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不同储藏温度的2个不同稻谷样品的糊化特性的特征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0℃储藏条件下,稻谷的糊化特性变化缓慢.35℃储藏下,最低粘度,最终粘度和回生值都随时间延长而增大.籼稻:峰值粘度变化缓慢,衰减值随时间的延长减小;粳稻:峰值粘度随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大,衰减值随储藏时间的延长降低.储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对稻谷糊化温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籼稻在变温储藏过程中糊化特性变化规律,为低温储粮工艺合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初始含水率为14.0 %、14.5 %、15.0 %的籼稻在低温、准低温、室温储藏条件下糊化特性及食味品质变化规律,并建立了糊化参数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室温下籼稻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的增长幅度较低温、准低温下显著,平均增幅分别为1 866、1 215、1 572、523 cP,偏高水分样品糊化指标变化幅度相对剧烈,峰值黏度和最低黏度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更强(P<0.01),说明低温或准低温下储藏有利于延缓籼稻食味品质变化。采用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模型、高斯模型和傅里叶级数对各项糊化指标进行拟合,分析比较可知,高斯模型对籼稻在不同储藏条件下峰值黏度和最低黏度变化的拟合结果最优,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在0.668~0.942和0.687~0.906范围内,傅里叶级数对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变化的拟合结果较好,R2分别在0.661~0.861和0.701~0.868范围内。动力学模型可为籼稻储藏过程中糊化等指标预测和可食用期评估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储藏条件下大米糊化特性的变化,采用快速黏度仪对准低温(19℃,RH65%)、常温和高温(35℃、RH75%)条件下储藏的大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大米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在储藏前期增加,后期降低;准低温和常温储藏条件下,大米的回生值降低,而在高温条件下,回生值则表现为储藏初期降低,后开始迅速增加;随储藏时间的延长,最低黏度总体趋势有所增加,而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有所降低,高温储藏下糊化特性的变化大于常温和准低温储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稻谷储藏温度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用人工气候箱将早籼稻谷在5、15、25、35℃条件下储藏12个月。分析测定了不同温度储藏稻米淀粉的提取率、色泽、溶解度、润涨力、糊化特性及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相对于新收获稻米,经35℃储藏稻米提取的淀粉色泽微黄,淀粉提取率降低了19.65%;5℃储藏稻米淀粉在90℃时的膨润力最大,经储藏处理稻米淀粉在80℃和90℃的溶解度均高于新收获稻米;稻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和淀粉凝胶的硬度随储藏温度升高而增加,淀粉的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及淀粉凝胶的黏聚性随储藏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稻谷储藏温度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用人工气候箱将早籼稻谷在5、15、25、35 C条件下储藏12个月.分析测定了不同温度储藏稻米淀粉的提取率、色泽、溶解度、润涨力、糊化特性及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相对于新收获稻米,经35℃储藏稻米提取的淀粉色泽微黄,淀粉提取率降低了19.65%;5℃储藏稻米淀粉在90℃时的膨润力最大,经储藏处理稻米淀粉在80℃和90℃的溶解度均高于新收获稻米;稻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和淀粉凝胶的硬度随储藏温度升高而增加,淀粉的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及淀粉凝胶的黏聚性随储藏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以RVA为研究手段,研究米糠膳食纤维对不同类别大米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米糠膳食纤维添加量的增加,籼米粉、粳米粉、籼糯米粉的糊化温度增高,峰值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减少;粳糯米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都是先减少后增大,分别最高下降20.2%、13.8%、26.4%和9.6%。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对稻米米粉热力学和黏滞特性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4个典型品质类型的早籼水稻品种为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和淀粉黏度测定仪(RVA),时其在不同播期种植条件下的脱蛋白米粉样品与未脱蛋白米粉样品的DSC热谱和黏度特征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脱蛋白处理后米粉样品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终结温度(Tc)及在糊化过程中的热焓值(△T)较其未经脱蛋白的对照样品显著升高;在RVA黏度特征上,稻米米粉经脱蛋白处理后最终黏度(FV)、回冷恢复值(Consistence)和消减值(Setback)均显著降低,崩解值(Breakdown)则明显升高,RVA谱中到达最高黏度(PV)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优质稻储藏入库前含水量,本研究以不同水分梯度(11.5%、12.5%、13.5%、14.5%、15.5%、16.5%)的优质稻为研究对象,通过放入15、20℃进行模拟储藏。研究储藏过程中其整精米率、发芽率、发芽势、脂肪酸值、峰值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准低温下储藏,含水量为12.5%~14.5%范围内整精米率较好,含水量为14.5%以下,其发芽率、发芽势较好,含水量为12.5%~15.5%都能保证脂肪酸值在较好水平,含水量对稻谷糊化特性影响较显著,含水量较低时峰值黏度较低,含水量升高峰值黏度逐渐升高;准低温以下温度储藏对优质稻整精米率、发芽率、发芽势影响不大,温度越高脂肪酸值、降落数值增加越快,RVA糊化特性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高峰值黏度变化快。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粉糊化特性进行了研究。设置储藏温度为20℃(常温)、35℃(高温),储藏湿度分别为45%、55%、65%、75%、85%,进行了小麦粉的模拟储藏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粉峰值黏度与最终黏度随温湿度的增高、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大,储藏湿度与储藏时间对其影响显著;小麦粉衰减值与回生值随储藏温湿度的提高、储藏时间的延长变化总体较小,但在高湿条件下有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3种籼稻(浙富802、元隆8462与早籼5-34)在不同贮藏温度(36,25,4℃)和时间(0~3个月)下的糊化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当贮藏温度为36℃时,贮藏时间与籼稻糊化特性显著相关(P<0.05),表现在籼稻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均先上升后下降,冷糊黏度先上升后趋于稳定,回生值和糊化温度均上升,但变化时间点和程度受籼稻品种的影响。当贮藏温度为25℃时,籼稻糊化特性指标中除回生值和糊化温度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外,其他指标的变化趋势与36℃时的基本一致,但变化时间明显滞后36℃。4℃贮藏对籼稻的糊化特性无显著影响(P>0.05)。说明,36℃可以作为籼稻加速陈化的温度,加速陈化的换算时间跟籼稻品种有关;4℃则可以作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大米的浸泡处理对大米淀粉性质的影响,本文采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及流变仪研究了不同浸泡时间对大米淀粉的糊化特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RVA曲线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大米米粉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都有显著提高(p<0.05),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先上升后下降,糊化温度有所降低。流变实验表明,经过浸泡处理的大米淀粉的屈服应力、剪切应力及表观黏度均高于未经处理的大米淀粉;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大米淀粉悬浊液的G'max、G'95 ℃、G'25 ℃、tanδG'25 ℃和K'G都呈现减小趋势,表明浸泡处理可以显著影响大米淀粉凝胶强度,提高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储藏条件与优质籼稻品质变化的关系,将优质籼稻“丰优22”样品在4种储藏温度(15、20、25和30 ℃)、3种水分含量(13.5%、14.5%和15.5%)和2种气体成分(氮气、空气)条件下模拟储藏360 d,定期测定其黄粒米含量、发芽率、电导率、α-淀粉酶活性、脂肪酸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米汤固形物、碘蓝值和米饭硬度、米饭黏度、米饭平衡度、米饭弹性、外观评分、口感评分、综合评分等指标。结果表明,储藏温度越高、水分含量越大,品质变化越明显;在储藏温度、水分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氮气储藏具有延缓品质变化的作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6个指标进行分析,通过降维得到5个累积贡献率达到81.055%的主成分因子,对各主成分中正特征值较大的指标进行筛选,获得发芽率、电导率、碘蓝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具有代表性的品质特征指标。将4个特征指标与储藏温度、水分含量、气体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储藏温度对优质籼稻特征指标影响最大,水分含量影响次之,气体成分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张敏  徐燕  周裔彬  王乃富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2):101-104,111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快速粘度仪(RVA)、X-射线衍射等研究添加不同比例大米蛋白对小麦淀粉理化特性的热力学特性、糊化特性、流变学特性、X-射线衍射以及冻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大米蛋白的小麦淀粉糊化温度增加,糊化焓值降低。随着大米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小麦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降和回生值分别从5266、3098、2168、4755、1657 cP降低到4003、2969、1034、4439、1470 cP,糊化温度从72.50 ℃增加到76.00 ℃。大米蛋白会抑制淀粉中结晶的溶解。同时,添加大米蛋白会使小麦淀粉凝胶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降低,凝胶强度变弱,冻融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分析早籼稻在收获后,以糙米形式过夏及其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将初始水分含量分别为15%、17%、19%和21%的糙米,分别在低温15 ℃左右(L组)、中温25 ℃左右(M组)、高温35 ℃左右(H组)3种不同温湿度动态条件下模拟储藏240 d,观测糙米表面颜色、脂肪酸值、质构特性、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温湿度动态变化过程中,储藏温度和糙米水分对糙米储藏特性和储藏后品质影响显著(p<0.05);初始水分含量则与糙米主要质构特性、糊化特性指标极显著相关,但高水分糙米储藏后主要质构特性、糊化特性指标均未见改善,脂肪酸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糙米品质发生劣变。正常(15%)或偏高水分(17%、19%)的糙米在正常(低温和中温)储藏条件下安全储藏期为120 d,如若控温(低温)条件下可以延长正常水分糙米储藏期至180 d。糙米在入夏高温储藏时初始水分须控制在15%的安全水分以内,偏高水分(17%、19%)的糙米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发生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15.
高温连续干燥与干燥-通风联合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的干燥方式对稻谷进行干燥,降至安全水分含量12%(湿基),测定干燥后稻谷的整精米率(head rice yield,HRY)、脂肪酸值以及RVA特征值。结果表明:对于连续干燥作业,缓苏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缓苏时间,达到临界缓苏时间能显著提高整精米率,且干燥温度越高,该临界缓苏时间的出现越明显;但干燥温度高于60 ℃,且一次降水幅度不小于9.4%,缓苏温度与干燥温度相同时,通过延长缓苏时间,整精米率难以达到70%;对于干燥-通风联合作业,干燥温度高于60 ℃,且缓苏温度不低于干燥温度时,虽能保持较高整精米率(>72%),但稻米的RVA特征值(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生值)总体上随着干燥温度、缓苏温度的升高和缓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存在一些波动,干燥温度、缓苏时间对其影响显著性低于缓苏温度。两种干燥方式的脂肪酸值都存在不同于恒低温干燥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3种商业化籼米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研究了不同碾磨程度条件下样品的糊化特性变化趋势,分析了样品糊化特性与碾磨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碾磨时间的延长即碾磨程度的增加,3种籼米的峰值黏度、最低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和糊化温度均呈现一致的规律性变化:峰值黏度、最低黏度、衰减值和最终黏度呈上升趋势,糊化温度呈下降趋势,且均在碾磨0~30 s的范围内变化幅度最大。3种籼米淀粉峰值黏度、最低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回生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 053.00~3 588.00、1 006.33~1 801.33、1 055.67~1 876.67、2 087.67~2 888.33、991.67~1 566.33 m Pa·s、5.62~6.09 s、71.83~75.60℃。相关性分析表明,碾磨程度与峰值黏度、最低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快速黏度分析仪测定的糊化特性或许可以作为指示大米碾磨程度的新物性量化指标,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7.
温度动态变化对不同水分含量稻谷主要品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温(10 ℃左右波动)、中温(20 ℃左右波动)和高温(30 ℃左右波动)动态储运条件下稻谷的糊化特性、表面颜色以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情况,为稻谷动态储运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将稻谷水分含量调节为14%、16%、18%、20%、22%,分别在低温(0 ℃左右波动)、中温(20 ℃左右波动)和高温(30 ℃左右波动)3 个温度条件下动态储运2 个月,每15 d进行一次品质测量。结果:稻谷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色度a*值和b*值随着储运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色度L*值随着储运时间的延长则呈下降趋势;回生值随着储运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降低或平缓;直链淀粉含量随储运时间的延长基本不发生明显变化,仅在高温后期有所降低。初始水分含量对峰值黏度、热浆黏度、色度a*值和b*值影响显著(P<0.05);对最终黏度和色度L*值影响显著(P<0.01,P<0.05);对崩解值和回生值影响不显著。温度对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回生值和色度a*值影响显著(P<0.01,P<0.05);对热浆黏度影响显著(P<0.05);对色度L*值和a*值影响不显著。峰值黏度与稻谷回生值呈显著正相关(r = 0.571,P<0.01),回生现象越明显,稻谷的食用品质越差,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特性各指标都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低温可以降低高水分稻谷品质的变化;温度动态变化的长时间运输过程中(30 d以内)稻谷初始水分含量应严格控制在16%以下。  相似文献   

18.
两种大米淀粉及其磷酸酯淀粉理化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比分析2种大米(籼米和粳米)的全粉、淀粉和取代度均为0.068的磷酸酯淀粉的理化特性.粳米的全粉、淀粉和磷酸酯淀粉的膨胀力分别为7.5,10.7,21.6 g/g,分别高于籼米的全粉、淀粉和磷酸酯淀粉的膨胀力(5.8,8.9,17.4 g/g).2种大米淀粉经磷酸酯化后透光率增高,相应淀粉的透光率次之,全粉的透光率最低,籼米的全粉、淀粉和磷酸酯淀粉的透光率分别低于粳米的全粉、淀粉和磷酸酯淀粉的透光率.经快速黏度分析仪测定的糊化特性结果表明,淀粉或变性淀粉膨胀力高,其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也高,此外,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也极大的影响了淀粉的糊化特性.使用动态流变仪测定的流变特性表明,在相同的温度下,籼米的全粉、淀粉和变性淀粉的储能模量(G')分别比粳米的全粉、淀粉和变性淀粉的储能模量(G')高,对于相同的大米品种,全粉的储能模量(G')最高,变性淀粉的储能模量(G')最低.  相似文献   

19.
大米粉、大米淀粉及其磷酸酯淀粉的物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和质构仪测定了大米粉、大米淀粉及其磷酸酯淀粉的黏滞特性和质构特性,并用动态流变仪测定了大米粉、大米淀粉和磷酸酯淀粉糊的凝胶和回生。结果显示:磷酸酯淀粉的糊化温度显著低于大米粉和大米淀粉的糊化温度;磷酸酯淀粉抗老化性最强,不易回生,大米粉抗老化性最弱,易回生。大米淀粉经过磷酸酯化变性后,峰值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增加,硬度、黏附性、弹性、胶黏性显著降低,凝聚性增强。在降温冷却过程中,大米粉的储存模量比大米淀粉和磷酸酯淀粉的储存模量增长速度快,大米粉和大米淀粉的损失因数降低,磷酸酯淀粉的损失因数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