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公园声景特性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华  孙春红 《中国园林》2009,25(7):28-31
采用实地勘测调研与现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北碚公园声景构成及其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和声景的好感度与协调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公园声景由人工与自然声景构成,其中人工声景占主体;声音种类和强度的时间变化均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公园游客数量等密切相关,一般上午10:00,公园内的声音以自然声为主,10:OO后,人工声逐渐增多,下午公园的声景特点与上午相似,公园声景的年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声,其他声音的年变化差异不明显;公园声景的协调度排序与好感度排序基本相同,好感度高的声景,其协调度往往也较高.  相似文献   

2.
郑欣悦 《城市建筑》2023,(3):217-220
本研究结合古典园林景观的特点,以福州西湖公园为例,探究声景体验与古典园林景观的关系。基于声景观概念,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声景漫步、SD语义分析法等调研分析方法,对该园区进行声景观及声景体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布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游客在公园中的声景体验,同时也减弱了其对环境噪声的敏感程度。基于该结论,针对福州西湖公园提出声景观优化设计方案,可为类似的中国古典园林城市公园声环境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园中声景的恢复性效益已被广泛证实,但游客个体因素如何影响声景恢复性效益感知尚不明确。以福州市5个城市公园为例,基于对公园游客的公众调查数据,探究不同类型城市公园中声景恢复性效益的差异及个体因素对其感知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公园中鸟鸣声和流水声是最具有恢复潜力的声源;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声景恢复性效益具有显著差异;游客个体因素中的自然联结程度、受教育程度及游玩时间是影响游客声景恢复性效益感知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可为城市公园高品质声景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针对城市公园,尤其是遗址公园的研究中,缺乏对地域的历史文化声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唐历史文化声体系的整理概括,以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调查地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受访者特点、不同人群类型和行为舒适度对唐代历史文化声音偏好的影响,以及受访者对唐代历史文化声音的总体偏好。研究表明,行为因素与历史文化声景显著相关,可指导声景设计;不同人群类型(性别、年龄和职业)对唐历史文化声景偏好度有显著影响,且总体上人群对历史文化声景的偏好程度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5.
生态型城市公园声景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江  杨玲  黄丽坤 《风景园林》2019,26(5):89-93
生态型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游憩空间,其声景品质直接影响游客体验的满意程度。以福州金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生态型城市公园中声景感知与游憩体验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生态型城市公园中人们更偏爱自然声,尤其是鸟叫声;交通声是主要影响公园景观美景度的声源类型;儿童嬉闹声及音乐声是影响声景安静度的显著因素,交通声、音乐声以及脚步声与总体满意度关系最为密切;年龄、性别和教育背景是社会、人口及行为学因素中影响典型声源感知最显著的3个因素,而不同游览动机的人群对声景感知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可为生态型城市公园景观及声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伟   《中国园林》2022,38(6):91-96
声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探究城市声环境-人-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声景,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高密度城区居民远离喧嚣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景观要素与声景内在关系研究,是调控公园声景的重要切入点。以使用频率高、声源复杂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为例,通过高密度网格定点测量背景音和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对公园声景声压级分布进行空间制图;通过声漫步主观感知调查法和SPSS相关性分析,对大众声景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影响了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影响使用者声景感知,并提出通过景观要素调控声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扈军  葛坚  王觅 《建筑与文化》2016,(9):169-171
对声景观进行时间维度的解析是全面掌握声景运行规律的关键。本文以杭州柳浪闻莺公园为例,通过对声、景要素作出四季、昼夜的解析,得出声景营造的最佳时间段和区域,并以公园标识声的分布为基础绘制出声景漫步路线,为景观设计和游客参观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9.
人类生活空间的声环境正随着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健康。声景作为探索人对声音感知的学科正在快速发展,并为改善声环境作出贡献,对当代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为了对声环境进行调查和优化,需要必要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大量数据。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声景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要求。数字技术可以提升声景研究效率和精确性,并形成更直观的表示法对声景中的舒适度感知指标进行可视化。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数字化技术在声景领域应用的4个方面,包括声音采集和再现、声音处理和分析、声场模拟和评估、声景感知的可视化。重点综述了重要支撑性技术、处理原理以及评价等方面。以公园的声景感知地图为例,详细阐述了声景地图的技术路径及其相关的可视化和智慧调控,同时也讨论了有待进一步优化的声景感知地图计算模块。其中舒适度预测模型可在小型公园的局部环境中根据实际情况更新与模型调整,从而提高舒适度模拟的精确度,并随着采集技术和模拟技术的发展,舒适度模拟模型也将进一步迭代。此外,也可根据舒适度和声级地图,设置感控调节模块,真正实现智慧公园的及时性、可视化、人性化。基于此,对数字化技术在声景领域的应用作出了若干总结和探讨,如各项技术仍需完善方面,如何面对未来技术、气候和生活方式改变等,以期为未来声景研究提供参考信息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张潇艺 《江西建材》2015,(6):192+194
本案以太原市玉门河公园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观察的方法浅要分析了玉门河公园的声景设计的现状,了解人们对声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以期对完善城市公园声景设计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亨  谢辉  葛煜喆 《风景园林》2021,28(4):71-77
以提升医院室外空间声景品质,为未来医养环境与康复景观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科学参考为目标,采用声漫步方法对大型综合医院室外空间声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案例医院室外空间的声环境与声景感知特征。研究发现:医院室外空间平均噪声值比标准限值高出5.2~10.4 dBA;各医院门诊大楼附近室外空间受道路交通噪声和交谈声影响较大,其噪声值比医院室外空间平均噪声值高出4.2~5.8 dBA;"近处有自然声,远处有人为声"被认为是医院室外空间的声期待特征;等效A声级与声景舒适度、声景自然度、视听协调度呈显著负相关。从低频噪声控制、动态静态交通优化、声掩蔽、自然声强化、视觉景观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医院室外空间的声环境控制与声景优化建议。本研究证实了同步声漫步声景评价的有效性,并可从声景营造视角为医院康复景观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开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声景是生态学的一个新兴领域,通过声学手段反映生态系统质量、研究生物活动规律。选择北京五环内的10个城市公园,采集公园内春季的声音数据,并基于城市公园声景声谱图,结合功率谱密度的计算,研究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的构成及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主要分布于低频0.2~2.5k Hz;2)春季北京公园内的人工声主要有38种,包括6种交通声、5种话语声、8种机械电子声和19种活动声,话语声出现最久;离散型人工声有13种,连续型有25种,以连续型人工声为主;3)城市公园中的人工声以话语声和活动声为主,在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及专类公园中话语声出现最久;在郊野公园中,交通声出现最久;4)不同公园的人工声昼夜变化规律一致,昼间的人工声构成显著多于夜间。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城市公园的声景产生较大影响,人工声在城市公园的整个声景中占有主要地位,人工声来源较为广泛,且以活动声和交通声为主。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适合中小城市公园声景的设计原则与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勘测调查法、询问调查法,对聊城市人民公园的声音景观进行了主客观评价,针对人民公园声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今后城市公园的声景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金昭 《住宅产业》2023,(5):40-43
为推动乡村和传统村落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声环境管理和传统村落声景观规划。本文通过对徽州市传统村落黟县西递镇进行实地调查,使用声景问卷评估声景感知和期望。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传统村落中自然声的喜好度和期望值较高,如流水声、鸟鸣声和风吹树叶声;而对机械声的喜好度和期望值较低。因此,在未来传统村落声景观规划和管理中,应减少不必要的声音,保护和发展丰富的自然声音和传统文化声景观,以此为传统村落营造出更好的声景感知。  相似文献   

17.
谢辉  朱颖  罗俊  田雨 《中国园林》2024,40(4):116-122
哈尼族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布局,声景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对四素空间的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发现多数空间的声压级在50d BA左右,且以低频为主。村落以水为径,串联起自然生态,水声还能为游客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文化与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后的声景舒适度为最高;村民生长于斯,赋予了村落丰富的声景资源。最后提出了3个声景保护策略,即保护村落的原真性,实现特色声景的有机呈现;促进生态保护与水源保育的正向循环,构建自然和谐的声景;激活人的活态属性,延续村落空间的声景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景观营造中的声音因素历来是景观建造者.设计者们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声景理念和造景实例以及现代Soundscape(声景)理论做了初步介绍。对声景理论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古典园林声景理念对开展现代声景设计的积极意义以殛现代声景品赏意识的培育和引导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城市声景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资源,对于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些声景可能面临着改变或消失,声景保护和噪声治理同样迫在眉睫。该研究以天津市为蓝本,共计发放2500多份问卷,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查明了不同社会人群对城市声景保护的态度、认识以及需要保护的城市声景内容。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对7个城市声景的主观认知均有影响;并且不同社会特征人群对城市需要保护的声景内容的确定存在差异。这些基础性研究为城市声景保护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