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深圳市南山社区花园为例,探讨城市社区花园响应“双碳”战略和“共建共治共享”政策的方式与效果。基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公众参与,南山社区花园运用了以下手段:1)共建:多层次公众参与、合作建设;2)共治:使用“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综合维护;3)共享:建设承载多重活动功能、低碳可持续的公共空间。项目回访证明曾经的社区“失落空间”转变为了温暖的城市空间。研究表明,城市社区花园作为一种多功能景观空间,能够兼顾民众当下真实需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从生活端助力“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各城市逐步开展了老旧社区更新,以改善城市整体品质和人居环境.社区居民作为社区主体,应是推动老旧社区更新的主导者,非改造的被动参与者.通过理解老旧社区更新的政策精神,结合国内老旧社区更新的发展导向,对居民主导下老旧社区更新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案例的实践,对社会众筹、企业主导、政府主导等3类保护利用方式进行探索,指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创新性地提出拓展多元筹资渠道、完善活化利用政策、突破土地政策瓶颈、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机制,力求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5.
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对现有的富美乡村建设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大多数富美乡村的建设都是基于乡村本身具有一定资源的基础上,加以科学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使乡村建设转型升级.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但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处偏远、资源匮乏,且不同区域的乡村经济水平发展存在差异,地域风土孕育的乡村美学风貌也各不相同.以息烽县美丽南山城... 相似文献
6.
7.
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双减”的多重背景下,儿童的权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然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我国逐渐兴起。社区花园作为与儿童物理距离上最近的自然承载体,其自然科普教育作用往往被忽视。本文以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的社区花园为例,对社区花园自然教育的空间布局、模式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探讨社区花园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其自然教育模式,探究其自然教育类型并提出建议,对社区花园自然教育功能的实现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继续深化推进,存量的改造成为空间供给的重要来源。在城市更新的存量时代下,基于存量的城市更新制度的建构、盘活土地价值的探索有很多,而城市更新以何种创新路径来实现区域自主更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了重要命题。“共治景观”作为社区微更新的一种策略,体现了在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方式,也成为城市自主更新的重要触媒。文章从“共治景观”视角探讨城市微更新如何促进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如何驱动自主的力量,赋能有机更新,并对城市微更新的路径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启示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9.
10.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及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过去对于规划设计师单一的教学指导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参与式教学工作坊的出现,有助于解决当下教学与实践脱节、各教学模块各自为政的问题,对于探索城市更新及基层治理路径也有借鉴价值与启发意义。以“共治的景观”工作坊为例,从课程内容及内涵建设的时间脉络、流程为主线,其主要经过“观察、发掘、博弈—交互意识训练—项目方案落地—网络化建设探索”4个阶段发展演变,其脉络与社区花园参与式设计营造网络的建设探索与发展轨迹相辅相成。以阐释实际案例与课程发展进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探索校社高校互动的新方式,从而肯定高校产学研与社区营造进程及基层治理共同体探索之间相互促进、推动发展的深远意义,以此为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与高校教学互动的创新思维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4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从“共生、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出发,以凝聚各方建设力量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为目标,提出与之适应的三个建设阶段,从而充分发挥田园综合体在乡村振兴中的载体作用,并以海南省乐东县尖峰镇抱罗村为例,探讨田园综合体的营建思路。将“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参与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者在建设初期的“共生”的目标基础、建设过程中的实施共建途径,以及建设完成运营时期的共享维护状态。通过对田园综合体建设阶段的全面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实际建设过程中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