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将举办"设计自由:加利福尼亚"大型展览。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美国"加州设计"融合科技与生活方式的创新和创造,给世界带来了诸多设计品。加州设计不是生硬出现的,而是对环境的呈现,它的诞生是因为我们对摩登式生活方式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正OPEN建筑事务所在意大利维罗纳设计了一座微缩的城市,以回应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学者与策展人Luca Molinari策划的"城市的灵魂"展览,引发大量参观者。展览共邀请了7组不同国家的设计师,运用石材进行创作,诠释自己对"城市灵魂"的理解。展期只有短短4天,而材质是不易搬运的石材,OPEN在轻与重的权衡中,确定了"永恒与一瞬"的设计概念,让这件作品在展览过程中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3.
正观展需要好奇心。不把好奇心打开,互动式展览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不知所云。因此,策划互动式设计展的挑战就更大。在"互动与玩味——苏黎世艺术大学的瑞士设计"展览中,我们看到了秘诀。有趣的是,谈及"互动设计"的展览,人们总会认为作品都来自于大学的"互动设计系"。不过这一场展览证明了在大学的七个研修范畴——工业、时尚潮流、游戏、到视觉和演艺等专业,都看得见"互动设计"的影子。设计专业的学生们  相似文献   

4.
正"植物"似乎只存在于一个离人类世界越来越遥远的自然世界之中,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样一个展览?我们是否应该承认人类自然物的属性,承认我们和其他物质并无本质区别?我们是否应该去重新理解人类在自然秩序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科技博物馆的展览是否有结构上的要求?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本文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结构理论并结合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实践,对展览结构和教育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展览结构是关系到展览设计水平、质量和展示教育效果的重大问题,并影响到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因此,展览的基本概念结构是依据展览主题建立起来的,是设计展览的出发点,直接影...  相似文献   

6.
2008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国内外优秀作品云集,各地摄影师也云集。我们从参观展览的人群中,做了一次随机"街访",他们的观点,是否和你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后,许多企业为了迎合时代设计风格,追求新的发展阶段,对品牌形象进行了再设计。自设计大师原研哉策划了"21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的展览后,"再设计"这个概念变得清晰和重要起来。文章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标志再设计,通过剖析其内在含义以及对优秀标志再设计作品的描述分析,总结出了标志再设计的方法和评判准则。  相似文献   

8.
<正>汉字与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像是握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循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也是笔尖下流淌的乡土,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血脉。除了应用于口语交流或书面表达,汉字随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渗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设计中国·魅力汉字"展览选取"家"、"文"、"福"、"寿"、"喜"五个关键词,展  相似文献   

9.
正位于日本东京的森美术馆将举办建筑界期待已久的展览——"建筑的日本:谱系及其转型",展览将于4月25日-9月17日无间断展示,探索了既被现代性所削损的又仍然非常重要地隐藏在其背后的来自于传统谱系的元素。该展览由藤森照信作为顾问,藤森照信也是一位建筑师、建筑史家。九个展出环节通过基于阐释当代日本建筑的关键性概念,体现日本建筑所展现出的干净、丰富、细节的饱满。  相似文献   

10.
正二月的斯德哥尔摩设计周,"Greenhouse"展览的设置如往年一样培育着设计的未来。这里的镁光灯,不仅让设计新锐积极地展示各自的才华,也在后续的奖项与专业指导中,为设计师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今年"Greenhouse"的主题是"野生之地",预示着这是一场充满桀骜不羁的自然风格与概念  相似文献   

11.
"生活处处有数学"。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本期所选的两个课例主题同为"生活中的平移",但两位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否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两则课例吧。  相似文献   

12.
《电脑迷》2013,(8):60-61
一天的辛苦工作后,家是我们放松身心的居所,而在追求数字家庭生活体验的今天,我们不断地为家里增添数字电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便携式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各种数码设备,亲身体验"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却往往有身心疲倦的感觉。而基于"自由与共享"概念设计的华硕Transformer AiO P1801,既是平板电脑,也是PC设备,创新的设计让我们轻松体验了一回"简单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正未来的家是什么样子?是更质朴,更简洁?还是更高科技化?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的家的样子。2013年,日本设计中心的原研哉(Kenya Hara)先生创办了"House Vision"项目,这个项目将"家"作为产业交叉点,将能源、出行、家电、成熟市场等日本产业的未来可视化,2013年在东京举办了展览之后便收获了大量的关注。2015年,原研哉先生在中国推出了这个项目的姊妹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作为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于9月5日至10月7日在中华世纪坛举办。展览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策展,在策展人何洁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展览视觉设计由王红卫老师团队完成,展览空间设计由崔笑声老师、李德庚老师团队完成,展览文案与内容策划由郭秋惠老师团队完成。展览分为形象篇、建筑篇、民生篇,共计40个案例,用许多珍贵的档案文献、设计图纸及历史照片,从设计的视角、案例的形式,系统梳理、分析当年国家形象的设计历程与设计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故事娓娓道来。此外,展览现场的体验互动区,以20世纪50、60年代的老物件还原时代生活情境,以九宫格的方式投影重要产品与设计手稿,剪辑播放当年的重大活动纪录片和设计师访谈,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的国家形象与人民生活。展览好看,展览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值得回味。策展人之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介绍说,希望通过系统梳理建国初期国家形象的档案史料,为观众描绘出这段不同寻常的创作历程和设计故事。负责展览设计呈现的崔笑声老师说,在参与展览的过程中,最让他感动的是他们在查阅史料的时候,发现在建国初期,为国家形象做设计的那些老师非常虔诚和朴素,态度非常认真。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郭秋惠老师之前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新中国国家形象设计背后的故事》的文章,发表在9月8日《光明日报》10版"光明文化周末·艺萃"中,本刊联系了郭秋惠老师,将本文略有修改地转载如下,以期能为读者带来更多新中国国家形象设计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将举办一场名为《源氏物语——传统日本装饰》的展览,这将是北美首次以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为灵感的传统艺术展览。日本与我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而对日本的文化,美国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将其概括为"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士  相似文献   

16.
生态启示录     
Eco即生态,这个词汇在“日本300设计师——环保×设计”展览的作品中出现了多次。环保是个太广太大的概念,大到生活中有些人会不经意的把它忘掉,我们需要被不断的提醒,比如:开空调很舒服,忘记了臭氧层空洞正在变大这回事;比如贪图多一些空间就把树木移开,忘记了沙漠正在侵吞我们的土地这回事;比如洗衣服的时候一遍一遍加水,忘记了在非洲渴死的小孩子有很多;比如……如此,这个展览600件作品简直就像是一本生态启示录,如果把这些带有启示的设计作品安置在自己周围,它们会成为环保的温柔而持久的提醒者,环保的效果也许会比那些所谓的“极具震撼性”却不实用的作品更强。  相似文献   

17.
设计是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个美妙的过程,通过此过程可以解决很多我们生活中的问题。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处都是"产品",对于产品的设计,可简可难。无障碍设计的提出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减少了人群之间的差异,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目前,我国老龄化形式迅猛,对老年人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文章从此入手,引申出通用设计的概念,为老年人设计乃至整个设计过程提供更多的设计方法和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受疫情影响,设计展亦纷纷虚拟化,步入云端。每年五月在纽约设计周(NYC×Design Festival)期间举行的独立设计师展览"看不见"(Sight Unseen Offsite)也不例外。展览主办方找来了3D场景设计师,为这些无法展露"真面目"的设计带来栖身之地,展览展出了100余位设计师的最  相似文献   

19.
正第四届设计北京博览会于2018年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展览联动亚洲及欧美等地多家设计机构,同时集结国内新锐力量,共同策划了一场汇聚多方表达的设计盛宴。从服饰珠宝到室内设计、从艺术衍生品到影像收藏,本届博览会是设计北京发展迄今内容最丰富的一届。10项特别策划、2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60多个优秀设计品牌、百名优秀青年设计师汇聚于此,与艺术北京共同呈现一场北京初夏大规模、内容多元的艺术展览,带领大家走进一场融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策划之中。  相似文献   

20.
正"馋嘴设计"(HUNGRY DESIGN)象征着两件事:对食物强烈的渴望,以及对设计的渴望。这个主题是人们极为熟悉的,食品和设计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也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场将在新加坡国立设计中心上演的展览,通过100多件包装设计作品讲述食品的故事,让人惊觉"美食"在送入口之前就已经被认定为"美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