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住宅建筑火灾安全为研究背景,根据多室实体住宅建筑模型室内火灾升温及高温烟气流动影响的试验结果,重点讨论了起火房间尺寸、门洞尺寸及枢纽空间等3个主要空间构造因素对室内高温烟气流动影响。以质量守恒等相关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建立了住宅空间单室尺寸与高温烟气分布的几何关系模型;利用动量守恒控制体法建立了开敞空间的开口尺寸与烟气扩散的关系模型。分析表明,住宅建筑火灾安全应充分考虑空间构造形式的影响;通过对烟气流动模式的独立房间尺寸设计和房间连通形式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温度分布和烟气流动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化线路等概念的发展和当前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均强调对运河遗产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认知.以基于河流空间特征的社会连通性概念为研究框架,通过历史考据、空间图解等方法,解析通惠河纵向、横向及河道断面3个维度与元明清北京城市空间的多维度关联,聚焦运河对不同城市环境的连通方式及具体影响,揭示城市空间视野下运河社会连通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位于安康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演化历程进行分析,得出在城市边缘区动态演变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空间存在成功转化为城市小区,演变成城中村,发展形成分化型村庄以及外部形态变化不大的村庄等四种演变路径。并针对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现状布局及产业发展特征,结合安康城市发展态势,从宏观区域和个体村庄两个层面提出整合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展览建筑公共空间安全疏散路径优化问题,借助拓扑关系研究方法,探索设计过程中有效评价和优化调整方法。从安全疏散视角对其公共空间构成进行研究,运用拓扑关系将空间“图像”转化为“关系”,建立疏散路径的拓扑关系图解,进而探讨其公共空间构形特征与安全疏散路径属性的关联、同构特征和规律,提炼出基于拓扑关系的展览建筑公共空间疏散路径优化分析方法,即“图像—关系—图像”闭环分析方法,并对建筑空间构成进行反馈与优化。为疏散模拟量化提供了研究基础,为建筑安全疏散问题解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武飞  李航 《城市建筑》2023,(4):47-53
为方便市民出行,促进城市空间有效开发利用,加强轨道站点与外部建筑一体化衔接,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水平及客流效益,有必要进行轨道站域连通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此文基于公共交通导向开发理论(TOD),结合深圳地铁12号线中山公园站连通项目实例,论证了地铁连通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深入剖析了其规划设计突破创新的重难点,总结了连通项目规划设计的有效实施路径,是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先进经验,为全国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行示范。  相似文献   

6.
裘知  王玥  王竹  戴晓玲 《新建筑》2023,(4):131-136
围绕空间吸引力视角下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问题进行研究。以安徽省H镇为例,首先将设施按照运营主体和使用状态分为政府支持型在用、自主运营型在用、自主运营型闲置三类,采用平均最近邻的方法分析其聚集特征,进而判定三类设施的空间吸引力程度。然后,对小城镇均质空间和被设施使用人群影响后的非均质空间分别建构空间句法模型,并与现状比对,发现由设施引起的使用者路径变更引发了空间吸引力变化,继而影响设施使用状态的动态规律。最终提出以设施布局带动空间活力的配置思路,旨在为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跑步活动与居民健康息息相关,与城市空间关系紧密,因此对跑步空间的优化具有现实意义,急需以实际跑步活动轨迹的绩效评估与诊断作为提升跑步空间品质的手段。文章在分析个体的跑步活动发生逻辑及群体跑步特征形成逻辑的基础上,构建跑步活动运行逻辑与分析框架,在绩效评估层面,提出基于绝对跑步匮乏人口和相对跑步匮乏人口的绩效评估指标;在诊断层面,提出包括路径结构指标、利用效率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等3个大类的诊断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六环内地区的跑步空间绩效进行评估与诊断,将研究区内的街道/乡镇分为“天赋异禀”型、“无米下锅”型、“低效利用”型等3种类型,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 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 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 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 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 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 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 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 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 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 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 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 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 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 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 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 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 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 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 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程磊  丁志斌 《重庆建筑》2021,20(9):9-13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与周边地下空间的连通关系到商业繁荣、市民便捷以及消防安全等,好的连通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运转效率,丰富城市立体空间体系.但是,目前关于地下空间的连通问题,在理论研究上还有很多不足.该文从规划层面、连通方式的设计,以及现有的地铁空间和周边地下空间之间的连通这三个方面,对连通方案的优劣进行分析、对比、汇总,以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找到合适的规划方案以及最优的地下空间连通方式,为后期地下空间的实际施工和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15,(1)
简要回顾了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农村研究文献,概括讨论了不同阶段的观点: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以陈翰笙、薛暮桥等为代表的从生产关系来理解和改造农村社会;以吴景超、陈序经、千家驹等为代表的,将农村社会的发展置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架构中观察,通过都市、工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发展来改变农村。这是这一时期三种典型的关于改变农村的观念。进而论述了当下农村规划与建设面临的问题,认为可能的路径存在于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关联中,而不在于对农村自身的维护和美化上。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的重点在于为城市中工业资本、金融资本等的下乡找到合理的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11.
胡滨 《建筑学报》2023,(5):74-81
研究从重新定义空间模式的内涵和要素出发,阐明空间模式可以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源泉和动力。以传统藏式建筑为例,探求藏民的空间意识,辨析其承载地域特征的空间关系和关系的要素,并将藏式民居与藏民的生活形态相关联;随之,探讨空间模式当下转译的方法和措施;最后以空间模式到建造的案例来验证以空间模式为出发点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有效性,以期为民居适应性研究路径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淘宝村作为中国农村发展新模式,日益成为研究焦点。文章基于2013~2019年淘宝村相关数据,以山东省曹县境内淘宝村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网络如何驱动淘宝村空间演化。研究发现:社会网络通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以及业缘关系随着距离增加关系强度下降,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通路径与流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淘宝空间的产生;曹县淘宝村空间在社会网络的影响下出现近距离扩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相对贫困问题将是未来贫困研究的关键。文章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多源综合数据分析相对贫困分布规律和空间聚集特征,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相对贫困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广州市相对贫困呈现“高—低—高”的圈层分布特征;(2)根据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经济活力、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广州市相对贫困空间分异形成了多重路径的影响关系;(3)结合地理区位和城乡差异划分内城衰落型、城乡融合型和乡村滞后型3种贫困模式,并针对不同贫困空间类型提出差异化的贫困治理建议,以期为后扶贫时代城乡相对贫困的精细化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尽管逐年提升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量可以缓解城市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问 题,但因缺乏系统规划导致目前城市地下空 间之间孤立、无次序、衔接和连通不足成为 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矛盾之一。为进 一步明晰城市地下连通空间产生机制、发展 机理、促进机制和组织架构,构建城市地下 空间连通的基础理论,通过辨析与“连通空 间”的概念明晰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的内涵;基 于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空间特征演变和限制因 素剖析地下空间连通空间演变机制及其对城 市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发现“地 铁+”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的重要途径; 提出“地铁+商业”和“地铁+公服”两类城市 地下空间连通模式及其架构,并展望未来城 市地下空间连通的发展趋势。本研究结果为 探明城市地下空间连通方式发展规律、促进城市地下空间整体性和连续性提升、指导现阶段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5.
国外都市区工业空间是城市实现转型、把握未来发展机遇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我国城市量大面广的工业空间转型升级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结合国外工业空间转型实例,分析了都市区内既有工业用地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功能分化趋势、典型代表、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的演化路径。笔者认为:(1)工业空间演化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身优势条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外部发展诉求等,各方面因素合力下形成了不同的功能演化方向。(2)从功能演化的国际案例来看,工业空间的功能演化可以分为再生型(即实现功能突破)、调整型(即实现功能延伸)、锁定型(即功能被动锁定)三种典型路径。(3)具体而言,再生型演化路径以文化活力为路径核心,促使原有工业空间走向高活力城市区;调整型演化路径以科技创新为路径核心,促使原有工业空间转向高科技集聚区;锁定型演化路径以制造升级作为路径核心,促使原有工业空间走向更高质量的工业区。  相似文献   

16.
赵亮  黄仲  卞士雷  苏丙震  张宇 《规划师》2024,(2):121-128
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在山东的地域性实践背景,基于对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的空间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阐释乡村集群的概念并归纳沿黄乡村集群特征,从黄河流域乡村的发展壁垒入手,将乡村集群类型划分为城乡融合型、带状集聚型、组团提升型等3种集群空间模式,提出统筹体系架构与空间优化两层面的协同路径。随后,以《滨州市黄河沿岸国土空间规划》为例,以229个村庄为样本,构建由城乡融合示范区、特色集聚段、门户提升段构成的“一区三段”乡村集群空间格局,提出“尺度嵌合、显隐结合、城乡融合”的空间协同路径,以及空间多尺度的分类传导和规划多嵌套的分级传导体系,以期为黄河流域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廊道作为城市生态安全的骨架,具有连通生态斑块、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无序蔓延的重要作用。但由于高密度建成环境地区人口与经济聚集、土地价值高,其生态空间保护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突出,管控任务尤为艰巨。文章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从生态廊道的概念拓展与建设的痛点切入,提出构建差异化模拟体系、精细精准划定范围、分级分类保护利用模式,以及衔接国土空间系统、理顺实施传导路径等管控思路,以期为该类地区的生态廊道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高校图书馆为研究载体,通过分析流线与空间特征,建立高校图书馆原型模型。依据复杂系统论,构建流线组织要素与交通空间体验映射关系。利用智能体建模工具,模拟人行轨迹,探究流线类型、流线转折对人交通行为的影响,提出基于空间体验量化的高校图书馆流线优化策略,为城市人因工程学视域下的复杂性设计研究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某大型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通过11个连通道将7个独立区域连通。设置11个场景,利用Pathfinder进行定量化计算分析,分析将可用连通道视作室内相对安全出口对人员疏散效率的影响。分析典型区域增加连通口后的疏散时间以及各连通口的疏散人流量。结果表明,连通道附近人员充分利用其进行疏散,路径的增加使人员疏散得到优化,有利于提升人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20.
建筑作为人类抵御外界的庇护所,需要阻隔猛兽、遮断风雨、隔离灾害。作为人类居住活动的发生地,需要联通环境,阳光通透、空气通畅、行为通达;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场所,需要区分隐私与开放、个人与公共差异,需要内部不同功能的通达与外部不同环境的贯通。当下多元社会,建筑空间则需要进行不同视角与层级的分隔与连通操作,平面到三维、单一到复合。操作语汇——“隔”和“通”已然成为空间设计的核心。该文试图通过汲取国内外建筑理论中关于空间本体研究的“营养”,包含设计、哲学、艺术、教育等多角度;同时结合东西方典型建筑案例进行空间解析,提炼其空间隔与通的语汇属性与耦合关系,探索其空间隔与通的操作关系可能性与潜力,尝试建立空间品质塑造与空间隔通操作之间的可操作性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