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的部分渠化河道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使其重现生态自然的形式,提升城市的河道景观效果。通过对河道驳岸形式进行改造,保留河道现状留存的生态河滩,选择低管养低维护的植被进行绿化提升,营造可供休憩的景观节点,及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等,实现改造更新。通过对福州滨海新城文漳河河道生态景观建设的相关形式与方法及手段进行研究,探究打造生态河道的有效设计方法,展现生态河道对城市的有利影响,为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运用生态修复的理念,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流景观。本文以青海省西宁市多巴新城湟水滨河景观为例,对湟水河进行研究,以河道修复理论为基础,对湟水河水质改善、水流流速控制、生态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3.
陈苹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5):123-125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老城区的河道逐渐出现渠化、硬化、水质恶化、地域文化缺失以及城市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本文以南京市内秦淮河中段景观为例,探究老城区河道景观微更新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南京市地域特色的河道景观改造思路以及老城区河道微更新改造的“五字方针”,以期提高河道景观带的整体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4.
竹子在园林景观中具有广泛运用和深刻的内涵,现代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越来越注重以"竹"为主题的景观营造。以永安万竹山公园为例,研究城市生态公园中竹景观的营造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域公园城市理念为城市生态河道的景观建设提供了先进理论保障,也为克服城市生态空间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提供技术支撑。为进一步探究全域公园城市理念下生态河道景观建设的内涵,拓展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思路。本文基于淄博市南部排洪沟设计工程,就全域公园理念下生态河道景观设计总体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案与技术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期望能够给同领域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河流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近几十年来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城市河流复兴运动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面展开。河流生态修复离不开流域景观水文的恢复,引入功能流量概念恢复河流关键生态过程,是城市现实挑战下河流生态修复的最佳途径。针对中国河流修复中对河流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和实践均很匮乏的现状,以几乎完全渠化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河为例,解析其过去20余年间3项主要复兴规划和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与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尤其是水文恢复直接相关的规划与研究内容,包括河道防洪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构建、具体生态恢复策略以及远期生态流量研究等,并为中国(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有关规划尺度、技术支持及协调管理机制3方面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河道是生态敏感、脆弱而又具有显著景观价值的重要生态廊道。只有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发现和顺应河流的自然形态和自然演变规律,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才能真正走向人地和谐。本文以呼和浩特大黑河城区段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分析总结了大黑河河道形态演变的主要规律和自然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导洪水对河道形态进行自我修复的生态修复方法。在整体生态系统修复策略上,提出了建立“四维一体”的生态系统修复模型。从林、堤、滩、水4个方面分别探讨了生态景观设计的过程,突出了河道生态功能和景观特色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乡土景观是地域性文化研究的重
要学科,拥有多学科的研究语境。当前对乡
土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学科和建筑学
科,而聚焦于宏观区域面貌的风景园林视角
下的乡土景观研究通常不是关注的重点。本
文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将乡土景观的研
究划分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聚落景观。
在研究过程中以农业景观为主线,以成都平
原地区乡土景观的演变过程为对象,详细阐
述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成都平原乡土形成
过程,并归纳成都平原乡土景观的核心特征,
旨在促进广大学者在更宏观的视野中解读乡
土景观,展开更多的乡土景观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黄志华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21,(5):148-149
万里碧道建设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以碧道为中心的生态廊道规划与建设成为保护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通过介绍潭洲水道景观提升工程中碧道及滨水生态景观建设的实际情况,简述了碧道的内涵和建设意义,分析了碧道及滨水生态景观建设的设计思路以及重难点,着重介绍了堤围与堤外滩涂地相结合的碧道布置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山水边缘地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新余市仰天岗南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山水边缘地区是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重要地区。新余市仰天岗南部地区景观规划设计在秉承山水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中边缘效应,以格局、结构、要素和手法为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山水景观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为题,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之路。以歌曲"草原之夜"原生地新疆可克达拉地域为背景,以"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建成项目为例,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阐述、分析、探讨:项目的自然山水城市背景分析;项目作为城市纪念地、发生地、交流地的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定位;项目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表现与文化传承;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景观纪念;以及项目体现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的现代价值。阐述了该项目的理论及应用:人居环境三元论;景观"旷奥三性"理论应用;生态绿色支撑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营造,以及具体方案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从河湖健康层面出发,分析当前河湖健康所用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并以福建省为例分析河湖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在滨水景观设计时应避免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探讨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落差,风景园林学正是整合不同学科理论并最终转化为实践的最佳途径。本研究的核心工作是将河流生态修复中的理论转化为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即生态设计手法,主要采用 T-P-C(Theory-Pattern-Case)法。首先对河流空间要素进行分析,再依据相关自然科学技术原理,转译出一组设计法则,最后结合河流生态问题,提炼出“改造边滩蜿蜒度”“生态河床”“生态筑坝”等 15 种河段尺度的生态设计手法,为设计师提供一套生态性、空间性、归纳性、尺度性和类型性的设计工具。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被当作人们生活闲余的最佳选择正在蓬勃的发展着。作为一个城市的滨水公共空间,应当在满足视觉景观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做到低碳与生态。该文结合低碳生态的理念,在对国内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相应低碳生态化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素和实现方法途径,具体为:滨水景观的延续性、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滨水景观的亲水性、滨水景观的自然生态化以及滨水区域的交通便捷性。并且结合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和科技手段,从中寻求低碳生态和滨水景观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引导城市良性发展的有益探索——谈广东省《环城绿带规划指引》的编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无序蔓延、功能结构混乱、生态环境恶化、特色丧失等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负面产物,成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广东省编制完成的《环城绿带规划指引》借鉴国内外城市的先进做法,结合地方性,注重政策性指导与技术性指导、刚性控制与柔性指导的结合,从政策、方法上为广东省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乡村环境中存在一类日常而平凡的景观,和专家视角下具有突出价值的景观一样,它们同样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表征空间。在新型城镇化中,这类景观对形成以人为本的、完整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单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解读。以江苏盐城普通村落八灶村为典型案例,分析八灶村村民对日常景观的价值感知及其时空分布情况,识别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场所类型,包括惯常行为空间、主题活动空间、个人所属领地,其意义产生于不同物质空间基础上村民多样的日常活动中。发现意义场所的分布存在一定边界,其热区由住宅区向周边扩散,密度级别逐渐降低。意义场所的感知具有时间特征,主要集聚在明代、人民公社时期和2000年前后,是村落集体记忆的体现。最终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重视日常景观中意义场所的识别,并在村落的更新和重建中予以响应和重塑,藉此延续村落的内在活力和乡村特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资源、景观资源和市民活动的重点区域。以广东佛山东平河为例,首先对场地中水利建设对变水位下河滩、堤岸、植被的影响做了分析,并针对洪水、潮汐的不同影响程度采取了相应的分级设计模型构想。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水位情况,运用低洼高筑、水道疏浚、植被恢复等多种方式,通过工程、生态、景观的手段恢复了滨水自然生境,营造了活跃的公共空间,实现了水利堤岸改造、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的有机结合,让陆地和水域自然衔接、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在风景园林学科中,河流沿岸规划设计常较少考虑河道景观长时空维度下的演化过程,而对演化规律的认知能够使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以英国塞文河凯尔苏斯河段流域为例,以综合元胞自动机模型及流体动力学模型的CAESAR-Lisflood平台为依托,进行弯曲型河流河道景观长时空维度上的演化预测、洪泛区洪水多情境变化分析及生态防洪措施治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凯尔苏斯村庄流域汇水量大,河流搬运能力强,河床随时间变化逐步抬高,易发生洪水灾害及河流改道现象,村庄处于高洪水风险中,设置丁坝的防洪综合效益最好。首次将CAESAR-Lisflood模型运用到风景园林学科,对于河道景观演化的模拟研究,创新性地提出能够使防洪措施更精确可控的设置,为规划方案的设置与比选提供新思路,以此指导河流沿岸绿地空间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