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城岩溶盆地地面塌陷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水城盆地不同地质条件 ,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表塌陷实例的分析 ,总结了该地区地表塌陷的形成规律、形成机制 ,提出了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造成的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矿区岩溶塌陷工程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覆盖型岩溶区,矿山开采过程中疏排地下水可能导致岩溶地面塌陷。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阐述了矿区岩溶塌陷形成机理,针对矿区岩溶塌陷成因类型,指出其对应的致灾主因素;分析并探讨了矿区岩溶塌陷工程治理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与适用性;强调了矿区岩溶塌陷工程治理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指出治理工程宜针对岩溶塌陷致灾主控因素施治,并考虑系统平衡及动态平衡,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深圳某建设场地内的岩溶发育情况,模拟出了场地基岩面及溶蚀深槽分布,对勘察期间形成的岩溶地面塌陷灾害进行了成因分析,通过工程类比法,对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的岩溶塌陷和土洞塌陷地质灾害,以及可能遭受的岩溶突水地质灾害进行了危险性预测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归纳和分类了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必备条件、诱发因素和致塌机制。针对广州某盾构施工岩溶场地地面连续两次塌陷事故,梳理工程场地条件及塌陷过程,结合现场情况对首次塌陷、局部地面冒浆及二次塌陷进行了定性的机理分析。并使用有限元软件Plaxis2D建立了事故现场的概化模型,土层选用能更好计算地基变形的硬化土模型,进行了施工开挖、环境变化等全过程的分步数值模拟,基本复原了事故过程,验证了机理分析。分析表明,多种诱因、多种形成机制的综合叠加导致了最终的地面塌陷,水动力条件变化可能是主要因素。工程施工中,需结合现场情况,综合考虑防护措施以降低地面塌陷风险。  相似文献   

5.
隧道地表塌陷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春兰  璩继立 《山西建筑》2009,35(28):290-291
以地铁隧道塌陷的三起典型事故为例,阐述了地铁隧道在盾构施工中存在的危险性、造成的危害以及影响,详细分析了可能造成塌陷事故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了事故处理的办法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防控地表塌陷特别是海床塌陷是浅埋暗挖海底隧道施工的关键问题之一,一旦发生海床塌陷,海水可能大量涌入隧道,将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明确地表塌陷的发生机制、诱发因素和相应的控制措施是浅埋暗挖隧道包括海底隧道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以深圳地铁一隧道施工引起的两次地表塌陷事故为工程背景,根据普氏平衡拱理论,对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地表塌陷的发生机制,并结合地层条件和施工情况给出了诱发地表塌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控制技术,并在隧道后续施工中得到应用,取得了理想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严格按照浅埋暗挖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进行隧道施工,可以有效地避免地表塌陷事故的发生。研究成果对浅埋暗挖城市地铁隧道和海底隧道等类似工程施工预防地表塌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勇  张旭东 《施工技术》2003,32(1):35-36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孔壁塌陷、扩径、钢筋笼上浮、桩身夹泥及断桩等事故。本文就上述质量事故进行探讨、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钻孔灌注桩的工程质量。1 孔壁塌陷、扩径现象的防治钻孔灌注桩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冒出气泡,或孔内泥浆突然漏失,即是孔壁塌陷的迹象。孔壁塌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也可能是因为护筒周围未用粘土填封密实,以及护筒内水位不高。发生孔壁塌陷时,首先要保持孔内水位,并适当加大泥浆密度以稳孔护壁。如果孔壁塌陷严重,应立即回填粘土,待孔壁稳定后再…  相似文献   

8.
以程潮铁矿西区为例,依据地质调查分析与地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成果,结合采空区顶板崩落钻孔监测和崩落区高密度电法勘探等手段,分析程潮铁矿西区顶板崩落特征和在2006年采矿初期地表塌陷机制,探讨地面塌陷以后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顶板崩落呈间断的、不连续的特点,当顶板崩落传递到石膏岩时,石膏岩呈整体向下垮落的特点;石膏岩作为岩溶地下水隔水层的存在,对采矿初期地表塌陷起重要作用;电法探测的结果表明,采矿初期阶段地表塌陷不是由于顶板崩落传递到地表引起,塌陷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岩溶中的地下水迅速排泄引起的岩溶塌陷;这种塌陷机制作用下地表塌陷的位置有可能是在采空区正上方,也可能在采空区边缘;塌陷发生以后,地表变形呈漏斗状不断向外扩展,测点加速时间与地下采矿推进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地下采矿引起的岩层扰动已经传递到地表,地表变形受地下采矿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娄霜 《安徽建筑》2013,(6):102-103
文章简要介绍了岩溶塌陷的概念、原因以及塌陷类型,根据岩溶塌陷案例统计,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分析了我国岩溶塌陷分布特征,提出城市岩溶塌陷的处置方案。  相似文献   

10.
Zuo Wenzhe 《工程勘察》2008,(8):29-32,74
岩溶塌陷已成为北方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唐山市北部低山丘陵区近年来的岩溶塌陷呈逐年加剧趋势,给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带来威胁.本文以刘备寨村岩溶塌陷作为唐山市北部低山区岩溶塌陷特点的典型实例,在分析该村岩溶塌陷形成的地质、地形条件和岩溶塌陷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对岩溶塌陷的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强度开采岩溶地下水是本区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而在盖层厚度较薄的基岩与第四系交汇处,塌陷与降雨也有直接关系.针对本区塌陷灾害的分布规律,提出了本区岩溶塌陷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 and geological hazard in the eastern area of Chenchao iron mine are presented. The anal ysis i s made on the reas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hazard. The forming process of ground collapse is described and a point is proposed that the drainage may cause the collapse.  相似文献   

12.
以长沙市岳麓区军营村岩溶塌陷区为例,根据现场岩溶塌陷灾害调查、水文地质调查以及测绘工作,对该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塌陷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该岩溶塌陷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为塌陷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赵传杰  张浩然  周琪龙 《山西建筑》2009,35(28):116-117
介绍了平原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灾害、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等,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当前平原地区城市常见地质灾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其风险性评估的方法,为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4.
苏小琴  朱静  凌昊平 《山西建筑》2008,34(4):123-124
在对泸定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进行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地质灾害进行了以乡为单位的危险性评价,以探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树志  祝介旺  贾斌 《矿产勘查》2018,9(5):1005-1014
文章依据天津蓟县大兴峪北矿区废弃灰岩矿工程勘查实际工作经验,对石灰岩矿区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为今后废弃石灰岩矿矿区地质灾害勘查及破坏模式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高星 《山西建筑》2014,(18):95-96
分析了地下水环境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并从溶岩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制定了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为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田青 《山西建筑》2014,(36):59-60
通过介绍临汾市曲沃县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探讨,包括崩塌、塌陷、地裂缝等,并对各灾害的分布、规模、发育特征、致灾程度作了描述,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勘察设计的局限性和隧道围岩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因此难以对复杂的地质情况做出准确的微观把握,往往造成地质勘探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经常遇到岩溶突水、软弱围岩大变形、塌方、沉陷、岩爆、瓦斯突出等地质灾害, 导致人身伤亡,工期延误,为了将地质灾害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施工前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是十分必要的。详细介绍了TRT 超前预测预报系统的原理、方法及突出特点,并以大瑞线铁路尖山岭隧道为实例, 对预报结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处理、分析和现场验证,最后指出了该技术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隧道掌子面前方和周围的不良地质条件极易引起隧道塌方、涌水,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毁坏、工期延误,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进行预报。文章就贵昆铁路乌蒙山2号隧道工程中应用的TSP远距离超前探测施工技术方法进行讨论,并提出TSP在特长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的调查,从地表破裂带、地质灾害、地面震动三方面对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倒塌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建议了减轻建筑物震害的有关对策,以期为今后建筑选址及抗震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