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曼陀罗的世界:西藏昌都昌庆街设计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边远民族地区旧城改造的一个案例:西藏昌都昌庆街。探讨了如何在一个人居环境 极其恶劣、城市基础设施极其簿弱但传统文化又非常丰富的地区,设计和建设一个能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 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上可承受的新城区。强调设计和建设遵从自然、尊重人和尊重地方精神的原则。并 指出: (1)地方性不等于传统,地方性最终来源于对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地形、资源、技术和当地人的生活方 式的适应; (2)旧城改造应尽量避免外迁居民,要让故土居民共同参与城市开发; (3)旅游融于当地人的生活,将乡土人的生活过程完整地保留在场地之中,使外在的游客在一个内在人 的场所中体验浓郁的民族文化; (4)就业机会与乡土材料开发融入城市建设过程。将设计和实施建设过程当作一个培训和帮助当地人就 业的过程,体现当地人参与建设和为当地人而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工作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保留居民之间的社会联系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文章结合实际案例,从地方感的三个维度即地方依赖、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对城中村居民的地方情感进行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的居住时间、人生经历,以及空间环境的变化,居民对城中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方情感。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中村更新过程中对于地方感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3.
陈琪玲  毛华松 《风景园林》2018,25(1):95-100
文化空间是历时性人地关系中生成的地方认同产物,是缓解当今乡村居民归属感弱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巴蜀移民村镇和移民原乡村镇的社会关系对照,立足两者社会关系从差序等级式向散射式转化的背景,归纳了地缘、业缘社会关系影响下所形成的原乡认同、行业认同以及"重生产与生活"的社会意识在巴蜀移民村镇文化空间的空间表征。从而为巴蜀乡村振兴的文化空间适宜性重构,乡村居民的社会认同提升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承载了宝贵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传统村落也面临人居环境无法满足现代人居要求、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居民对传统文化失去自信,这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可邑村为例,从点、线、面3个维度对文化传承下的村落物质空间环境建构进行分析,探讨乡村旅游与文化保护的相互作用。在乡村旅游受到扶持的同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传统村落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接受,形成了改善环境—促进经济—保护文化的良性的正向循环,最后得到文化传承下传统村落的空间景区化构建策略,以期为同类型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胡智行  翟华鸣  赵彬 《规划师》2023,(2):101-10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背景下,一些处于区位劣势的边疆地区依托自然和风景旅游资源的优势,抓住时代机遇,发挥旅游度假功能,促进了全域空间发展的提质加速。文章以伊犁那拉提为例,从“全域—景区—镇区”的视角提出了景镇融合发展的模型,在全域层面通过多维度的生态评价体系展开生态环境评价,明确开发保护整体格局;在景区层面通过对人口构成、旅游行为、功能空间等的差异性分析形成景镇互动的旅游体系;在镇区层面通过塑造特色风貌做强旅游小镇,既能满足旅客对高品质设施的需求,又能完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配套设施。通过这种旅游产业与当地居民生活同步发展的模式探索,以期为同类地区的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活的建构根植于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我国小城镇当前正在发生巨变,但是仍大部分保留了曾经的文化生活方式,当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空间中得到体现的时候,未来旅游小镇的规划和发展也将在文化生活的构建下得到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各类小城镇依托历史文化特色和风景名胜资源建构旅游服务城镇成为主流现象,它具有促进地方文化生活与特色资源,发展特有的休闲、旅游、观光度假、文化传播等功能,对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提高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也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承德御道口旅游城镇规划设计的实践,目的在于探索基于文化生活建构的旅游小镇规划方法与路径,为今后我国同类型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新时代重大发展战略。针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多是秉持遗产保护与发展利用相平衡的原则,以及“乡村+文旅”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朝着打造文化旅游乡村、乡村遗产博览地、乡村文旅小镇、乡村旅游度假地和休闲康养地、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等多个目标发展。由上可见,文旅业已经成为促使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也驱动着乡村空间环境更新与创新利用。从传统村落空间环境更新利用来看,具体表现为三种主要倾向:优化乡村空间环境与风貌景观,营造村落旅游魅力场景氛围;挖掘物质空间遗产资源,打造乡村文旅的核心吸引物;利用闲置空间充实乡村旅游业态,完善旅游服务配套体系。下文结合旅游景区井陉县于家村的设计实践研究展开介绍。  相似文献   

8.
工业遗产与创意空间的结合,不仅营造出了文化与设计服务相关产业的创意氛围,还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并加强了地方认同感。以大连为例,通过对过去以生产为主的工业城市转变为以知识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城市转型的分析,对其工业发展历程及工业遗产区域分布进行分析,提出了大连港工业遗产更新规划策略,并结合创意活动、创意旅游和社区公共艺术等论述了其创意空间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9.
社会空间的分化与极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经济转型伴随了社会分异程度的增加,带来新的社会空间结构。对于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对其社会空间结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又区别于其他一般城市。该文从公共空间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丽江的实地调研,分析丽江在旅游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构建以及在旅游影响下游客、本地居民与外地居民对其的使用情况从而产生的分异现象,这种分异现象反映出丽江在旅游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公共空间不平衡、民族文化失色和社会阶层分化加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乡镇聚落的逐渐衰落,这被视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常态,中小城镇与乡村一直被看作是经济与人口流出的劣势空间。但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与快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也有不少乡镇在网络社会中找了到新的发展契机,通过主动适应新趋势实现了经济复苏和人口回流。研究以“中国文印小镇”湖南省新化县洋溪镇为例,调查其在地方空间和流动空间交织影响下的产业、人口及活力演变,总结并讨论当地活力提升的驱动机制。最终,文章结合案例研究更为具体地探讨了地方空间与流动空间的互动关系,并证明:在“避免与流动空间断裂和脱钩”的前提下,地方空间层面“形成有效的地方政策和空间响应”和“挖掘深层次的地方网络和社会需求”对乡镇活力提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文化旅游古镇在基本建设方面,主要从该区域的文化特点和人文结构进行发展定位,从而保证当地的文化旅游建设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对苗族和侗族的基本文化建设来说,要想使当地的居民建筑和现代建筑元素相吻合,就必须在建设的时候,制订相应的文化旅游策略,从而为当地的建设带来推动性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苗族、侗族的建筑元素如何与现代建筑相融合进行讨论,并简要分析文化旅游古镇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2.
滨州地区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开发和建设,滨州已成为黄河下游一颗摧躁的明珠,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近日,笔者采访了正在基层检查指导小城镇建设工作的中共滨州地委书记王道玉。王书记说,小城镇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建设之初要消耗财力,建成后就能发挥效益,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强调,滨州的小城镇建设既要借鉴外地经验,又要结合当地实际;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既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又要打破小农意识,解放思想。他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搞好城镇…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3)
浙江地处在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旅游经济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本文在掌握浙江主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Arc GIS对浙江省主要旅游景区进行空间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浙江省主要旅游景区在浙北形成三个集聚区;集中分布于地势低的地区;集聚区位于旅游经济收入高且人口密度大的区域。(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建议:热点景区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4.
以濯水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肌理分析方法,对古镇旅游景区的空间形态及其布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古镇旅游景区的意象图式和空间优化路径,有利于保护濯水古镇景区的历史文化,延续乡土景观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会同炎帝故里景区规划结合旅游规划原则,从文化、生态、交通和用地四个方面来探索文化休闲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性,并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设计,形成"一带四区"的功能分区与总体结构,将景区规划建设成集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生态休闲、特色养生、祭祖朝拜于一体的复合型高品位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3)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获取杭州市截止到2016年前四批公布的36个传统村落信息,利用ArcGIS将传统村落位置可视化,制作了杭州市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并将传统村落分布数据与地形数据、交通数据、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叠加,探究杭州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旅游开发策略。得到以下结论:(1)杭州市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两大聚集区;集中分布于地势低平及交通较便捷的地区;且位于经济发展较慢、人口密度较低地区。(2)杭州市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策略主要有:将杭州市传统村落与旅游景区实现联动发展;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保护优先,突出特色;旅游开发注重以人为本,协调好游客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隆壮文 《中国消防》2013,(19):39-40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万尾村,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越南隔海相望,是少数民族京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这里闻名全国的金滩景区迎来了超量的游客,使常住7500余名居民的小村庄常常要接纳数万名外来游客。随之兴起的宾馆、饭店、商铺等人员密集场所,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村镇各个角落,致使消防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很多景区进行盲目的建设,由于缺乏对文化的重视和把握,对风景名胜区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都造成了永远无法修复的破坏。本文以冠豸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倡导文化力重塑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价值,核心在于文化创意的生成,旅游规划以文化为引导,从旅游概念策划—空间营造—活动体验—产业联动—管理引导等多个方面探讨文化在风景名胜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达成文化造景、文化经营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使地方文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面对全球化和欧盟一体化的挑战,德国的乡村地区已经由历史上处于工业社会的边缘,发展成为与城市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高度关联的地区。本文介绍德国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整合性乡村发展规划",讨论通过乡村更新策略引导当地的文化认同构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整合性乡村发展策略"涉及到德国从联邦、联邦州到地方政府层面在规划制度和政策之间进行协调,在此基础上,该策略将村镇建设、田地结构调整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综合协调并制定相关的规划,通过满足当地居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需求,加强居民的文化认同并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将结合获得"2010年巴伐利亚州乡村与村镇发展.特别奖"的案例"在莱西河与维尔塔克河之间",对相关的整合性乡村发展策略及其方法进行分析,并讨论对中国乡村地区发展与规划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李娜  许从宝  梁玥琳 《华中建筑》2007,25(11):129-131
旅游发展驱动的少数民族建筑景观的变迁,是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的重要表现.文章通过对九寨沟树正寨的实地问卷与深入访谈调查,分析了居民和游客对藏寨建筑景观特色变迁的感知,认为居民对藏寨建筑景观的特色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保护没有得到重视,而游客也缺乏对真实藏族传统文化的认识.研究认为,少数民族旅游地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重在认清民族文化的差异和精华,增强当地居民的自我认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和管理,培养主人意识,形成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性;同时还需要深化旅游地的管理,以引导为主,积极应对经济水平提高以后居民对生活环境改造的合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