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村落外部空间、内部空间、院落空间三个层面,探究闽西客家传统村的营建模式。首先,分析外部空间要素与山水环境的分布特征,总结"围林补山与建塔阁补形"的外部空间的营建手法与改造技术;其次,以"向心"集聚与"对称"组合的模式为对象,研究村落内部空间秩序,进而论证"对称"与礼法的融合模式;最后,通过聚族而居、防御需求、风水理念等机制,阐明院落空间的营建技法。研究表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营建模式与山水关系、价值体系、礼制秩序、防御需求相关,其营建模式体现了最优经济原则和生态环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哈尼梯田村寨为例,提炼其自然、生产、生活高度融合的景观特征,从内容、过程、格局、主体四个方面分析其背后隐含的营建方法。旨在为当下的乡村景观营建方法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宋云辉  陈一 《风景园林》2022,29(3):37-42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更具地域特色、更高建设水平的乡村景观为基础.选取成都市82个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系统分析了成都市乡村景观的营建手法与空间结构特征.首次提出农旅综合休闲模式、花卉园林观光模式、生态风景度假模式、人文民俗保护模式与特色产业体验模式5种乡村景观营建模式,总结出组团式、平行式、围合式...  相似文献   

4.
5.
石谦飞  周婧  梁变凤 《工业建筑》2020,(9):42-48+98
柳林县西坡村是晋西沟壑地形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村庄呈放射型布局,村落整体顺应山势的高低变化,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格局和民居建筑形式。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对西坡村的村落选址布局及特点、村落整体营建、院落营建和建筑单体营建三个部分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西坡古村落在独特的沟壑地形条件下的营建智慧与特色,并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策略,旨在为沟壑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视角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赵迪  李嘉祥  崔亚楠  周磊 《园林》2022,(8):30-36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建立政府、村民、专业者和社会力量多方共治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基于现有乡村治理模式,分析影响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因素,提出以外生型为主,中介型与内生型同步的乡村环境参与式营建模式,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及职责,阐述参与的原则、机制、流程和具体方法等,为促进乡村社区共治和共享提供系统性、可操作的实施路径。通过参与式营建模式的引入,发挥乡村集体智慧,凝聚价值共识,唤醒场地活力,实现可持续管理、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7.
徽商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资本雄厚的商人集团,纵横数百年,跻身于“十大商邦”之列。俗谚“无徽不成镇”,生动地表现了徽商的兴盛。徽商(包括由商而仕的文人)是徽州村落的主要建设者,他们以自身的雄厚经济实力、独特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理想,深刻地影响了徽州的传统建筑和聚落。使其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见证乡村人居环境演变规律的遗产宝库,潜藏着传统营造智慧和生计策略,是中华农耕文明和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家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前沿阵地,探索其振兴路径成为新时期的重点任务。研究以潞江镇老城和坪河传统村落为对象,通过漫步叙事方法,以居民简述视角开展传统村落资源禀赋识别,从场所、村域、区域三个尺度解析资源特征和发展问题。基于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背景,提出以多民族共建共荣共享为主线、以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为核心、以自然资源共生与转化为途径、以区域内三产共生共融为骨架和以构建点到点联动机制为经脉的“人村境业制”传统村落乡村振兴路径,同时,基于不同尺度挖掘和识别民族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特征,探索传统村落融合联动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村落空间资源化--村落营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乡村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在分析乡村旅游的基础上,提出了"村落空间资源化"的村落建设新思路,并对村落空间资源化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生态价值观是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在高原实践过程中基于自然崇拜与宗教信仰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民族价值取向,其中包括生态观、时空观、防卫观。文章以三江源地区传统村落为出发点,对其在社会组织之间的同构关系以及所反映的生存智慧进行诠释,总结凝练出“被动适应、主动作为”的中心思想,并研究该思想在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及碉房民居等方面的体现。研究三江源地区传统村落对于保证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流域自然环境、加快国家公园制度建设以及实现乡村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将乡村景观视为基于城乡统筹之下的乡村自然生境、经济生产、居住生活平衡发展的生命系统。对国外乡村景观营建案例中的整体模式与方法进行解析,指出基于城乡统筹之下的中国乡村发展定位,以及建设方法的整体导向。  相似文献   

12.
以改善乡村环境和空间形态作为研 究的起点,通过中日乡村营造系统的对比研 究,提出基于人、地、村三方维系的乡村营造 新模式,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乡村营造过程 中人、地、村三方,探究其背后所存在的各自 特质以及三方维系,借鉴中日乡村营造的成 功案例,从建立乡村规章,及振兴乡村产业, 至优化乡村环境,归纳总结出现代乡村建设 所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和必须遵循的营造准 则,以及具体的做法要求,为国内的乡村振 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 和做法。  相似文献   

13.
当前,现代乡村规划建设大多注重 以现代技术和理念塑造现代生活环境,对于 历史脉搏的挖掘与继承多有忽视,造成历史 文脉和地方特色延续的断代。研究以湘南地 区为例,尝试引入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与 现代乡村规划相结合,在宏观规划和微观建 筑两个层面十二项指标挖掘并集成景观基因 图谱,探求其在现代规划中的指导应用,得出 “因子整合—可行性筛选—科学性变异—移 植结合”的基本应用思路,提出对规划选址、 居民点规划、空间规划、景观规划和建筑平 面设计、立面设计、构件材质设计等七大要素 的应用机制,以解决湘南村庄规划建设过程 中出现的空间环境失调和地方特色缺失等问 题,为现代乡村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有了更高要求。其中古村落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涉及多部门、多专业领域。为促进城镇化转型,需多层次、跨学科的协同合作,集聚各个环节的创新要素和资源,整合优势资源,推进新时代下人居环境以人为本、兼顾保护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建 设的持续推进带动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乡村治理的丰富实践开拓了乡土经济社会运 行的新思路。本文以乡村建设活动中涌现出 的乡村治理参与主体的组合结构与组合力量 作为分类的基本依据,构建全谱系的乡村治 理类型和模式,通过对13种模式所对应的典 型个案进行实证分析,剖析乡村治理主体的 基本特征与行为逻辑。案例表明,现阶段大 多数乡村通过外力型路径达成治理目标,内 生力量的匮乏导致乡村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 决,也难以建立长效机制。基于对不同治理 类型的路径与成本的分析,总结乡村治理模 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中国乡村治理 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一轮国土空间乡村规划的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逐渐走出“从保护出发”的思维定势,向复苏振兴、 内涵式发展保护的新思路过渡。为了处理好当下传统村落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和解决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具体策略性问题,通过对广佛地区传 统村落发展潜力评估分析,系统提出六种发展类型及相应活化利用策略建议。并选取何屋村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传统村落规划可操作性 和特色化活化利用提供可借鉴性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成本、应用扩展性、对业主的要求、效益、协调难度和运营支持程度六方面对基于BIM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选型的影响,形成共15个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筛选方法的一套基于BIM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选型体系,并以实际案例验证了该选型体系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今后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评价与决策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村庄环境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空间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村庄环境建设需要总结过往经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方案,建立动态管护机制。通过梳理国内学术界对村庄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针对白鹿原塘村片区的村庄环境建设情况,引入IPA分析法,基于农户满意度对塘村片区村庄环境建设进行评价。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行业标准和学术研究,建立包括6个系统、23项指标的村庄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村庄环境建设村民满意度数据,并进行村庄环境建设现状的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数据从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角度进行评价,探寻白鹿原塘村片区村庄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以期为其人居环境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9.
浙江乡村风貌与空间营建导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竹  王韬 《华中建筑》2014,(9):94-98
面对浙江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风貌特色缺失等相关问题,该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乡村聚落的区域分布、公共空间以及建筑营建进行了深入剖析,遵循与实际操作并行同步的方式给出针对性的营建导则。研究着眼于乡村风貌营建与管理工作,整合风貌特色与空间营建的行动导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实施中由于单一视角切入而产生的低效与片面。同时关注对乡村内在特质和主体行为层面的表达,期望对浙江地区乃至更广范围的乡村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