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以沸石为载体、稀土元素为活性组分,通过浸渍、干燥、焙烧、筛分等工序后制成了污水脱氮除磷的稀土吸附剂。结果表明:稀土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容量由沸石的2mg/g提高到25mg/g,而对氨氮的吸附容量提高较小(1~3mg/g)。当进水氨氮10mg/L、磷5mg/L、pH 4~7时,经稀土吸附剂处理后的出水pH 6~9、氮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和99%。当稀土吸附剂再生10次时,脱氮效率是新鲜稀土吸附剂的90%,除磷效率则为80%。  相似文献   

2.
我国富营养化水体爆发水华和赤潮的水质恶化现象时有发生,而污水中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元首。为了水体生态环境不被进一步破坏,详虑水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我国各类污水排放标准及再生水回用标准均对氮、磷提出了限值。文章基于污水脱氮除磷机理对其相关处理方法进行综述,以三维电极生物膜法为深度处理方法,提出了优化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天然铝土矿物为原料,经高温煅烧活化制备高效除氟吸附剂。XRD图谱显示,该除氟剂主要成分为水铝石脱水生成的氧化铝。采用响应曲面法,对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与除氟剂吸附容量的关系曲线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结果表明煅烧温度对除氟剂吸附氟离子容量的影响程度高于煅烧时间,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并不明显。在煅烧温度为840.8℃,煅烧时间为316.2min的最优制备条件下,其吸附容量约达1.7mg/g,是一种高效低廉的除氟吸附剂。  相似文献   

4.
天然佛石经活化后,对废水中的Pb(2+)有较强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吸附剂504用量10g/LH2O,吸附120分钟.为适宜的反应条件。当Pb(2+)浓度为207mg/L时,吸附率可达99.5%,吸附容量为32.03mg/g且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Q=5.56C1.84。  相似文献   

5.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现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本论文采用硅藻土为基体材料,与沸石进行复合处理,处理后的复合吸附剂去氮能力达到59.76%,除磷能力达到了99.95%.最佳复合条件为:硅藻土∶沸石=6∶4,黏结剂15%,焙烧温度800℃,焙烧时间90min.经过5次再生和重复使用,复合吸附剂的除磷能力可以达到新鲜材料的99%,活性几乎完全恢复.通过对材料进行扫描电镜对比测试分析,可知在制备复合吸附材料的过程中,硅藻土与沸石的表面形貌、微观孔径大小、形状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生活污水通过缺氧、厌氧、沉淀三步的预处理后进入SBR反应器,通过SBR反应器处理后出水的COD、NH4+-N、NO2--N、TP都达到国家标准,且处理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7.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芬芳  龙睿 《杭州化工》2007,37(2):25-28
概述了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分析了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不足,并介绍了同时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除磷等几种经济、高效的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的原理和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罗丽芳 《生物化工》2021,(2):137-141
本文对生物脱氮除磷理论及工艺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运用最为广泛的氧化沟工艺、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Oxic,A2/O)工艺、SBR工艺以及新型脱氮和反硝化除磷工艺,并阐述了这些工艺的运行方式和特点,为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水脱氮除磷工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鹏  陈银广 《化工进展》2013,32(10):2491-2496,2506
随着人们对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产生了一些新的处理工艺。本文重点介绍了耦合好氧-缺氧N2O分解工艺(CANDO)、同时去除含碳有机物及氮磷营养物质新工艺(BioCAST)、上流式厌氧-缺氧污泥床工艺(UAASB)、厌氧循环流化床工艺(A-CFBBR)、双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工艺(TCFBBR)、双污泥反硝化诱导结晶工艺(A2N-IC)等6种新工艺的原理、影响因素和工艺流程特点。通过与传统工艺的相比较,对新工艺的特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展望了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趋势,指出经济、高效、低能耗的可持续脱氮除磷工艺是污水处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脱氮除磷工艺的原理、影响因素及设计参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的基础上,介绍了采用交互式一体化生物处理工艺(改良SBR)处理城市污水的设计计算。工程规模60 000 m3/d,设计MLSS的质量浓度为4 g/L,设计好氧泥龄10 d;进水COD、BOD5、SS、NH3-N、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0、200、300、30、5 mg/L,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丛晓东  吕勇  王肇君 《广东化工》2012,39(6):152-154
首先简单阐述了生物脱氮除磷机理,然后重点介绍了目前几种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厌氧/缺氧/好氧MBR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和倒置A2/O工艺等,最后对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原理,介绍了A2/O工艺、氧化沟工艺、SBR等几种传统且经典的脱氮除磷工艺的流程、原理和处理效果,并分析了各个工艺的应用现状.将两种或多种技术、工艺组合为一体的新工艺、新技术是目前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A2/O-MBR组合工艺能显著提高脱氮除磷的效率.此外,今后研发的新型生活污水脱...  相似文献   

13.
以Ce(NO3)3·6H2O和Zn(NO3)2·6H2O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e-Zn复合吸附剂,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表征,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和热力学拟合,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吸附除磷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吸附剂进行再生处理,研究其可循环利用性能。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表面生成了水合氧化铈和氧化锌颗粒,表面粗糙,呈多孔结构;磷酸盐离子取代复合吸附剂表面的金属羟基是吸附除磷的主要原因。除磷最佳工艺条件:磷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pH为4,Ce-Zn复合吸附剂投加量为0.07 g、反应时间为240 min;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反应自发进行,且为吸热反应;利用碱液对吸附剂进行3次循环脱附再生,对磷的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证明该吸附剂可以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4.
在克服常规脱氮除磷与反硝化除磷技术缺点的基础上将两者优势结合起来,设计了具有一个主反应池和两个较小污泥池的双泥SBR新工艺。处理臬宾馆实际生活污水,试验结果表明:COD、TN和TP的去除率达到90%、82%、93%,出水水质指标满足现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要求。同时讨论了DO、污泥龄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彦生  李朋 《清洗世界》2021,37(8):13-14,16
传统的AA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处理超低C/N比城市污水时,其脱氮除磷效果很差,考察了低温环境下启动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可行性,交替AAO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为超低C/N的城市污水处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同时为进一步解决进水COD严重不足的情况,在原厂不增设构筑物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优先利用污水处理厂内碳源技术,通过...  相似文献   

16.
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具有脱氮除磷效率低、运行能耗高、剩余污泥量大、温室气体排放缺乏有效管控等缺点,难以满足“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对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更高要求。深入研究微生物脱氮除磷理论及技术,加快新工艺工程应用步伐,是当前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基于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发展现状,文中系统介绍了污水处理从传统脱氮除磷到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及反硝化除磷的研究进展,针对现状研究的不足之处,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李泽政 《广东化工》2010,37(12):90-92
污水处理的脱氮除磷工艺是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众所周知,污水中的N、P是引起自然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减少中国水体的恶化,中国把污水的排放标准提高,总氮总磷的指标做了进一步的提高。文章从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的弊端出发,分别从A2/O工艺优化和新机理阐述了生物脱氮除磷的的研究进展,并做了介绍,同时对今后的脱氮除磷工艺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处理工艺。这些新工艺在形式和流程上都优于传统工艺。文章在总结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的基础上,介绍了近几年开发出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随着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高效、节能的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组合的复合生物膜新工艺的将会成为脱氮除磷工艺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浸润线可控型人工湿地的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潜流人工湿地经厌氧-缺氧-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尾水的氮磷去除效果,分析浸润线深度对种植不同植物的湿地单元氮磷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浸润度条件下,种植不同植物的湿地氮磷去除效果普遍较差,增加浸润线深度有利于污水中磷的去除。但就氮的去除而言,对于种植不同种类植物湿地,适宜的浸润线深度条件有所不同:空心菜和水稻根系发达,中浸润线深度条件下脱氮效果最好,而生菜根系相对短浅,高浸润线深度条件有利于其对氮的去除。植物吸收对氮磷去除贡献率分别是17.14%和41.44%,而这也可反映湿地系统氮磷资源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以开发新型高效除磷吸附剂为目的,以沸石为载体,分别以氧化镧和复合氧化镧、氧化铈为活性组份,对所选的两种吸附剂除磷的性能进行评价。实验表明,以沸石为载体,复合氧化镧和氧化铈为活性组份的吸附剂除磷效果优于以纯氧化镧为活性组份的吸附剂。同时对复合氧化镧和氧化铈为活性组份的吸附剂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除磷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吸附剂用量为1g/L,溶液pH为4,接触时间为2.5 h,磷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