别为:0.39、0.29、0.38、0.32,反转率大小相近,平均为0.34,属于中等—强烈程度的反转。  相似文献   

3.
利用二、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成果,对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的构造层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不整合界面、构造发育特征及地层组合情况,将研究区沉积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层,经历了晚侏罗世断陷发育阶段、早白垩世断陷发育阶段、早白垩世断坳发育阶段、晚白垩世坳陷发育阶段4个阶段.不同构造层构造特征不同:中—上侏罗统构造层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形成箕状结构火山岩断陷;下白垩统构造层以伸展构造样式和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形成箕状结构断陷;上白垩统构造层以反转构造样式为主.该研究结果对明确红旗凹陷地质结构及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 ,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 ,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 90 %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 ,储盖组合条件较好 ,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5.
二连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晚侏罗—早白垩世的裂陷作用和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和晚白垩世末的反转作用。可以识别出压性、压扭性等反转构造。盆地的裂陷期是生油岩主要发育期,而反转作用期形成的各种叠加构造圈闭则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6.
重点探讨了对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反转构造的类型识别、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从腾二段沉积期开始,巴音都兰凹陷结构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中洼由原来盆地的沉降中心演变成了包楞构造带低凸起和巴一号构造带次级沉降中心,并使整个巴音都兰凹陷的沉降中心分别向北洼和南洼的中部迁移。走滑牵引型反转构造经历了由走滑伸展断层牵引非强硬盖层形成反转背斜褶皱和背斜脊部断裂-塌落形成负花状构造两个演化阶段,是较长时间持续应力作用的结果;而基底隆升型反转构造是深部异常体上涌导致的局部构造隆升现象,为突发性的短时事件。基底隆升型反转构造对于提高古地温梯度和降低生油门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走滑牵引型反转构造对于储层改善、圈闭形成以及油气运移和浅部聚集成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对于正确认识二连盆地乃至我国东部盆地群在早白垩世发育的反转构造的成因类型、动力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二连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连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晚侏罗-早白垩世的裂陷作用和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和晚白垩世末的反转作用,可以识别出压性,压扭性等反转构造,盆地的裂陷期是生油岩主要发育期,而反转作用期形成的各种叠加构造圈闭则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发育。农安、四家子等反转构造资料表明,松辽盆地南部的正反转构造有利油气聚集成藏:反转构造邻近生油凹陷;构造反转改良储层物性;构造反转增加油气聚集场所;构造反转促进油气运移。构造反转与油气运移时间匹配良好,则可形成有利的油气圈闭。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小合隆构造、颜家屯构造是有利的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9.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90%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储盖组合条件较好,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0.
伸展构造体系中反转构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反转构造作为盆地中的重要构造类型以及它对油气的聚集作用,已成为石油地质界广泛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反转构造是一种良好的油气生成、运移和存储的空间组合,是控制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构造类型.本文在综述反转构造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对伸展盆地反转构造概念及样式、反转构造识别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东部伸展含油气盆地中寻找与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藏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周勇水  李红磊  史大海  陈帆 《石油学报》2021,42(8):1026-1038
基于对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上古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评价,分析了盆地内各凹陷的油气来源和富集规律。盆地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暗色泥岩整体已达到过成熟阶段,中生界凹陷内已发生浅变质—变质作用,油气保存条件较差,油气资源和勘探潜力小;中—下侏罗统发育一套煤系烃源岩,在盆地腹部及南部凹陷中已达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生烃潜力;白垩系巴音戈壁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类型较好,是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层系,且油源对比结果证实,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均来源于该套烃源岩。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油气成藏过程可划分为早白垩世晚期油气成藏和早白垩世末期调整改造2个阶段,油气的富集主要受巴音戈壁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晚期构造活动强度共同控制。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腹部是其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区,中西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中东部的油气成藏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边界条件、基底性质、构造运动、不整合面、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基础上,认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两个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可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坳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坳陷—挤压隆升阶段、古新世(路乐河期)—中新世早期(上油砂山期)整体挤压坳陷与柴西局部拉分弱断陷阶段和中新世晚期(狮子沟期)—第四纪挤压反转阶段。盆地的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圈闭的形成、油气运移与成藏以及油气的保存,进而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柴达木盆地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下扬子区在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第三纪时期,发生了以特提斯洋与太平洋板块联合作用所导致的3期变格构造运动。一方面极大地使下扬子区古生代盆地发生了基底拆离式递进变形改造;另一方面又在下扬子区形成了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的前渊盆地,以及由大型断裂带的平移走滑构造所形成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拉分盆地,呈“多米诺式”排列的上白垩统—第三系半地堑盆地则是岩石圈伸展拆离构造所形成的拉张盆地。3期变格运动促使了油气的形成与再分配聚集。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中部(川中地区)的走滑断裂与多层系油气聚集关系密切。系统阐述走滑断裂的性质、特征、分布规律、成因与演化机制对于深化川中地区断裂系统控藏与控富集研究,以及完善四川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川中地区下—中三叠统膏盐岩层内部识别出深层走滑断裂的伴生构造,以及导致上震旦统灯影组台缘错动的走滑断裂行迹。研究表明,深层走滑断裂与其伴生构造之间存在2种组合关系,据此识别出6条主干左行走滑断裂带。通过分析代表性生长构造的局部构造活动(LSA)沉降量变化,将川中地区的断裂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1晚震旦世同沉积断裂阶段;2早奥陶世—早二叠世右行走滑阶段;3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伸展走滑断裂阶段;4中—晚三叠世走滑活动沉寂阶段;5中侏罗世至今左行走滑阶段。走滑断裂是控制川中地区多层系立体差异化成藏的关键因素。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伸展走滑断裂阶段,安岳裂陷槽内筇竹寺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高峰,原油沿灯影组台缘及NWW向断裂带充注成藏;在中侏罗世至今左行走滑阶段,特别是晚白垩世以来,深层走滑活动在下—中三叠统膏盐岩层及上覆地层内形成伴生构造,控制了浅层陆相致密油气的分布,同时派生出的NE向伸展破裂则造成深层原油裂解气垂向运移至龙王庙组,甚至在栖霞组、茅口组聚集成藏,形成"上富下贫"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油气运聚史模拟是盆地诸史模拟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内容之一。油气在输导层中运移聚集的路径受控于输导层顶面的三维几何形态。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栅格数据结构为基础,按照油气运移的机理,开展了基于GIS支持下的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运移路径的三维模拟研究,构建了基于GIS的油气运移路径模拟算法,并提出了相应的模拟流程,成功地模拟出了该盆地深层天然气的运移路径,有效揭示了该盆地晚白垩世天然气主运移期天然气的运聚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该盆地晚白垩世天然气的主运移期,与生气凹陷毗邻的构造及位于生气凹陷北部和南部的构造均处于天然气运移路径上,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而其他构造则大多位于天然气运移路径之外,基本上没有天然气的聚集。这一研究结论与现有的勘探实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变质核杂岩带是一类重要的地质现象。通过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的解剖,发现了松辽盆地下白垩统变质核杂岩带的存在。该变质核杂岩由深变质的核部、韧性流变的中间层与不变质的盖层组成,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研究认为该变质核杂岩的隆升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营城期,是营城期同构造岩浆的强烈侵位与区域伸展作用的共同产物;其形成机制可能是晚侏罗世造山运动结束后,由于早白垩世开始的造山带伸展垮塌及山根拆沉作用引发的地壳减薄与岩浆活动及区域性的大规模伸展拆离作用,形成了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断陷群与变质核杂岩带。根据其对所在地质构造带油气成藏的影响分析,认为它对龙凤山油气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是一类重要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7.
锦州南潜山油田和渤中19-6潜山大气田的发现揭示出渤海海域深层潜山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是,该区复杂多样的潜山结构导致潜山分类方案繁多,制约了对渤海海域潜山类型及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为此,基于该区已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渤海海域潜山地层结构和断裂分布特征,明确潜山构造特征和潜山演化动力力学机制,讨论潜山分类方案,进而评价潜山带的油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中生代以来的历次构造运动奠定了渤海海域潜山构造的发育基础,侏罗纪—白垩纪的燕山运动主导了潜山内幕构造样式和外部形态的形成,新生代以来的晚期断陷走滑活动对潜山具有加强及定型作用;(2)渤海海域前古近系构造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太古界—元古界构造层、古生界构造层和中生界构造层;(3)潜山构造样式可划分为挤压褶皱、伸展断裂、走滑、反转、底辟等5种类型;(4)渤海海域潜山具有多成因、多结构、多岩性、多形态的复杂特征,依据潜山的"成因—结构"分类原则将其划分为2大类7小类,其中侵蚀残丘型潜山和拉张断垒型潜山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结论认为,渤中低凸起PL7-1中生界潜山与辽西凸起SZ36-1潜山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辽西凸起南端、渤海海域西部的沙垒田凸起西侧—歧口凹陷和渤中凹陷西南缓坡带是有利的潜山油气成藏区。  相似文献   

18.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Levant region, using geophysical, well and surface data, has elucidated the tectonic regime which preceded the Late Cretaceous tectonic inversion in the Levant region. A tectonic mosaic existed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the Paleozoic and Mesozoic, and was made up of NE-trending grabens (e.g. the Pleshet, Judea and Galilee grabens) and their neighbouring horsts, and a number of NW-trending blocks. These tectonic elements were bounded by regional faults.
The grabens were formed in three known phases: pre-Upper Permian: Early to Middle Triassic; and Early to Middle Jurassic. Formation of each graben resulted in a depositional sag basin centered above the graben and extending beyond its boundaries.
Two types of inversion were active—inversion of regional tilts, and inversion of vertical tectonic movements. Examples of regional tilts are the SE landward Middle Triassic Anisian sedimentary wedge. and the NW basinward wedge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Berriasian to middle Aptian) sequence. A vertical inversion occurred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Paleozoic-Mesozoic grabens became raised blocks, whereas the horsts turned into depressed areas, in which synclinal sediments, rich in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ed in asymmetrical fault-fold sag basins. These events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intraplate stresses, and are related to major global orogenies.
The grabens, the sag basins, and also the argillaceous parts of the basinward sedimentary wedges, are considered to be sit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ommercial and sub-commerci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abundant oil and gas shows,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source rocks. Traps of various forms are widely available; in the horsts, in the grabens, in the sedimentary wedges, and in the sedimentary sag basins.  相似文献   

19.
花海凹陷是一个小型的中新生代沉积断陷,其油气成藏条件在中小型盆地中具有代表性。含油气系统地质要素分析表明,花海凹陷南部沉积中心白垩系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和封盖条件,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凹陷边缘则缺乏生油和保存条件。从各成藏要素的时间配置关系来看,早白垩世后期是凹陷中心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时期,以近距离小规模聚集为主;第三纪油气受构造影响再次运聚成藏和局部调整。分析认为该凹陷勘探潜力较小,建议该凹陷立足于寻找小型油藏,以位于生烃中心的中央断裂构造带为主要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