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通过分析国内近年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背景,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解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的研究现状,并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2.
3.
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乡村地区的人地关系。本文基于相关文献总结了聚落地理学在乡村聚落空间形式方面的发展成果。对国内外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类型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挖掘其背后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影响因素。通过这种系统的类型研究和因素研究解读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空间形式.以期能对我国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同一文化区域下不同生产方式为研究视角,把甘南藏区的牧区村落、半农半牧区村落和农区村落根据村落选址情况,划分为牧区山坡型村落、牧区草原型村落、半农半牧区河谷型村落、半农半牧区山坡型村落、农区村落五种类型,以五个典型村落分别作为研究案例,通过住户、组团、宗教空间之间的结构关系探索,提炼出牧区山坡型村落为住户外散、整体外散,牧区草原型村落为组团外散、整体外散,半农半牧区河谷型村落为组团外散、整体内聚,半农半牧区山坡型村落为住户外散、整体内聚,农区村落为组团内聚、整体内聚的聚落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城市化扩张的加剧,乡村聚落景观发生了巨大改变,乡村聚落格局在乡村城镇化的浪潮中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分析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研究进展,包括乡村聚落格局的美学价值、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研究采用的主要学科与技术,探讨了该领域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构成基本要素的分析,提出保护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基本原则,进而探讨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的研究思路,从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7.
8.
内蒙古准格尔地区传统乡村聚落形态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乡村聚落分布的空间形态较多地受到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制约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在传统特征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并在城乡关系的多元分异背景中产生了多元形态。而就单一聚落形态来讲,由于规模、区位、组织方式、性质、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从而形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9.
10.
11.
乡村振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乡村人
居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
容,同时也是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领域。
基于我国广袤的山地自然基底,如何从山地人
居环境科学角度,有针对性的融入山地乡村空
间治理模式建构的国家任务,是一个具有时代
意义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对近20年山地乡
村人居环境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凝练并总结
了相关研究的主要领域、特点和研究趋势。立足
于乡村振兴国家任务,从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
内在要求出发,探讨了以村为基本单元的人居环
境区划空间治理模式,设计了山地村庄空间治理
的基本内容与优化框架,以期为西部山区乡村
振兴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改革开放后,广州市居住区建设布局在各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居住区的分布由中心城区向边缘郊区转移;居住区规模扩大,容积率下降;居住区布局形态从“邻里街坊”型趋于自然流线型;公共设施布局由计划配置到需求调控,由以商业为主到商业、娱乐、教育、康体并重;交通系统由以车为主到以人为本,由单一自行车停放处到多层次、多分工停车场;绿地景观由人工点缀型到自然镶嵌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内聚落研究的检索文献为资料源,梳理出在建筑学及其相关领域内聚落研究中富有代表性的学者与团队,整理出了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关于聚落形态的研究有各式各样的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市镇平面分析、空间句法、认知意象分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形态的分析、层次网络方法等几种主要的方法,总结这些方法的分析思路。同时,提出Conzen学派的市镇平面分析方法能将二维形态分析与三维的建筑形态分析相结合,能有序地将城镇景观中的街道组合特色、建筑群组合特色和建筑物构造特色等三方面组合成一个分析体系,有利于系统研究市镇聚落形态的风貌分区,同时也适用于空间形态的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我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建筑群、历史建筑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遗产的分类.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层面保存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一些板块状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出 "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跨越一个以上城市行政边界的区域性地理单元;二是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地理单元的、其生成历史和演化历程以及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和相似性的地域文化色彩;三是富集着丰富多样的、具有复合性和整体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笔者在过去提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具有的区域性与单元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等内在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和认识.作为结论部分,反思了我国文化遗产认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保护与发展实践领域的拓展,认识方法应当从"分"走向"合",保护方法上从"分类保护"走向"整体保护".这里所提出的"城乡历史文化聚落",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正代表了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拥有独特的发展条件,也面临“非城非乡”的发展困境,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导向下,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显著的城乡过渡性、边界不稳定性和动态变化性等特征,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人地关系矛盾,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选择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城镇杭州市瓜沥镇为对象,对瓜沥镇64个乡村进行广泛调查,并在其中选择了13个相似自然条件的乡村,从其500 m尺度样本的差异化形态的定性分析入手,探讨瓜沥乡村功能转型与形态演化动态耦合关系。最后,以三个典型样本的多功能转型过程,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城郊乡村聚落多功能转型的实现路径。本研究揭示了瓜沥乡村聚落的功能转型经历了起步、分化、冲突和协同四个阶段。在政策及资金的倾斜作用下,政府引导的治理创新对乡村聚落的多功能协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该研究结果对于阐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的演变过程,探讨其未来的规划与发展策略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乡村聚落的发展受到区域城镇发展的巨大影响。我国现阶段主要在县域范围优化村镇聚落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因此把握县域范围村镇聚落体系的空间演变规律与驱动因素是乡村规划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城乡互动的视角,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基于人地关系与用地转化测度建设用地演变的特征,探讨了城乡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发展演变过程分析驱动力,揭示城乡互动发展背景下村镇聚落的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城区主要为紧凑型增长,城区边缘及近郊村镇则为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外延型增长,远郊村镇大部分为收缩型,有少量空心型。地理探测器的分析显示出乡村与城镇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自然条件主导了乡村的发展;区位、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城镇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乡村发展又与城镇密不可分,产业协同与转型、人口迁移以及道路港口的建设是永川乡村就地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增减挂钩的相关土地政策则是城乡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应根据村镇聚落发展规律,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可构建与城镇产业协同互补的乡村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多元发展引擎;并通过制度改革促进资本、人力、土地在城乡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