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普图马约次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其大地热流史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利用地质背景约束、古温标正演约束等多种方法,系统地确定了普图马约次盆自白垩纪以来各时期的大地热流值:白垩纪大地热流值为64 mW/m^2;古新世大地热流值为95 mW/m^2;渐新世末期大地热流值为38 mW/m^2;上新世大地热流值处于120~190.00 mW/m^2之间,平均155.00 mW/m^2,且具有由东到西大地热流值增加的特征;今大地热流值为55 mW/m^2。  相似文献   

2.
库车前陆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采集45块岩心样品进行热导率测试,在分析库车前陆盆地的地热场的基础上,通过温度和孔隙度的校正,获得原地热导率和地层热导率柱。根据热传导定理和热阻法计算热流值,获得了库车前陆盆地的52个大地热流值数据及其分布特征。库车前陆盆地整体属于低热流冷盆,各构造单元的大地热流值为40~50mW/m^2,低于我国其他大、中型沉积盆地。山前带的热流值相对较高,如依奇克里克、大宛齐、克拉等构造分区的热流值均在45mW/m^2以上,是冷盆中的高热流带,也是天然气高产出带;中央坳陷部位的热流值较低(小于45mW/m^2);前缘隆起部位热流值较高,如塔北的提尔根;南部的热流值东高西低,如牙啥等地区的热流值均高于45mW/m^2,而西部的羊塔克、英买地区的热流值低于40mW/m^2。。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使塔里木盆地和天山之间发生了强烈的盆一山耦合过程,盆地边缘岩石圈挠曲和快速沉降,决定了盆地现今大地热流的分布特征。图1表4参22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现代热流场特征及地热异常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大地热流是表达地球表面向外界空间散发热量的重要物理量,其大小与岩石圈结构和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相关。建立了东营凹陷地热场计算的简化模型,利用热导率分散模型计算了自明化镇组至沙四段上部的原地热导率;在此基础上,利用热阻率法,根据170 口测温井的测温资料,计算这些井点处的大地热流值,结果是:东营凹陷现代大地热流值为30 ~120mW/(m·K) ,平均值为68 m W/(m·K) 。认为控制东营凹陷大地热流值异常的主要因素是:①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影响;②第三系沉积岩的有效热导率平面分布有变化;③人文活动( 如钻探、注水采油等) 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热场特征与有机质成熟史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根据现个地温梯度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结果,反演了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分布,在综合研究盆地古、今地热场特征的基础上,对地热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指出了主要影响因素的特点.结合构造—沉积演化史,探讨了盆地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有机质成熟史.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深水区地热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对392个地温梯度数据和234个大地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深水区地温梯度为2.94~5.22℃/hm,平均为3.91±0.74℃/hm;大地热流值为24.2 ~121 mW/m2,平均为77.5±14.8 mW/m2。南海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具“热盆”属性,且深水区比浅水区更“热”。大地热流总体变化趋势为:从陆架到陆坡(从北到南)逐渐增高,且增高趋势与地壳减薄趋势一致,同时,平面上存在显著的局部异常点。新生代岩石圈拉张减薄以及新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断裂活动是南海北部深水区具“热盆”特征的根本原因,南北向岩石圈减薄程度控制了大地热流总体变化趋势,新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与断裂活动则是局部热流异常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域盆地热历史及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大地热流测量、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对渤海海域盆地进行了盆地热史恢复 ,结果表明 ,盆地现今热流值为 5 0~ 75 m W/ m2、背景热流值为 6 3.6 m W/ m2 ,而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 (5 0~ 2 5 Ma)古热流值达 6 5~ 90 m W/ m2。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 ,盆地经历了早期 (5 0~ 2 5 Ma)裂谷阶段和后期 (2 5 Ma至今 )热沉降阶段 ,其中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裂谷亚旋回 ,热沉降阶段叠加了 12 Ma以来由地幔拆沉及岩石圈冷却诱发的快速均衡沉降。渤海海域盆地较低的现今大地热流值和较高的古热流值 ,以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等支持了渤海海域盆地为板内裂谷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地层有机质热演化和烃源层生烃状态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渤海海域盆地存在形成大气田的地热条件。  相似文献   

7.
南海盆地地热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南海众多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南海为平均热流值高达78.3mW/m^2的高热流区,但热流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中央海盆区最高、北南和西缘接近总体平均值,而东缘最低,形成南海区域性高热流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的多期拉张构造运动,尤其是中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而拉张程度的非均匀性是控制南海大地热流分布趋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柴达木盆地勘探新层系,测试并分析了该盆地5个油气田的8个天然气样品的氦、氩同位素比值,探讨了其在大地构造背景、大地热流和气源方面的示踪意义。研究结果如下:①柴达木盆地8个天然气样品3He/4He值分布在2.0×10-8~5.48×10-8的范围,总体平均为3.7×10-8,均在10-8量级,体现了典型的壳源成因氦同位素的特征。②据3He/4He计算的大地热流值较低,分布于41.2~48.2 mW/m2之间,平均44.9 mW/m2,低于东部地区大地热流平均值73 mW/m2,表明该盆地具有较稳定的构造背景。③根据天然气40Ar/36Ar的年代积累效应,结合烃源岩分布特征推测,柴达木盆地东部凹陷区伊克雅乌汝构造伊深1井天然气应源于上第三系;西部坳陷区尕斯油田尕斯8-6井和尕斯475井天然气应源于下第三系;碱山构造碱1井天然气应源于侏罗系,碱山构造碱2井的天然气应源于上第三系;北缘块断带南八仙油气田仙试1井的天然气应源于侏罗系;南八仙油气田仙试8井和马北构造马北1井的天然气可能主要源于侏罗系。  相似文献   

9.
渤海海域盆地热历史及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大地热流测量,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对浸海海域盆地进行了盆地热中恢复,结果表明,盆地现今热流值为50-75mW/m^2,背景热流值为63.6mW/m^2,而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50-25Ma)古热流值达65-90mW/m^2,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经历了早期(50-25Ma)裂谷阶段和后期(25Ma至今)热沉降阶段,其中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理解谷亚旋回,热沉降阶段叠加了12Ma以来由地幔拆沉及岩石圈冷却诱发的快速均衡沉降,渤海海域盆地较低的现今大地热流值和较高的古热流值,以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等支持了渤海海域盆地为板内裂谷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地层有机质热演化和烃源层生烃状态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海域盆地存在形成大气田的地热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的对比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中国沉积盆地多为叠合型盆地,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普遍存在。根据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深埋改造型、热事件改造型和应力改造型。由于区域地质背景与盆地演化历程的不同,中国北方各盆地的古地温场存在较大差异。古生代华北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稳定克拉通之上,克拉通面积大,沉积构造稳定,地温梯度低;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之上,经历了裂陷作用,构造活动性强,地温梯度高。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沉积盆地地温梯度普遍高于阿尔金断裂以西沉积盆地,构造活动性强,强烈的构造运动引发了岩浆活动及地壳深部热活动,表明存在一期强烈的具有区域规模的构造热事件;阿尔金断裂以西为挤压坳陷型盆地,地温梯度普遍较低。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处于拉张背景,沉积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高;而西部处于地壳挤压增厚构造背景,沉积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较低。  相似文献   

11.
针对石油地质勘探和直接找油的课题,本文介绍了频率测深法的原理和特点,通过与直流测深、瞬变场测深及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的理论曲线对比,得出了频率电磁测深的分辨力和有效性都较为优越的结论。文章还通过写直流电法、电磁法、激电法及瞬变场法等直接找油气的特点之比较,提出了频率电磁测深法的方法和仪器具有直接用于油气勘探的可能。同时,还讨论了进一步发展综合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下扬子地区HQ-13线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这是下扬子地区第一条深达岩石圈底部的地球物理-地质综合大剖面,它揭示了该区纵向“八面”“七层”、横向“四块”的壳幔层块结构特征,并获得了十二项主要地质成果,其中包括发现了华北、扬子两地台的分界线双沟推覆带(不是郯庐断裂),证实了纵向各构造层有坳隆交替互相转化的演变规律,查明了海相中、古生界构造层的厚度、埋深及其内幕构造特征等。  相似文献   

13.
根据海洋油气与工程勘查的实际需要,提出了海洋轴向偶极电测深法.它是一种可以弥补声波探测方法不足的地质调查手段.文中对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作了研讨,并编制了相应的正反演软件. 在此基础上,与有关单位合作,利用配置的仪器及海上采集装置,在马迹山海湾进行了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琼北福山凹陷两条大地电磁测深试验剖面,可将凹陷自上而下分为5个电性层,并确定其对应的地质属性。利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可以确定断层和局部构造。文中通过试验说明大地电磁测深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下扬子盆地的地壳深部构造与盆地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了1978—1981年江西永平爆破和湖北随县爆破的人工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布格重力异常特征,求得区域地壳厚度的空间展布,并对盆地的演化从深部地质出发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ҺĤ�γɻ�������ת���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逐渐转移到海洋,滩海和沙漠,并已陆续发现了许多大型油气资源。油气的输送方式中,长距离混相输送技术可使油田开发费用减少约10% ̄40%;但由于多相混输的流动状态复杂,其中混相输送流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尚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根据环状流动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环状流液膜形成的机理和稳定存在的原因,得到了判断环状流动结构稳定存在的必要条件以及准则式,分析了倾角对环状流型  相似文献   

17.
由于滩浅海高精度勘探方法的实施,传统的海底高程测量方法已不能满足高精度地震勘探的需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目前滩浅海勘探的高程数据测量方法;重点探讨了采用RTK实测潮高法在提高精度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详细介绍了滩浅海高程测量外业施工方法和内业处理流程;并提出了近海区域测深探头与GPS天线同步观测等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由于滩浅海高精度勘探方法的实施,传统的海底高程测量方法已不能满足高精度地震勘探的需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目前滩浅海勘探的高程数据测量方法;重点探讨了采用RTK实测潮高法在提高精度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详细介绍了滩浅海高程测量外业施工方法和内业处理流程;并提出了近海区域测深探头与GPS天线同步观测等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固定源建场测深法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勘探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源建场测深法是一种人工场源瞬变(时间域)电磁测深方法。该方法在地形、地质构造复杂的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了勘探试验。试验剖面清晰地揭示了断裂、地层与构造特征,勾画出了准噶尔盆地南缘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对强烈变形带、叠瓦冲断带、反向冲断带、前缘向斜带及局部构造都有清晰的显示。这表明固定源建场测深法在地形、地质构造复杂的山前带也可取得良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表明,华北板块南缘3~15km深处存在一个高导电世的滑移面,大别山隆起区糜梭岩构造指向、大型褶皱轴面产状及飞来峰、钧遗留的椎覆方向等均表明,自海西晚期以来,华北板块南缘上部地壳(而非整个板块)长期沿此构造面向来做大规格拆离运动。至燕山期,这种运动因大别山强烈隆起而受阻,从而派生出向北边冲的大别山北麓逆冲断层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