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目标使得“社区生活圈”被日益关注,然而从生活圈范围的划定到生活便利度的评估都存在着笼统、粗略的问题。基于多源大数据,提出了更准确的等时圈划定方法和优化的生活便利度评估方法,并进而提出了通过多层级的生活圈便利度变化态势分析来全面评估人本尺度下生活便利性的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小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划定了各小区10、15、20、25、30分钟的社区生活圈范围,并计算不同生活圈范围内的生活便利度指标,最后通过对多层级生活圈下便利度指标变化态势的聚类分析,完成了对这些小区的生活便利性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估方法能够为城市更新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8年12月1日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规定,生活圈是城市居民日常出行范围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生活圈作为居住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已经成为评价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一环。其中社区生活圈便利度是评价宜居城市的重要影响因素,居民社区生活圈便利度主要指居民日常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本次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汉口区、汉阳区这三个中心城区主要区域为研究范围,以三区的小区生活圈便利度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POI数据,统计分析三区的小区15分钟生活圈内的设施点类型和数量,评价各片区内的生活圈便利程度,为设施的配套完善、社区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镇化的下半场,以人为本、存 量规划和集约发展成为当下城市的主旋律,作 为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城区社区生活圈亟待更新 优化。以宜宾市老城组团为例,采用连锁网络模 型和基于真实路网的设施可达性分析等方法,结 合10大类公服设施POI数据、当地居民对设施的 重要性评价数据,对研究区域进行了10分钟社 区生活圈的测度探索,并在测度结果的基础上, 以生活圈为视角提出了相应公服设施的优化及 择址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宜宾老城共可 划定出4个10分钟社区生活圈,平均用地规模较 小于平原、省会、特大型城市;第二,4个生活圈 整体都存在公园广场、社会福利、科教文化这3 类设施数量较为欠缺及覆盖范围较小的共性问 题;第三,各生活圈生活便利度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未来宜侧重优化过渡区、边缘生活圈欠缺设施;第四,基于设施覆盖率及居民可达程度 考虑,每个生活圈宜提供中心度前三的地块中心点作为10分钟层级设施的推荐设置点。  相似文献   

4.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便利度.文章基于社区生活圈视角,从居民所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可达性以及便利性综合测度广州市居民生活便利度,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空间作用差异.研究发现:广州市社区间生活便利度有所差别,中心城区各社区设施覆盖面广、生活便利度高,而南沙、从化、增城3区整体偏低;乡村较...  相似文献   

5.
韦园园 《城市住宅》2021,28(5):156-157
社区是城乡生活最基本的单位,社区生活圈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活理念逐渐为人们熟知和了解.自上海在国内率先提出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以来,近年来,规划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了很多城市积极开展的项目.通过分析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及价值,影响15分钟生活圈便利性的主要因素以及15分钟生活圈规划策略,并以柳州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项目为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由重绝对数量转向重精细质量。供需矛盾突出、评价方法落后、精确定量化程度低等问题均影响着城市公共绿地服务评价有效性和策略针对性。现有评价方法倾向从区域整体衡量服务水平,然而通常情况下,日常生活圈才是使用者享有公共服务的主要范围,已有评价体系未能准确评估公共绿地的实际能效。以广州天河区为例,展开需求导向的15分钟生活圈视角下城市公共绿地服务评价研究,复合应用多重数据和分析方法,对城市公共绿地服务进行了多指标、多层级评价,并针对不同类型空间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伟  陈香琪  陈莎 《住区》2022,(2):13-19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是评估旧区各项居住区配套情况,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到基层,应对居民新需求的重要手段,其范围划定是生活圈规划研究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本文从国家标准、地方导则和相关研究三个方面,整理出三种典型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法,其一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用地面积和行政边界;其二基于居民日常出行空间单元;其三基于地理环境和居民行为相结合。以成都市中心城区重点改造区域金牛区三环内区域为例,分别应用三种方法,分析其各自特点,最终综合运用三种方法,得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案。  相似文献   

8.
社区生活圈作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的典型城市发展区域,正成为当前相关学科领域急需探讨的课题。文章遵循“理念引领—进展梳理—案例分析—问题总结—框架提出”的思路,梳理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及研究现状;以36个重点城市社区生活圈评估应用实践为导向,探讨社区生活圈评估的应用模式;从评估指标、评估数据、评估模型、评估标准等4个方面指出当前社区生活圈评估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社区生活圈评估框架,即应以社区“设施—政府—居民”为互动主体,协调解决社区时空资源供给能力与居民日常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多目标、多层次、多要素的系统性评估研究,以期为社区生活圈规划和城市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向社区生活圈转型,虽然已由过去片段化的概念提出到现阶段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框架,但研究指导实践转化还有待提升。因此,文章基于文献梳理提出以下研究展望:探索可推广的社区生活圈精准识别方法,寻找与城市规划管控边界的拟合方式;关注居民多样化需求与多类型设施供给的匹配关系,提升社区生活圈的便利性;注重设施的可获得性需求,形成高链接度的社区生活圈服务体系;构建刚性约束与弹性鼓励的管控方法,实现共性发展与特性维护的差异化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新冠疫情爆发后,适应公共卫生防疫导向的社区生活圈建设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环节。为适应平疫多阶段转换发展需求,以构建平疫多阶段的弹性社区生活圈为导向,重点聚焦公共卫生防疫视角下的小区出入口调节管控问题。以天津市和平区小区出入口为实证研究对象,解析了平疫多阶段出入口管控与社区生活圈弹性间的变化规律,测度了疫期、常态化时期不同导向需求下的出入口最优开放点位。最后,根据测度结果,建构了平疫全周期多类型小区出入口管控模式,从出入口场地管理、弹性空间利用等方面对未来弹性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绿地空间可达性是评价社区生活圈绿地空间布局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选取郑州地区高新区某15分钟社区生活圈区域范围内的居住小区绿地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中的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以及成本距离分析工具,综合构建绿地空间可达性量化分析模型,生成各个指标下的服务范围,并以服务范围较研究区域的面积占比等指标,尝试探索社区生活圈尺度的绿地空间可达性,为研究居住小区的绿地空间布局及服务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安徽省目前片区划分标准不一、成片改造不够系统全面、实施路径不明晰等现状问题,文章从建构社区生活圈与老旧小区成片改造关系的视角,以社区生活圈划分为基础,提出老旧小区成片改造技术路径。基于社区生活圈构建基本改造单元和小区改造单元两级改造体系以统一片区划分标准,从目标愿景、现状调查与评估、构建分级改造体系基础上编制老旧片区单元改造规划、制定成片改造方案等层面。形成成片改造技术路线,依托生活圈设施配套标准完善基本改造单元配套设施体系,以期有利于系统推动老旧小区成片改造工作,为城市更新和宜居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社区生活圈层面的体检与更新结合将带动城市基本人居单元的精准优化,推进城市人居品质的提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文章以“城市人”理论为指导,提出以“人居特征识别—社区生活圈基础划定—典型社区生活圈选取—社区生活圈体检评估—社区生活圈更新优化”为核心步骤的“体检—更新”联动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方法,并以武汉市为例,选取4个典型社区生活圈展开实践探讨,在体检层面,开展基于物性匹配的空间接触机会评估、基于理性优化的空间承载系统评估;在更新层面,提出重点提升方向与规划意向,基于自存与共存平衡确定重点项目库,并提出围绕人的典型属性、社区治理模式的规划实施保障手段,为我国社区生活圈更新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社区中心空间是社区生活圈的核心空间,对社区生活圈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南京玄武区为例,探索了社区中心空间类型分析与服务效益测度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社区中心空间各具特色、优势和问题。该研究拓展了对社区生活圈的认识,对社区生活圈划定、体系建构和社区中心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整理并分析了目前生活圈 理念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实践情况,对生活圈 的形状进行了研究。然后从范围的角度对两 类生活圈的形态进行了研究:适老性社区生 活圈和高步行友好性生活圈。针对生活圈的 形状及两类社区生活圈的范围,本文提出以 下四个观点:一、我国当前实践中生活圈的形 状会对生活圈的运转产生负面影响;二、真实 生活圈的形状一般近似为一个对角线与道路 重合的四边形;三、当前社区生活圈的范围 标准在适老性和促进步行活动的方面存在 一定的不足;四、针对适老性生活圈,建议以 700 m作为范围标准;针对高步行友好性生 活圈,建议以800 m作为范围标准。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人民城市"的治国方略,15分钟生活圈作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是营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将推动我国基层治理单元的不断完善.该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西安高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区域层面"自下而上的生活空间单元识别与自上而下的15分钟生活圈划定"相结合的生活圈划定方法,并聚焦解...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地区的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的极好的区域模板,《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乡村社区生活圈应当以满足村民和新村民的日常需求为核心,在慢行可达的范围内涵盖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要素的基本空间单元,建设乡村地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共同体。文章从类型学角度对比乡村生活圈与城市生活圈的差异,基于“圈层”理论对乡村生活圈尺度形态、空间复合性、文化特色性进行研究,并以闵行区马桥镇同心村乡村振兴实践为例,探讨圈层交集下的区域共生、构建多层级设施布局、多中心复合空间、多维度场景营建、多方共建自治合作运营的乡村社区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8.
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传统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城乡居民日常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社区生活圈”概念在对城区中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进行规范的同时,也间接导致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日益递增,亟待在城乡融合规划视角下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配置。文章基于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规范标准,结合现状基础、发展潜力和人群需求,对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的城乡地区进行生活圈体系重构,对城区划定5 min步行生活圈、10 min步行生活圈和15 min多方式生活圈,对乡村划定10 min步行生活圈、15 min电动生活圈和30 min机动生活圈,并提出全域生活圈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区经济情况、人口规模和发展潜力等因素确定各级公共服务中心,提出城乡融合规划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地铁作为城市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周边集聚了大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研究地铁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情况,对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符合当前规划精细化的趋势。文章利用百度地图POI数据,通过网络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手段,对站点进行便利度评价,研究地铁步行生活圈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聚集情况以及便利性并探究其内在规律,最后针对设施规划、线路选址、拓展步行圈范围、站点业态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20.
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 最小单位,也是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与城市居民 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社区绿地作为社区生活圈 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 增进福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5分钟 社区生活圈与社区绿地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本文 以天津市新兴街道11个社区生活圈绿地为例, 通过因子分析与熵权计算确定主要因子与评价 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建立主—客观绿地 质量研究模型,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升生活 圈绿地质量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因子类型可 划分为活动保障、景观要素与空间特征三大类; 多数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质量普遍较高,而永丰里生活圈和土山花园社区生活圈受社区公园绿地和游园绿地的影响,总体绿地质量较差;主— 客观分析模型显示,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中,活动保障与空间特征因子对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 地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景观要素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