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比较研究了全国4个省区7个菜用大豆品种(系)在沈阳地区的生育特性及荚长、荚宽、蛋白质、脂肪等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南农95C-13不适合在沈阳地区种植。台292、辽鲜1号、东农96-002、东农1号、上农705的摘荚持续时间较长,范围在19~24d,能较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东农96-002的荚长最长(6.54cm);东农1号的荚宽最宽(1.59cm)、荚厚最厚(0.98cm);上农705和台292的百荚鲜重最大,分别为305.7g和302.1g;辽鲜1号和上农705的百粒鲜重最大,分别为63.7g和63.6g;上农705的百粒体积最大(64.4cm3),且鲜荚产量最高(9383.8kg.hm-2)。辽鲜1号的蛋白质干基含量最高(483.4mg.g-1),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70﹡﹡,n=5);辽鲜1号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系)。最终,选出辽鲜1号、东农96-002、东农1号和上农705品种(系)最适合在沈阳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王新风  富健  孟凡钢  马巍 《软件学报》2008,21(3):515-520
简要地综述了近些年来大豆籽粒蛋白质的组成成分、蛋白质含量遗传以及蛋白质与脂肪等性状的相关关系。并在环境方面如气候与栽培条件对蛋白质的影响做一总结,最后提出改良大豆蛋白质含量的途径:主要是加强生物技术、诱变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培育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氮磷钾优化配比施肥对高蛋白大豆品质和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最有利于高蛋白大豆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提高的氮磷钾配比是N150 kg hm-2、P2O590 kg hm-2和K2O 75kg hm-2.氮磷钾优化配比可以调节大豆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但对大豆籽粒含量的调节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1997~2003年进行长期定位施肥的基础上,研究了氮、磷、钾配合施用对花生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N肥可以提高花生籽粒产量和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施用NK肥,籽粒中粗脂肪含量降低,施用NP肥,降低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施用PK肥,降低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施用NPK肥,显著地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说明NPK肥配合施用有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和籽粒品质的形成,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以基肥和返青肥两种施肥方式,施生物硅肥量为0、150、300、450、600、750 kg hm-2六个水平,研究了白浆型水稻土不同生物硅肥施用量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生物硅肥施用量(450 kg hm-2)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可使叶绿素的含量提高9.6%,从而延缓了水稻功能叶片的光合功能期;水稻叶片的保护酶(CAT、POD)在施用生物硅肥后可维持较高的活性或受到抑制程度较低,使所受膜脂过氧化程度(MDA的含苗)相对较低,生物硅肥施用量为450 kg hm-2时水稻叶片的CAT、POD活性达最大值,MDA的含量达到最低值,这说明施用生物硅肥促进了膜脂脱氧化作用,延缓功能叶片的衰老;施用生物硅肥后提高了植株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促进了可溶性糖向淀粉的转移和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协涮了源、库关系.在本试验中,生物硅肥施用量为450 kg hm-2效果最好,施肥效果各处理表现为:Si3>Si4>Si5>Si2>Si1>Si0,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两种施肥方式做基肥的要比返青肥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试验设置5个灌水处理:每桶浇水量分别为2000(CK),1500(T1),1000(T2),500(T3),300mL(T4),研究不同水分亏缺程度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浇水量的减少番茄株高、株幅、茎粗、干物重、单株产量均明显下降,总灌水量与番茄的第1、第2穗果的单果重和单株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与果实中Vc、可溶性糖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T1、T2处理产量下降幅度较小,而果实中Vc、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有显著的增加,是较好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田叶面喷施的方式,比较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的光合特性与糖分合成的差异,研究了大豆叶片的糖分积累特点。结果表明:3种调节剂(SOD模拟物(SODM)、氯化胆碱(Cc)和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提高了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而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导度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其中在喷药后15—30d,DTA-6处理的蒸腾速率下降幅度要高于其他处理及对照。在喷药后5—30d,各处理及对照的气孔导度呈双峰曲线变化趋势,表现为各处理及对照在10d与20d分别出现一高峰值,至喷药后30d,各处理及对照的水分速率和气孔导度值变化规律一致,具体表现为:SODM〉氯化胆碱(Cc)〉DTA-6〉CK。SODM和DTA-6处理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其中SODM调节剂显著的提高了大豆可溶性糖输出量、淀粉转化率以及淀粉积累速率,而Cc处理在喷药后5—30d一直维持着较高的蔗糖含量。综合分析表明,大豆经叶面喷施SODM和DTA-6可以有效的调控叶片中糖分合成、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京亚和夕阳红葡萄为试材,用不同浓度S3307喷施果穗,研究S3307对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3307显著促进葡萄果皮花色素含量增加,使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有机酸含量下降,提高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升高.这说明S3307有促进葡萄果实着色作用,并能改善果实品质,因此在生产上有一定应用价值.进一步研究表明,花色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酸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石灰性褐土上不同钴施用量对冬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土壤有效钴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的钴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蛋白质的含量。各施钴处理较对照增产0.98-13.73%, 生物产量增加2.01-18.47%,其中以处理Co3增产最高。在施钴量4mg kg-1以内,随着施钴量的增加,增产效应提高,但当施钴量超过4mg kg-1时,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增加,但增产效应下降。处理Co1、处理Co2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14和1.1个百分点,但处理Co3、处理Co4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减少0.07和0.21个百分点。各处理的蛋白质产量比对照增加0.06%-20.02%,其中以处理Co1增加最大,处理Co2次之。土壤有效钴含量与施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籽粒中钴含量与施钴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施镁、硼、钼及其配合施用对大顶苦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处理硝酸盐含量较对照明显下降,其中以 B和 Mo处理效果最好,分别降低了苦瓜硝酸盐含量10.63%和53.02%,且 Mo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 Mg、 Mo、 Mg B Mo3个处理的苦瓜产量均比对照显著增产,分别增加21.72%、18.97%、20.03%,其中以 Mg处理增产效果最好。而 B处理苦瓜产量比对照降低了4.32%,差异不显著。 Mo、 Mg B Mo处理较对照可溶性糖和Vc含量增加,其中以 Mg B Mo增加幅度最大,达到显著水平,而 Mg、 B处理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有明显的下降,其中以 B处理下降最为突出,差异显著,与对照相比,4个处理蛋白质含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镁、硼、钼配合施用更有利于苦瓜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1979~2003年,先后收集、整理、鉴定了野生大豆资源材料989份,组配各类型种间杂交组合676个。筛选出一批蛋白质含量480mg·g-1以上优异野生大豆种质49份;抗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高抗种质8份;抗花叶病毒的野生大豆种质5份;多花荚、多分枝、抗逆性强等类型野生大豆种质9份;创造出蛋白质、脂肪双高661.6mg·g-1(龙品8807)品系1份和新种质类型8份。通过种间杂交,获得一批变异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百粒重在6~20g、抗逆性及丰产潜力大的优异中间材料,此外,选育推广了龙小粒豆1号特用新品种大豆,成为黑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品种。与此同时,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采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在中国首次选育出“黑生101”大豆新品种,拓宽了大豆种质遗传基础,丰富了大豆种质基因库。  相似文献   

12.
以田间种植的春玉米高油(通油1号)和高淀粉(郑单19号)为材料,探讨玉米高油杂交种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脂肪积累的关系。从授粉后7d开始,每隔7d选取果穗测定籽粒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2个杂交种玉米籽粒油份的百分含量在整个灌浆过程中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成熟时略有下降。整个灌浆过程中通油1号的油份百分含量始终高于郑单19号。2个玉米杂交种籽粒蔗糖含量峰值在授粉后14d出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通油1号的峰值明显高于郑单19号;其籽粒的果糖含量在授粉后14d出现峰值,然后急速下降,通油1号的峰值高于郑单19号;籽粒葡萄糖含量从授粉7d后开始下降,42d后趋于平缓,在授粉后21d前是通油1号葡萄糖含量低于郑单19号。说明籽粒灌浆前期,碳水化合物供应不是脂肪合成的限制因素,而果糖向乙酰CoA的转化速率可能是脂肪合成的限制步骤。  相似文献   

13.
对包膜控释尿素的大棚黄瓜进行了田间试验,并对黄瓜的品质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控释尿素D90产量比对照增产67.6%;比普通尿素增产36.9%;D60虽比对照和普通尿素增产,但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对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增加V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方面,以D90综合品质为最优,D60次之,普通尿素为最劣。综合各项,在黄瓜生产中以选用控释期为90天的包膜控释尿素为最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聚乙二醇 (PEG)模拟水稻短期干旱胁迫研究表明 ,干旱胁迫条件下 4个水、陆稻品种叶片中可溶性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如游离氨基酸总量 (TFA)、脯氨酸 (Pro)和可溶性糖 (SS)含量及Pro/TFA比值变化上具有种间一致性 ,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且巴西陆稻的变化较为明显 ;可溶性渗透调节物质适宜作为水稻抗旱能力筛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棕壤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无机硫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水溶性硫的含最;单施有机肥土壤中吸附态硫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总体为上升趋势;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中吸附态硫的含量在1991年前增长速率较快,此后基本保持平衡,而对照处理土壤中吸附态硫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各处理中除不施肥处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外,其他土壤盐酸可溶性硫的含量均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北京郊区日光温室中基肥施用状况,设计了长期施用秸秆有机肥、膨化鸡粪和缓释肥3个处理,对日光温室土壤肥力及番茄品质的影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秸秆有机肥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个处理中表现最高,为32.0g.kg-1;长期施用膨化鸡粪土壤酸化快,土壤养分含量处于中等;缓释肥作为基肥施用,可加速土壤速效养分积累,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从番茄果实品质结果看,秸秆有机肥处理果实中V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及糖酸比值分别为13.60μg.g-1、54.4mg.g-1、37.6mg.g-1、62.22μg.g-1、9.68,都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处理。缓释肥处理的果实各种营养品质都不如有机肥处理果实含量高。实验还分析了土壤养分含量与番茄果实品质、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全氮含量与果实中多项营养品质指标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NH4 -N/NO3--N比例(100/0,25/75,50/50,0/100)对4个菠菜品种地上部和根系生长、以及植株不同部位硝酸盐、水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H4 -N/NO3--N比例为0/100时,各品种菠菜的生物量最大,而随着NH4 -N/NO3--N比例的增加,各品种菠菜的生物量和硝酸盐累积量均呈递减趋势,而水溶性糖含量则呈递增趋势,说明增铵能提高菠菜品质,但不能增加菠菜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根据柑桔树体对土壤生态环境和营养元素的季节性需求变化特点,综合考虑各营养元素间的平衡、有机养分与无机养分之间的协调、土壤生物和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提出不同因子组合处理,进行了3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生态施肥技术,对桔园土壤生态环境和柑桔产量、品质有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N、P、K和速效N、P、K含量,以速效P增幅最大,三年增26.92%~40.0%;除能提高所施用微量元素含量水平外,还提高土壤有效态Fe、Cu含量水平;土壤容重三年降低了0.04 g cm-3~0.10 g cm-3,总孔隙度增加10.4%~16.8%,通气孔隙增加19.9%~30.1%,全容水量增加7.0%~12.1%;有效地改善了柑桔的品质,增加了果实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Vc含量。  相似文献   

19.
对番茄中杂9号接种6种不同的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versiforme,Glomus mossea-2,Glomus intraradices,Glomus diuphauam,Glomus mossea,Glomus etuni-catum1),通过测定不同菌种对番茄的生长效应及叶片生理变化,表明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有不同程度的生长促进作用,处理番茄的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比对照有所增加,其中对叶片可溶性糖的影响最为显著,它与番茄根系的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还与植株总干重显著正相关,菌根侵染率亦与植株干重显著正相关。故此提出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作为丛枝菌根影响番茄生长的生理鉴定指标,依此指标筛选出Glomus versiforme,Glomusmossea-2是对番茄生长促进效果最好的菌种。  相似文献   

20.
1984~1985年参加北方春大麦区啤酒用大麦品种区域试验。在沈阳两年试验表明:澳大利亚二棱大麦选系——沈农E—1和浙江、上海的二校大麦品种于6月25~28日即成熟。黑龙江、内蒙的二棱品种和国外的两个多棱品种于7月6~9日成熟,不利于下茬复种。从产量而言,一般晚熟品种高于早熟品种,但沈农E一1亩产447.6斤,名列第二位。从籽粒品质而言,这几个早熟二棱品种千粒重达47~49克,而蛋白质含量偏高,为12.77~13.32%;晚熟品种千粒重稍低,而蛋白质含量都在12%以下;沈农E—1的千粒重高达50克以上,蛋白质含量为11.71%,符合酿造标准。从农艺性状言,多棱大麦的缺点是单株分蘖成德率低、叶面积大、秤/谷比值大而经济系数低:而二棱大麦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