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建强 《应用化工》2011,40(4):564-567,571
采用搅拌实验装置,研究氨水溶液及不同配比的氨水-二乙烯三胺(DETA)复合溶液对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解吸性能,揭示了吸收速率、吸收容量和酸碱度与时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对CO2初始逸出温度、试液再生温度、试液再生率、再生pH下降率进行了细致记录分析。结果表明,氨水-DETA二元复合体系吸收效果优于单组份氨水的吸收效果,氨水-DETA复合溶液配比为0.9∶0.1时,吸收效果最佳,吸收量约为0.786 mol/L;氨水-DETA复合体系之间存在正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单体Ag纳米流体强化氨水鼓泡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纳米流体对氨水鼓泡吸收传热传质特性的影响,利用自行设计的实验系统进行了不同浓度单体Ag纳米流体基液下的氨水鼓泡吸收实验。实验表明:纳米流体浓度与初始氨水浓度是影响鼓泡吸收过程中传热与传质的关键因素。当单体Ag纳米流体在浓度0.005%~0.020%内、基液中没有添加纳米流体时,5min内随着时间推移,吸收器内溶液温度明显高于添加有纳米流体的情况;氨水鼓泡吸收传质过程中,有效吸收比均大于1.0,随着氨水浓度上升,各浓度纳米流体基液下吸收率逐步减小,有效吸收比逐渐增大,且吸收率和有效吸收比均随着纳米浓度增大而上升,当氨水浓度为20%且纳米流体浓度为0.020%时,单体Ag纳米流体强化氨水鼓泡吸收有效吸收比达到最大值1.55。对实验现象和相关结论进行了可能的机理解释。  相似文献   

3.
氨水溶液具有吸收能力高、再生能耗低等优点,且具有联合脱除CO_2和SO_2的潜力。本文针对氨水溶液协同吸收燃煤电厂烟气中CO_2和SO_2过程,从吸收液浓度、吸收温度和吸收环境pH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氨水溶液协同吸收CO_2和SO_2的吸收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氨水溶液浓度为2.0%、协同吸收温度30℃和pH值10.8下可获得较好的协同吸收效果。另外,研究中还发现在高浓度SO_2存在条件下,氨水溶液对CO_2的吸收呈现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贺伟  赵月刚 《化肥设计》2009,47(3):54-55
为扩大合成氨系统氨水排放量,增加吸收负荷,对氨吸收装置提出了技术改造方案:利用原装置吸收弛放气中的气氨制成氨水,新增1套氨水精馏制液氨装置,制成的氨含量为99.0%的液氨用作合成尿素。对比了改造前后氨吸收工艺流程;论述了氨水精馏塔的结构特点、填料类别和塔内液体分布器的特性参数;对改造前后运行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造后尾气中氨含量从未出现超标现象,实现了氨水零排放。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氨水溶液竖直降膜层流和湍流的数学模型,推导出降膜溶液氨气吸收速率的理论公式。该公式指明可以通过提高氨水溶液喷淋密度和氨水溶液的氨气溶解度来提高氨气吸收速率。当2#横纹管管外氨水溶液喷淋密度从615kg·m-1·h-1增加到3191kg·m-1·h-1,氨气吸收速率提高了220%。在冬季保持吸收段吸收压力为0.15MPa,当氨水溶液平均温度从25℃提高到34℃,则氨气吸收速率下降了130%。在夏季维持吸收段吸收压力为0.25MPa,当氨水溶液平均温度从35℃增加到50℃,氨气吸收速率相比下降了86%。影响横纹管降膜吸收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凹槽尺寸的综合影响因子即e2/pd。以该影响因子和管外溶液降膜Reynolds数作为自变量,建立了管外氨水溶液Sherwood数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6.
氨法吸收CO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侠  于伟  武士威  张莉  宋婷  张阳  李光哲 《辽宁化工》2010,39(8):791-793
在室温、气体流量为500 mL/min时,考察了不同氨水浓度、碳化度、滞留时间以及反应温度对氨水吸收脱除CO2效率和反应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水浓度的增加,氨水吸收CO2的脱除率和反应速度都要增大;不同碳化度(R=0~200)的氨水对CO2吸收有较大影响,R越大CO2脱除率越小;滞留时间越长,CO2脱除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氨水溶液竖直降膜层流和湍流的数学模型,推导出降膜溶液氨气吸收速率的理论公式。该公式指明可以通过提高氨水溶液喷淋密度和氨水溶液的氨气溶解度来提高氨气吸收速率。当2#横纹管管外氨水溶液喷淋密度从615 kg·m-1·h-1增加到3191 kg·m-1·h-1,氨气吸收速率提高了220%。在冬季保持吸收段吸收压力为0.15 MPa,当氨水溶液平均温度从25℃提高到34℃,则氨气吸收速率下降了130%。在夏季维持吸收段吸收压力为0.25 MPa,当氨水溶液平均温度从35℃增加到50℃,氨气吸收速率相比下降了86%。影响横纹管降膜吸收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凹槽尺寸的综合影响因子即e2/pd。以该影响因子和管外溶液降膜Reynolds数作为自变量,建立了管外氨水溶液Sherwood数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8.
磁场作用下垂直管外氨水降膜吸收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晓峰  杜垲  杜顺祥 《化工学报》2007,58(6):1483-1488
在氨气吸收过程中增加了宏观磁场力,考虑了吸收过程中降膜溶液膜厚的变化、膜厚方向的对流以及氨水溶液物性的变化,建立了磁场条件下垂直管外氨水降膜吸收数学模型。在磁感应强度0-3T范围内,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温度、浓度、速度分布等参数。结果显示磁场对于氨水降膜吸收过程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蔡星辰  杜垲  李彦军 《化工学报》2012,(Z2):170-175
在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增压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结合Schulz氨水状态方程式,通过数学建模对该循环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增压比、制冷温度、热源温度、冷却水温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并和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增压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中,增压比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它直接影响循环的性能系数;在其他工况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增压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有其最佳的增压比;在适当的增压比下,扩大了双效循环的应用范围,在制冷温度较低时,也可以具有较高的性能系数,而且在相同制冷温度下,降低驱动热源温度也能达到理想的循环效果,从而使本循环可利用的热源范围得以扩展。  相似文献   

10.
从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工业氨水中总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性、准确性、适用性等方面入手,结合现有条件判断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在测定氨水样品时的可行性,以达到测定工业氨水中总有机碳含量的目的,填补氨水中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空白。对煤制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氨水成分分析以及后续的提质过程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荣辉  张迅 《磷肥与复肥》2008,23(4):44-45
对传统中和尾气吸收装置进行改造,利用磷酸吸收中和尾气中的气氨,循环吸收液重新返回混酸系统使用。通过改造,排放中和尾气中的氨含量由175 mg/m3下降至67mg/m3,使尾气排放达标。  相似文献   

12.
气态膜吸收法脱除水中氨的传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芝  王静  张雨山  郭鸿博  王树勋 《化工进展》2011,30(2):438-441,462
利用聚丙烯中空纤维气态膜对氨/水分离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考察膜两侧液体流速、浓度、温度等工艺条件对传质系数和氨脱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态膜-化学吸收法对氨/水有很好分离效果;原料液温度和流速的影响较为显著,传质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提高原料液的流速,膜通量增加,氨的脱除率却下降,压力降升高;氨的初始浓度对膜通量影响较大,膜通量随初始浓度升高而增大;吸收液中反应物浓度相对于透过氨浓度过量时,吸收液的浓度、流速对传质过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将燃煤电厂锅炉产生的烟气经处理后注入油井既能提高原油采收率,同时还可以实现CO2温室气体的减排,因而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利用电厂燃煤锅炉烟气的关键在于烟气的净化处理工艺,本文针对注入烟道气和CO2气两种情况,对烟气处理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对注入烟道气的情况,推荐采用非选择性催化烟气脱硝除氧 石灰石湿法脱硫 静电或袋式除尘 冷冻或吸附干燥处理工艺流程,同时,烟道气的输送采用高压管道输送方式。对注入CO2气的情况,推荐采用非选择性催化烟气脱硝除氧 石灰石湿法脱硫 静电或袋式除尘 化学溶剂吸收法CO2分离 冷冻或吸附法CO2干燥 氨制冷法CO2液化处理工艺流程,同时,CO2的输送可以采用管道输送或罐车运送方式。  相似文献   

14.
周帼红  柳惠平  徐旺生 《化肥设计》2011,49(5):39-41,43
针对磷化工生产排放的大量含氟废气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提出了以含氟废气为原料制取纳米白炭黑的实验研究方法;论述了氨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特点以及白炭黑质量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用氟化铵溶液和氨吸收含氟废气得到氟硅酸铵溶液,进一步氨解得到高浓度的氟化铵溶液,由高浓度氟化铵可以制取系列高附加值的无机氟化物;该法克服了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H2S吸收液中酸性杂质对吸收平衡的影响,研究表明,H2S在脱硫液中的溶解量随着活性氨的增加而提高,随杂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对于酸性物较多的吸收液,应相应提高总氨量,以提高脱硫液中的活性氨含量。  相似文献   

16.
煤气精制大型化是配套焦炉大型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然要求。结合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正在规划的炼焦项目,精制工艺采用磷酸吸收无水氨和真空碳酸盐工艺为例,从煤气精制大型化优势、大型化关键技术和技术可行性等几个方面对目前国内煤气精制工艺大型化的思路和方向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7.
磷铵溶液汽液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汽液平衡装置测定了不同压力下磷铵溶液在煤气系统的汽液平衡数据及计算所得的汽液平衡关系式。在RW磷铵吸氨生产无水氨新工艺生产实践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SH-T512型脱硫剂在大型氨厂的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H-T512是一种转化吸收型锰铁锌系脱硫剂,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在原料气含硫量增加和硫形态发生变化情况下,采用该脱硫剂,保证了正常生产。通过两炉使用,认为该脱硫剂活性好,强度大,硫容高。  相似文献   

19.
陈赟  王卓 《煤化工》2013,41(4):44-48
介绍了国内煤气化污水酚氨回收的3种化工处理流程:(1)脱酸、再萃取脱酚、而后脱氨及溶剂回收工艺;(2)脱酸脱氨后、萃取脱酚及溶剂回收工艺;(3)酸化后萃取脱酚、再脱酸脱氨及溶剂回收工艺。并对这3种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对比,前两种工艺流程已有大量工业实例,第3种工艺仍停留在研发阶段。工艺过程换热网络优化与集成、新型萃取剂的开发是今后煤气化污水技术的研发重点。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甲醇弛放气与合成氨转化气组分性质相似的特点,将甲醇弛放气引至合成氨装置高温变换炉前并网,以提高合成氨负荷,降低吨氨消耗。从理论上分析了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及对合成氨装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