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要目标是实时收集中央空调水循环中主要运行参数,通过一定的内部控制逻辑,动态地实现水泵、风机等设备的变频(变流量)调节,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央空调水循环的能量浪费。采用该方案的中央空调系统,预计可实现水泵节能30%左右,主机节能达到5%~20%。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挖掘机液压系统的操控性和节能性,采用电比例泵和电比例多路阀同步控制方式的电液流量匹配控制系统.以2 t挖掘机试验样机为研究对象,分析电液流量匹配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和特点;针对挖掘机轻重负载不同工况,测试系统的压力和流量特性,通过试验研究基于压力特性的开环流量补偿方法.利用实时检测的油缸速度间接实现流量闭环控制,试验分析动臂、铲斗单执行器动作和复合动作的速度控制特性,并对系统进行变负载、变速度工况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流量补偿方法提高系统的流量控制精度;电液流量匹配控制系统与负载敏感系统相比,泵的压力裕度减小0.6~0.7 MPa,提高了系统的节能性和动态响应性.  相似文献   

3.
讨论中央空调系统实例应用中的能耗和运行费用情况,探讨和分析空调水系统中定流量调节和变流量调节的技术应用特点和节能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泵变频调速技术在空调水系统中的应用和相应投资、运行费用的详细分析,阐明了中央空调水系统采用水泵变频调速技术的可行性和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时变性、非线性、多变量、大滞后等特性,提出了采用启发式全局寻优的蚁群优化算法对整个系统进行能耗寻优.通过建立空调系统能耗数学模型,采取蚁群算法对模型能耗最小化寻优,分析了信息素变挥发系数算法的收敛性,指出了算法以概率1收敛到最优解.同时对系统进行了控制结构改造及运行测试,结果表明,新的控制方法使空调系统能根据负荷变化进行参数动态调整,实现各设备运行匹配良好及工况较佳的目的,平均节能率达22.3%,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对现有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节能改造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传递函数,经过分析与推导,得出了中央空调系统末端各个环节的传递函数,联立综合,建立了中央空调系统末端动态调节过程的数学模型,以外界扰动为输入函数 ,室内温度为输出函数,给出了准确的数学描述,为末端的变水量调节控制提供了数学依据 .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应用Simulink仿真软件对动态调节过程量化分析的方法.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中央空调变流量水系统的动态调节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空调行业对用电功耗的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而现有中央空调系统能耗始终较高.文章充分利用中央空调负荷不确定性这一特征,采用PLC、变频器等器件,设计一款具有较高自动控制功能的中央空调系统.该系统通过电机配置变频器来实现调速控制,对不同负荷采取变风量控制和变流量控制来降低无效能源消耗,并设计了软件控制流程和组态监控界面,从而...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型商场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建立了延时冷量需求模型.通过控制冷量输出,并基于冷量需求建立了制冷系统节能优化模型和求解.基于此对一大型商场人流和环境温度的实际数据,进行了节能优化模型的求解,其结果与传统单参数节能控制方法相比较,提高了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空调系统能耗与水泵变频调速技术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中央空调系统实例应用中的能耗和运行费用情况,探讨和分析空调水系统中定流量调节和变流量调节的技术应用特点和节能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泵变频调速技术在空调水系统中的应用和相应投资、运行费用的详细分析,阐明了中央空调水系统采用水泵变频调速技术的可行性和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一次泵变流量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无压差控制和定压差控制下变流量空调水系统的水力稳定性.建立了相应的TRNSYS仿真模型,仿真研究了变压差控制下水系统的水力稳定性.结果表明:对于提高系统水力稳定性和节能效益,变压差控制策略效果显著.变压差控制下管网的水力失调系数为0.072,较无压差控制时减小了0.442;关闭任一支路阀门,变压差控制下冷冻水泵节能可达到27.1%.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中央空调变流量冷水系统中二次泵的变压差控制策略,以空调冷冻水系统最不利末端用户两端的压差作为二次泵变频控制的控制信号,改变二次泵的频率,使二次泵输送的冷冻水量和空调用户所需的冷冻水量相等.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二次泵变压差控制不仅节约二次泵的输送能耗,而且能维持冷机的COP在一个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水冷冷水机组中央空调系统供应冷量的空调房间提取热量到最终排放到环境中的5个连续子环路的能流情况,建立了以水冷冷水机组为冷源的中央空调系统整个环路的能流分析模型.并通过实验测试获得了广州某一次回风定风量全空气集中空调系统运行的相关数据,绘制了该系统的能流图,定量分析了系统内各部分的能流变化规律及能流之间的关联性,直观地表达出该系统中各能流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各系统的能量平衡关系及能量损失,并识别出系统的主要能流,为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及节能提供了理论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2.
集中供热系统适量供热调节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供热的采暖用户实行计量收费并且具有自调节能力以后,必须要有与用户调节相匹配的运行调节手段,才能实现系统的适量供热.结合集中供热常用的系统形式,分别分析用户、热网及热源在各种运行方式下的调节特性及节能潜力,得出室内系统变流量、循环水泵变转速运行时节能量最高,并给出循环水泵定转速运行及变转速运行下的控制系统方框图.最后指出,应该针对新型供热系统和旧有供热系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整体综合调节策略,才能实现节能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一次泵空调冷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水力特性与节能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末端为空调机的一次泵水系统易出现大温差小流量的情况,而末端为空调机与风机盘管组合形式的系统易出现小温差大流量情况。在冷负荷减少时,为更好的确保一次泵空调冷水系统节能运行,采用定水量系统调节冷水机组出口水温时应减少水系统的旁通水量;采用水泵变频调节且水泵所占空调水系统能耗比大于0.3,当系统的水力特性越接近末端为空调机形式的水力特性时,采用水泵变频调节效果越好(节能率大于10%)。在采用调节冷水机出水温度和变频调节冷水量匹配冷负荷时,冷水过量情况仍然存在,需旁通水量,水泵定频和变频时,可分别根据单台冷水机水流量的1.2~1.8、0.2~1倍来选择旁通管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水输配形式、水泵配置和运行方式等对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能效的影响,通过建立水泵能耗模型,找到了取水高差与取水泵能耗的关系,并结合系统能效的限定值,提出地表水水源热泵临界取水高差的概念及计算分析方法。基于对取水水泵功率随流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并结合实例,研究了取水水泵一、二级两种配置方式的确定依据。综合分析流量对机组和冷却水泵的能耗的影响,对比了定、变流量运行下的能效,以系统整体能效最佳为目标,得到了研究实例中取水泵的节能运行方式。研究表明,与常规系统相比,水源热泵系统节能效果的实现,存在临界取水高差的应用限制;而且由于机组、水泵所占系统能耗比重的差异,运行方式应依据优化模型而确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一个实际工程的机组负荷报告,说明采用变流量系统的必要性,对变流量系统及其节能原理进行了介绍。根据管道水力特性曲线与水泵的性能曲线,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末端定压差控制方式的因素和该控制方案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利用特性曲线对变速泵与定速泵并联运行工况进行了讨论,指出其正确切换步骤。得出结论:压差设定值越大,该控制方案节能效果越不显著;基于阀门开度和变压差设定值的改进方案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变速泵与定速泵并联比定速泵之间的并联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绿色建筑能源综合利用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适应首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本文从绿色节能建筑、新能源利用和智能控制构成的集成系统来研究建筑节能问题.建立综合再生能源利用示范系统,即热泵技术、楼宇热电冷联供系统(BCHP)和全热交换通风系统,建立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实现对建筑能耗、室内热湿环境、空气质量和能源系统的监测控制,优化系统运行.  相似文献   

17.
分析比较了目前常用的几种变频控制方法的节能效果与可行性.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得出温差控制方法节能效果最好,其次是最小阻力控制方法,最差的是定压差控制方法.工程采用何种控制方法,应根据空调水系统的规模、负荷的组成、空调系统配置、水系统的阻力平衡、末端设备的同时使用率等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变风量中央空调系统具有多变量、大滞后和非线性的系统特性及常规控制算法系统响应慢、控制精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策略.该方法将模糊神经网络控制与预测控制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模糊神经网络与预测控制结合的复合控制器模型,通过优化变风量控制方式,有效地实现了中央空调系统的预测控制.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控制精度高,节能效果显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有很大的降耗空间,本文论述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要采用综合措施来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包括对空调冷热源系统改造、空调输配系统改造、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改造。采用综合措施节能改造的方案,对中央空调系统减少能耗、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