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态势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出现了诸如用地总量急剧增长、城市公共用地比重上升、城市容积率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提高等趋向,以及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粗放利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力量较弱等问题.针对这些趋向与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以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推进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城乡空间的合理开发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决策的重要前提。以湖北省枝江市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统计功能,构建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枝江市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并将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匹配性研究模型、建设用地开发潜力研究模型和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动态模拟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现状空间格局的匹配性、建设用地空间发展潜力和空间扩张趋势。本研究对枝江市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能够为类似市(县、区)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认真分析吴忠市域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基于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上的利用趋势类型结果是同心县、盐池县和吴忠市整体为集约趋势型,利通区、红寺堡区和青铜峡市为粗放趋势型;基于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上的利用趋势类型结果是同心县为内涵挖潜性,利通区、红寺堡区、盐池县、青铜峡市和吴忠市整体为粗放趋势型。通过定量评价得出,吴忠市整体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初始评价总指数为75.59分,利通区、青铜峡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为集约度高,同心县、盐池县为集约度较高,红寺堡区为集约度中等,同时分析在节约集约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安义县近十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灰色-马尔可夫链方法对其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并将2005年和2006年的预测值与实际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预测期内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利用信息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灰色-马尔可夫链预测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占用耕地和建设用地总量激增的现象,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及城市化的矛盾十分尖锐。本文初步探讨了三种城市化的土地利用的特征,分别就其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提供了一些相关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指出高度城市化地区面临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建设二元化的矛盾,阐明了对这类地区开展农村居住模式研究的意义.以天津市塘沽区为例,通过对涉农地区的抽样调查,系统分析了高度城市化地区现状农村居住特征及存在问题.根据农民意愿,探讨了以农村居民点数量调整和用地优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居住模式.最后,提出了居住模式重构的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沿海地区城乡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沿海地区2010年、2020年两个时段的经济增长、建设用地需求进行预测与分析,提出了基准增长和高增长两种情景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其中高增长情景下的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为1 056.9×104hm2,2020年为1 153.4×104hm2。1996~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为17.45×104hm2,为了确保建设用地的最大规模不突破,需要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农村宅基地整理力度,使建设用地挖潜比率2010年达到3.7%、2020年达到9.3%。最后,从保障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安全的高度,提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土地优化利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黄山市及中心城区的产业变迁、城市建设等数据,指出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中,政策支持、区位优势等推动的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中心城区城市空间不断扩大.产业调整还促进了中心城区的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建设用地逐渐替代其他用地.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城区以旅游主导的城市商业发展,加速了城市土地等级差异的形成,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郊区新城要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充分发挥新城优化空间、带动发展、集聚人口、惠及群众的重要作用,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口疏导、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坚持规模能级和用地效益提升,坚持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优先,坚持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同步,努力将新城建设成为主体功能明确、服务功能健全、产城融合、用地节约、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10.
银川市城市化进程对耕地数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银川市目前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大批的土地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中被吞掉,与节约和保护耕地的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用灰色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银川市近十年城市化进程中耕地数量的变化,分析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社会因子.通过数量分析得出,银川市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与耕地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城市化过程中保护耕地的措施:确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试论建设用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土地利用研究,目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动态规律,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探索防止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短期行为和盲目发展的措施和行为。分析建设用地对宏观经济指标及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就建设用地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房地产、交通等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探讨相互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大足县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小城镇的发展现状,预测了大足县未来5年和10年的城镇化水平与城镇用地的需求量.根据预测,未来大足县城镇用地的需求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用地的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因此,一方面应加大农村居民点的集中和农居用地的整理,在保持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重点小城镇的用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城镇用地的集约化程度,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总的原则是首先保证经济实力强的小城镇的用地,以发展其经济,增强其辐射范围,从而带动整个大足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大足县整体经济水平;其次,对目前经济实力一般,但未来有较大发展潜力而人均用地又较少的小城镇,适当地提高其用地水平;对目前经济实力一般,而人均用地较多的小城镇,要严格控制城镇用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导向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轨道交通作为一种新兴的客运交通方式将成为大城市交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轨道交通对城市用地规划具有导向作用,它的出现会给大城市用地规划带来深刻的影响.就轨道交通对城市用地的影响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城市用地开发、轨道交通和常规交通线路网平衡关系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粮食、土地和城镇化加速3个基本问题论述为前提,从国际上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的角度研究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和问题,然后针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和改革的三大突破口:收入分配政策与第三产业发展、农民流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市居民“房改”与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选择,提出本项目研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以安徽省、江浙沪的城市建设面板数据和"十三五"规划为基础,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安徽城市建设与江浙沪之间的差距与不足。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集聚依然是工作的重点,未来十五年都将处于城镇化发展加速期。(2)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并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安徽省当前的城镇化发展的两个特点。(3)安徽省智慧城市试点数与浙江省相当,但安徽省试点城市绝大部分集中在市一级,县区及镇级试点城市比例较低,侧面反映出安徽省工作重点依然在城市,处于城市优先发展阶段,市、镇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同时,与浙江省相比,安徽省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视度不够。(4)十三五安徽城市建设目标与江浙无显著差异,但最大短板管网密度没有提及。(5)在提升绿色生态建设空间方面,应借鉴浙江城市绿化模式,建设"万里绿道网"。  相似文献   

16.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衍生空间,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市民生活、景观体系之间关联紧密。以哈尔滨高架桥下空间利用为视角,介绍哈尔滨市高架桥的建设情况、区域分布及高架桥的建筑形式构成;从利用方式、功能协调、景观及管理等方面指出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现状及问题;提出高架桥下空间利用应以交通效率优先、功能整体性、公益功能为主、景观及生态性为原则;并针对性地从整体设计、区域适应性、时间梯度利用、绿化与景观建设及管理方面论证桥下空间利用优化的模式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河南省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战略重点,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途径。但在速度和质量方面,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真实反映河南城镇化发展的评价体系。以中原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完善河南城镇体系;以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实现集约节约和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城郊绿化的质量对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影响和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原理,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城郊绿地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