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宋兴荣 《城市住宅》2022,29(1):124-126
以清朝时期喀喇沁右旗王府地区为例,根据该区域历史引入外部机制的概念,分析清代王府地区聚落的分布与清朝政府对蒙政策的关联,阐明了王府地区传统聚落的起源和发展受到满蒙联姻与移民政策的绝对影响,从空间分布、职能类型2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了聚落的选址与王府、寺庙的联系以及聚落空间格局按照王府空间秩序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传统聚落的营建蕴含着古人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智慧,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类型丰富、体系完善,其景观特征是经人工梳理自然水系、堆挖土地而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杭嘉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并分析二者对当地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将区域内的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划分出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的4种典型模式:湖溇圩田型聚落、湖荡圩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和三角洲平田型聚落,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解析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我国水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与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聚落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3.
伍国正  周红 《华中建筑》2014,(9):167-170
乡村传统聚落为当代人居文化研究和地区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文从总体布局空间形态特征等方面总结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形态的四种类型:"四方印"型、"曲扇"型、"街巷"型和"寨堡"型,揭示了永州地区"四方印"型和"曲扇"型聚落景观在空间布局上的总体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建筑装饰艺术特色,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机理。指出了在地域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整体研究中突出个体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潘莹  苏蕴蕾  施瑛 《室内设计》2023,38(2):143-150
岭南低地水网密布的环境中,沥滘水 乡是一个以宗族主导的沙田开发为背景,以地 缘、血缘关系为连接,以集体力量改造周边环境 构建出的有多样化形态类型的水乡聚落群。通 过文献阅读、实地访谈调研、地图分析等方式, 探讨水网环境影响下沥滘水乡聚落群的形态类 型构成,归纳网型水乡聚落、块型水乡聚落、线 性水乡聚落的基本形态特征,分析聚落空间的 结构层次和营建逻辑;并在共时性研究的基础 上,探讨其历时性演化的机制和路径。对这一案 例的研究是对聚落群空间层面的岭南水乡聚落 研究的补充和拓展,对于该历史地区的保护更 新建构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鹰  刘嘉敏  余梦 《室内设计》2022,(1):132-138
城镇传统聚落表现出杂姓杂居的特 征,杂姓家族社会的演进直接体现在家族院 宅空间的变化上,院宅空间变化影响传统聚 落空间形态,厘清聚落传统院宅空间特征属 性有必要从社会演进视角研究其家族社会与 院宅空间的相关性问题。本文以泰宁古城尚 书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时空维度,从 传统聚落家族社会结构与其对应院宅空间的 演化分析入手,以家族社会视角,将家族院 宅空间作为基本研究单元,梳理院宅权属、 姓氏院宅的更迭方式,解读家族社会发展演 变与院宅空间变化的相关性,揭示聚落形态 演化的内在规律及其空间特征,为传统聚落 空间分析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清末及民国初期的影像和绘画为主要研究材料,对18世纪末珠江三角洲入海口区域疍民建筑和聚落的形态演进过程进行整理和还原。主要针对形成于沙田围垦土地上的小型聚落,考察其线性的分布方式、依靠堤坝建立的寮屋建筑,以及在由船居到陆居的过程中疍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探讨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进与疍民建筑和聚落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认为,珠江三角洲的水土环境变化及沙田围垦活动,是影响和推动珠江流域的疍民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建筑空间演变和渔民聚落呈现线性延展分布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传统乡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自组织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挖掘更新机制为目标。通过解析过去,揭示三个参变量的主导作用、三种结构秩序的空间建构,以此提取传统乡土聚落的演变秩序。通过诊视现在,提纯分形理论下空间自相似生长机能、协同学理论下空间共生性生长机能、超循环理论下空间催化性生长机能。通过调控未来,挖掘传统乡土聚落等级嵌套、并置协同以及低冲击循环演进机制。  相似文献   

8.
以长溪流域畲族聚落与住宅为例,基于文献和实地调查,考察聚落的分布、形成及其构成,梳理畲族住宅的类型以及平面、空间和构架特征;揭示传统畲族聚落及住宅的生成原因及其从简单到复杂的建筑结构和空间构成演变规律;进而从山地环境、社会生活和营造技艺等方面归纳长溪流域畲族聚落与住宅的文化特征;同时引入耗散结构理论对畲族及其建筑文化的形成机制作出阐释。希望从流域的视角为民族建筑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王通  杨瑞祺  尚书棋  宋阳 《风景园林》2021,28(5):107-113
鄂西武陵山区乡村聚落地域特色鲜明,以其乡土景观形态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风景营构传统的概念以及要素构成。通过类型学的物质空间形态分析方法,从宏观尺度解读地貌特性对乡村风景基调的影响、控制;从中观尺度探索"山–房–田–水"的空间布局机制;从微观尺度挖掘乡村聚落空间要素类型、形态特征和场地营建传统,揭示了乡村聚落景观物质空间形态表象下的形态演进机理,并为传承鄂西武陵山区风景营构传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街网结构作为传统聚落的空间骨架,承载着聚落的历史发展变迁。街网空间的形态及方向有助于定义聚落的空间逻辑秩序。该文对河北地区六个典型传统聚落进行建模分析,旨在运用新的量化技术方法对具有抽象性历史信息的传统聚落街网进行可视化表达。将传统聚落街道的方向与长度进行量化分析与可视化处理,同时,利用方向熵,度量聚落街道方向的混乱程度。新的技术方法揭示了聚落街道网络的空间秩序,较直观地反映了不同类型传统聚落街网结构的异同,能反映出自然原生的聚落街网相对稳定的深层空间结构,为认知传统聚落户外空间内涵提供了科学化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住宅的多样性——日本集合住宅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目前住宅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为例 ,说明我国目前住宅需求的多样化和设计手法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论述了与我国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在解决不同住宅需求时采用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集合住宅的理念 .试图以此借鉴 ,使我国建筑设计界了解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过程 ,吸取他们的经验 ,为我们在住宅多样化研究和设计时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2.
对自动扶梯突然反转而导致逆行故障的类别和成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逆行速度及症状,分析了逆行概率及风险,并针对逆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金鹏 《新建筑》2002,(6):51-53
从建筑工效学的角度对上海市吴江路休闲步行街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其在建筑工效学上的一些特点与不足之处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步行街的建筑工效学设计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南京郊区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郊区和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工业和人口两方面对南京的郊区化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分析,以期能对南京郊区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全新认识,从而有助于新时期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5.
赵诗佳  陈蛟 《山西建筑》2011,37(18):189-190
从现象学的角度,以体验者的观察感知与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相互博弈,逐步展示江南园林的点点滴滴意蕴,规避对造园具体手法的详细认知,由体验出发,结合现象学理论,再辩证地回归园林体验,以实现对江南园林意蕴本质感知.  相似文献   

16.
高善学 《山西建筑》2011,37(30):127+211-127,211
为了预防电力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因铁芯多点接地导致接地电流超标而造成的铁芯发热故障,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压器铁芯接地智能保护原理,并通过对变压器铁芯接地电流的实时监测,在检测到接地线电流超过国家标准后采取自动启动限流装置的措施,实现将接地电流限制在规程要求的范围之内,并对电气设备状态进行在线检修、评估、预警和风险分析,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杨玉玲 《山西建筑》2011,37(11):56-57
以锚索框架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锚索框架支护技术在边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框架形式,阐述了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锚索材料,岩体条件,张拉器具和工序,外界自然条件和人工作业因素等,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中环线大柏树立交桥工程中需拆除预留两联高架桥。该文介绍了该工程采用人工破碎方法拆除的施工流程;施工中的主要技术混凝土凿除,预应力释放,箱梁支撑系统设计和箱梁变形控制。经工程实践,使拆除工程在不影响周边环境及该处交通的前提下安全顺利地得以实施,为市中心交通枢纽处拆除高架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对湿陷系数、本构模型和弦线模量等几种计算湿陷变形的方法进行了评价.对比原位浸水和载荷试验结果,湿陷系数计算湿陷变形误差很大,本构模型尚未在工程中推广应用,弦线模量计算湿陷变形最为准确.由于能够准确计算湿陷变形,因而能够按变形控制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1999-2004年硕士研究生的95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趋势、规律,分析热点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