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多年发布“三农”工作一号文件。本文梳理了现有城市与乡村经营的相关研究,从物质空间建设到乡村运营范畴,尝试阐述溧阳市及溧阳经济开发区乡村建设的“乡村经营”工作方式。聚焦牛头山村相关经验,总结其在政府撬动、社会资本跟进与长效管控机制等方面的方式与创新,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美丽乡村”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热点和方向。2013年以来,我省信阳市商城县依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商城”的发展目标。商城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条彰显商城特色、凸显生态魅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乡村发展,并如火如荼地开展各自的尝试和行动,掀起了新一轮的乡村建设热潮。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和产业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给乡村的治理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本文立足于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协同发展,分析了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张二乐村为例,从“共同缔造”、“产业发展”、“空间治理”、“规则构建”四个方面探索了乡村建设中促进乡村治理提升的现实路径,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蒋纯龙 《城市住宅》2021,28(2):34-38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将乡村建设列为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参与实践的建筑师,如何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成为重要课题.以江门市潮连岛芝山村项目为例,从项目调研、策划、规划等阶段阐述乡村风貌提升改造的一体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黄山市历溪村乡村旅游规划为例,指出该规划首先树立“健康”的形象主题,提出“牯牛降下第一村——御医故里,健康胜地”的形象定位,进而围绕主题形象,进行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项目策划等旅游规划核心内容的规划设计,从而实现了“塑造、凸显与传播的乡村旅游地形象主题,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形象驱动型旅游规划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6.
《乡村建设》(1931—1937)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乡村发展期刊,详细记录当时山东建设研究院及下设实验区邹平县的乡村建设运动,并积极介绍其他地区乡村建设经验,是研究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活动的重要史料来源。文章基于《乡村建设》探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建筑活动,其中体现的注重乡村综合建设、乡村公共空间打造、村民共建等理念,对当今建筑师、规划师参与乡村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通过《乡村建设》这扇窗口,让今天的乡村振兴与当年的乡村建设完成“对话”,不仅是历史脉络的延续,也是基于变化与转型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沈艳 《建筑与文化》2021,(9):193-194
从建设规划背景出发,对洞桥镇大溪村在"五美"乡村建设项目的背景和特征下进行高度概括和深度发掘,从而确定乡村建设规划的发展模式和形象策划.再以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为核心开展创新的规划实践与探索,并形成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设规划方案.最后基于项目探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关键点,以期为乡村建设提供优秀经验和样板.  相似文献   

8.
曾扬  黄鹏 《中国厨卫》2006,(3):56-66
美式乡村风格摒弃了繁琐和奢华,并将不同风格中的优秀元素汇集融合,以舒适性为导向,强调“回归自然”,没有突兀,没有独显,成为乡村最诚恳的语言,而在乡村背后,一份淡淡的悠然,静静的绽放。[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基于近年来笔者所在团队于福建省永泰县盖洋村三对厝内策划实施的一个小型乡土文化展览,重点介绍该展览的价值主题提炼和展览设计思路,对“村民主体性”这一议题提出相关思考,初步探讨乡村遗产阐释在村域景观、区域、社会层面的实施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以广东惠州市陂头神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例,阐述了乡村景观营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关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视角,融合城乡规划、市政规划及建筑设计等规划设计手段,对美丽乡村建设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建 设的持续推进带动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乡村治理的丰富实践开拓了乡土经济社会运 行的新思路。本文以乡村建设活动中涌现出 的乡村治理参与主体的组合结构与组合力量 作为分类的基本依据,构建全谱系的乡村治 理类型和模式,通过对13种模式所对应的典 型个案进行实证分析,剖析乡村治理主体的 基本特征与行为逻辑。案例表明,现阶段大 多数乡村通过外力型路径达成治理目标,内 生力量的匮乏导致乡村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 决,也难以建立长效机制。基于对不同治理 类型的路径与成本的分析,总结乡村治理模 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中国乡村治理 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当下民宿的发展诠释精品乡村民宿的定义,并借鉴生态系统的理论,提出提升村域环境和链接乡村产业的民宿生态系统营建策略,试图探索近年来精品乡村民宿因为缺乏对外环境建设的思考而产生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3.
闽北在城镇化过程中,积极推进传统村落的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资金和空间的限制,导致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动力不足,存在空心化发展和农宅闲置的现象,如何将其作为资本参与市场,推动乡村转型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南平市石圳村为例,对村庄的建设使用情况和村民意愿进行调研,分析了农宅闲置与流转困难问题的深刻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实现闲置农宅和宅基地合理流转和推动规划实施的相关制度机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Mark Scott 《Housing Studies》2009,24(6):755-774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lanning policies for rural housing within the context of Ireland. Drawing 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to policy analysis, the paper examines competing narratives of ‘the rural’ within the policy arena that underpin a fragmented approach to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vidence points to a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spheres of public policy marked by a stra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communities and regulatory planning, not least with regard to the preferred shape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pattern. It is argued that any housing policy for rural areas must give full regard to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of rural life and not just the criteria of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In this context, partnership based local planning processes would enable the exploration of competing rural narratives to be re-orientated towards local needs, capacities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local people and the adop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al and community values within the policy process.  相似文献   

15.
乡村人居环境可以解析为秩序与 功能两大属性内容。从整体到局部,秩序可 细分为格局、肌理、形制、形式,功能可以细 分为面域、点域。有机秩序是传统乡村人居 环境的核心特征和差异优势。面对乡村有机 秩序退化、现代功能滞后的现状,应建立有 机秩序修护、现代功能植入的有机更新理 念,实行以低度干预、本土融合、原型调适 为核心的营建方式,以及“乡村更新共同体” 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 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汇聚力量推进乡村 建设行动。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和近年来我 国各地相关实践综述,并结合笔者8年来组 织同济师生团队参与浙江黄岩乡村建设的实 证,提出高校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具有6大优 势,即:以研究为先导汇聚科研力量精准施 策;以文化为视角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 导乡建适用技术应用;多学科交叉综合决策 咨询;从实践中提升理论再指导实践;持续 跟进的在地化服务。展望“十四五”,以校地 合作更好地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提 出6点启示,即:明确中央提出乡村建设行动 的特定目标;注重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以邻 近原则开展校地乡村建设行动;开展知识技 能培训;组织保障给予可持续校地合作政策 支撑;加强专业化指导和示范。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土地开发面临 着多元主体利益冲突与协调困境。以四川省3个村 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对比、多主体分析 的研究思路,分别解析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村 集体主导三种村庄土地开发路径的开发过程与 驱动机制,并总结其在利益分配方面的困境或不 足。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共利益、集体利益和个 人利益的博弈中,开发主体及行为动机差异是造 成利益冲突困境的根本原因。其中,政府和市场 主导的村庄土地开发存在较多的利益分配不协调 问题,而村集体主导能够较好地协调公共、集体 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农村土地开发过程中协调 处理好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应当通过开发主体限制、平台构建、利益联结和 协商机制的确立,实现可持续的农村土地开发与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8.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current policy-oriented Rural Rejuvenation movement, through case studies, the paper review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traditional rural buildings, ranging from preservation and reshaping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al elements and group characteristics,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to introduction of semiindustrialized construction modes and new structural organizing approaches. Based on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tudies of sustain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semi-industrialized intervention mode, called “micro-renewal,” which is more applicable for renewal practices in rural China. Finally, illustrating with an authentic micro-renewal case, the “Embedded House” in Dainan Town in Xinghua, Jiangsu Province,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is new semiindustrialized intervention offers a paradigm to strategies, techniques, and alternatives for future architectural renewal and protection in rural China.  相似文献   

19.
乡村的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和文 化传承等多元功能价值日益凸显,亟需策略指引 以满足乡村多元功能运作的基本需求,推动乡村 多功能转型。自古以来,我国乡村营建就注重人 水和谐关系,每个农耕区域亦可视为传统水利 社会。“水”对于乡村的多元价值体现为有机串 联“三生”功能、并相互作用的开放、复合体系, 其符合乡村多功能转型的作用机制。首先从乡村 的“三生”功能属性出发,通过对乡村转型语境 下“水”的多元价值再认知:基于流域网络的系 统开放性、基于水体自净的动态适应性和基于 协同演进的自主互动性,进一步从“经济生产、 自然生态、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提出以“水”为 主线的乡村转型发展策略,并将其运用至仓口 村规划实践之中,旨在寻求乡村永续发展的适应 性方法,探索乡村振兴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低碳乡村建设对降低碳排放,实现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天水市张吴山村绿色农宅示范基地为例,结合地域性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针对农宅设计、用材、用能、施工、技术等方面,分别从低碳设计、低碳构造、低碳用能、低碳运营、低碳排放、低碳营造、低碳用材、植绿碳汇八个方面,探讨适宜天水农村地区的低碳设计策略,对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