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卓钧 《特殊钢》1992,13(6):10-14
研究了钢液经喷吹Ca—Si粉处理后,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分布、形态控制以及对钢材机械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喷粉后钢中夹杂含量明显减少,夹杂物发生变态,形成球状的铝酸钙,对改善钢材的机械性能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
喂Ca-Si丝对钢中夹杂物变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通过实验研究了钢中加钙后夹杂物的各种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80t钢包喂200mCa-Si丝后,钢中硫化物,Al2O3几乎全部变成球状,而且经Ca-Si处理后,钢中的平均脱硫率为25.25%.钢的洁净度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鞍钢生产的喷吹Si—Ca粉的铁路用车轴钢坯为主,运用金相法、对比试验法、电子探针分析、机械性能试验等方法,对喷粉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形态、光学特性、组成、投量与分布和对钢质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与未喷粉钢中夹杂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喷吹Si—Ca粉后使钢中夹杂物发生一系列的变化:(1)数量减少;(2)长宽比下降;(3)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分散;(4)属性改变,由MnS和Al_2O_3转化为CaS和mAl_2O_3·nCaO或二者的复合物;(5)净化钢质,提高机械性能并使各向异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对南钢转炉厂生产DF钢中的夹杂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工艺制度下吹氩精炼效果不明显,氩后钢中的夹杂物含量为865.78mg/kg;大于300μm的夹杂物,主要成分为Si—Al,或Si—Al—Mn;80~300μm夹杂物,主要成分为Si—Al-Mn,且Si较高,Mn较低;小于80μm的夹杂物,主要成分为Si—Al—Mn,并且含Mn较高:改变钢液脱氧制度及控制吹氩搅拌,可使氩后钢中及铸坯中的夹杂物含量分别降低到203.38mg/kg、59.8mg/kg。  相似文献   

5.
张敏  谢鑫  曾建华  吴国荣 《炼钢》2019,35(6):67-71
针对某特钢厂在生产40Cr10Si2Mo气阀钢时出现轧材夹杂物评级合格率低的问题,通过对精炼及连铸过程钢中夹杂物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工艺制度,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对连铸过程吹氩制度和中包覆盖剂进行了优化研究。工艺优化后,40Cr10Si2Mo气阀钢轧材夹杂物评级合格率由原工艺的71%提高到97%。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Si对富Cu相印富Ni相的影响,试验条件是含0.3%Cu和0.3%Cu+0.15%Ni盼铁基合金,加入到含Cu0.17%-0.41%、Ni0.3%~0.13%、Si0.03%-0.12%的钢试样中进行氧化。试样在1150℃大气条件下保温60、300和600s,对比试样为无Cu、Ni含0.02%Si的低碳钢试样。含Cu、Ni钢的氧化速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比无Cu、Ni低碳钢的要低,在含Cu、Ni钢试样上观察到了内氧化层。内氧化层中的氧化物数量随氧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且氧化物特征为富含Fe和Si,与Fe—Cu—Ni合金相比,含Cu、Nj、Si钢在氧化物中有更多的富Cu、Ni金属粒子聚集。研究表明。硅粒子个数随氧化物金属界面处氧含量的增高而增多,因Cu、Ni的富集而增加了氧的溶解度,这些内氧化物降低了氧化速度和夹杂。有10个因素造成含Cu、M、Si物质比含Cu、Ni物质氧化物大量增。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稀土复合变质剂对Si—Mn系中碳贝氏体钢组织、冲击韧性和硬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复合变质对Si—Mn系贝氏体钢组织、冲击韧性和硬度影响较大,且存在一个稀土复合变质剂最佳加入量。  相似文献   

8.
高速重轨钢的脱氧与夹杂物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江华  吴杰  索进平  陈钢  田青  吉玉 《钢铁》2011,46(3):18-21
以U75V高速重轨为例,对冶炼过程的全氧含量和夹杂物的形貌、尺寸及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对重轨钢精炼过程的脱氧与夹杂物控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炉渣碱度高有利于Si的脱氧,LF精炼后可将钢中全氧质量分数降至15×10-6以下,但高碱度会导致钢中脆性夹杂物增多;高真空虽然对碳脱氧有利,但易引起钢中铝含量升高,不利于夹杂物的...  相似文献   

9.
张正群 《特殊钢》2018,39(1):48-50
RH精炼过程加铝前IF钢(/%:≤0.005C,≤0.04Si,0.05~0.20Mn,≤0.015P,≤0.015S,0.03~0.06Als)中的氧含量为340×10-6~467×10-6,用Aspex扫描电镜研究了加铝后210 min钢中夹杂物类型、尺寸和数量,结果表明,IF钢在RH工序加铝脱氧后钢液中夹杂物的类型主要为氧化铝,随着RH循环时间的增加,钢液中夹杂物数量减少;加铝真空循环6 min后可进行合金化,进一步延长循环时间,钢液中夹杂物的去除速度减缓;加铝前IF钢液中的初始氧含量偏高时,可适当延长循环时间至8 min,再进行合金化。  相似文献   

10.
非金属夹杂物对钢的机械与工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级别高,是炼钢工艺操作粗放的具体表现。通过对20MnSi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代鹏 《特钢技术》2005,10(1):64-64
6Cr21Mn10MoVNbN汽阀钢属于Cr—Mn—N系列奥氏体不锈钢,该钢成分要求严格,Si含量特别低,Si≤0.35%,这促使生产该钢的难度加大。通过冶炼采用不锈钢返回吹氧工艺,在冶炼过程中对原工艺进行调整,取得了明显效果,比较成功地冶炼出该钢。对原工艺的调整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Si含量对25 kg真空感应炉冶炼的Cr8Mo2SiV钢(%:0.96~0.97C、0.31~0.36Mn、7.98~8.04Cr、2.01~2.08Mo、0.31~1.52Si、0.20V)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含量的增加,共晶碳化物尺寸变大,数量增多,淬火峰值硬度向高温区移动;经1 030℃淬火,550℃回火后,随着Si含量的提高,Cr8Mo2SiV钢的二次硬化能力和冲击韧性明显提高。Cr8Mo2SiV钢最佳的Si含量为1.5%。  相似文献   

13.
SKF钢包炉精炼钢中AlS含量对夹杂总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海潮  焦兴利 《特殊钢》2000,21(4):39-40
精炼车轮钢的化学成分(%)为:C 0.60±0.02,Si 0.25±0.03,Mn 0.75±0.03,S、P<0.020.钢中夹杂物采用ASTM标准评级,要求B类(Al2O3)夹杂<1级,A类(硫化物)夹杂<2级、C类(硅酸盐)夹杂<2级、D(点状氧化物)夹杂<2级.为了保证车轮钢的质量,对工业生产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出用铝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4.
发明的详细说明本专利系关于在低碳钢中添加2.3~4.0%Mn的Mn—Nb钢,用以获得低温下具有良好韧性的贝茵体非调质低合金高强度钢。过去,研制和使用的低合金高强度钢大多是Si—Mn、Mn—Nb、Si—Mn—V钢,和进而  相似文献   

15.
董方  丁来法  宋金桥 《特殊钢》2022,43(3):25-29
通过FactSage热力学软件计算和实验室25 kg真空感应炉冶炼BT700L汽车大梁钢,探讨精炼渣对馄 钛合金化的影响规律,并研究稀土貿钛复合合金的加入对钢组织、夹杂物、析出物的影响。结果表明,55%CaO~ 25%Al2O3 ~ 15%SiO2 ~5%MgO,碱度为3.7的精炼渣更加适合BT700L汽车大梁钢的冶炼。添加该精炼渣后,钢水中的Ti和渣中的SiO2反应,Si被还原进入钢中,钢中Ti含量减少,Si含最提高;实验钢的铸态组织由铁素体和少量贝氏体组成;稀土的加入降低了钢中夹杂物的数量和尺寸,并使钢中析出物更加弥散细小。  相似文献   

16.
 为改进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脱氧工艺,提高夹杂物控制水平,在硅钼高温电阻炉内对钛稳定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精炼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合热力学计算,研究了不同Si、Al含量(质量分数,下同)比值的硅铝合金的脱氧效果,以及脱氧、钛合金化和钙处理后钢中典型夹杂物的组成和形貌及粒度分布。结果表明:钢中初始氧含量相近的条件下,硅铝合金复合脱氧的钢中酸溶铝、全氧量与纯铝脱氧结果相近。硅铝复合脱氧后钢中夹杂物主要为(MgO-)Al2O3-SiO2复合脱氧产物。钛合金化后夹杂物的类型主要为Al2O3-MgO-(SiO2)-TiOx复合夹杂物和TiN。钙处理后的夹杂物主要为球形的MgO-Al2O3-CaO-SiO2-TiOx类复合氧化物。采用硅铝合金复合脱氧比纯铝脱氧钢的夹杂物的总数量、总面积和平均粒径均要小。  相似文献   

17.
已知的供炼钢时脱氧用的合金含有Si25—40,Mn45—60,A10.5—5.0,Ca0.4—4.0,Mg0.2—2.0,余为Fe。其缺点是不能使高强度钢制件获得所希望的性能。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钢的机械性能。为此,发明了如下成份的稀土复合添加剂,Si17—40,Mn40—75,稀土金属0.3—8.0,A10.4—4.0,Ca0.4—  相似文献   

18.
刘磊 《钢铁》1992,27(8):26-29
本文介绍复合脱氧剂Al—Si—Fe试制工艺以及在炼钢中用它代替金属铝进行脱氧试验。Al—Si—Fe合金不仅可以等量代替金属铝做炼钢脱氧剂,而且可以提高钢的脱氧效率,减少钢中夹杂物,提高钢的纯洁度,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发挥RH—MFB的精炼功能,了解RH—MFB的精炼效果,有必要对上RH的钢水质量进行分析,包括钢中[C]、[N]、T[O]及显微夹杂分析。结果表明:RH—MFB试生产钢水在中间包内增碳较为严重,出RH后钢液有轻微吸氮现象;RH—MFB精炼后,钢液中大于10μm的显微夹杂数量明显减少,T[O]的平均含量较前期生产也有明显下降。对精炼处理及中间包钢液中显微夹杂组成与形貌分析表明,基体为Al2O3的夹杂物是钢液存在的主要夹杂物,形貌特征各异,在工艺后期大多以球状和细小块状存在,此外,发现有少量铝酸盐或硅铝酸盐+硫化物夹杂。为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钢水的质量,达到高效低耗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编号为Si—1、Si—2、Si—3、Si—4四种高硅奥氏体不锈钢的组织、析出相的种类、分布及对钢耐浓硝酸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钢中的碳含量和添加元素不同、以及铬、镍含量的差异、固溶温度的变化,钢中析出相亦各不相同。析出相数量增多及它们在晶内和晶界分布,均有利于浓硝酸的择优腐蚀。每种钢在晶界以不同速度腐蚀是由于晶界析出相的种类及数量不同所致,晶界析出M_(23)C_6(M主要是Cr),且成网状或链状分布,极易产生晶问腐蚀。结果还表明四种钢对浓硝酸都具有较好的抗蚀能力,就综合性能而言,以Si-3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